文字記者:韓星童 張曉曦
攝影記者:張煒 李志華
視頻記者:範思憶 羅嗣昱
10月26日,「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香港重大民生工程走訪活動正式展開。一連幾天,中新社記者跟隨媒體團參觀多個工程項目,當中包括備受外界關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
建設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傳統藝術結合都市風格。視頻來源:中新視頻
這座矗立於維港海濱的「香港故宮」自投入規劃以來,人們就對之投以既好奇又期待的目光。如今,「香港故宮」大樓已進入收尾階段,預期今年11月竣工。在這之後,將陸續展開展廳裝修等工程,預計明年將有約900件文物從北京故宮運抵香港,明年7月初,「香港故宮」將正式開幕,作為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的賀禮。
在「香港故宮」工程漸入尾聲之際,記者由建築設計、博物館定位、未來策展等方面,為讀者一一揭開「香港故宮」之神秘面紗。
問:北京有一間故宮博物院,為什麼還要建「香港故宮」?答: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相信,這之間並不衝突,
中華文化本就一體多面,從港式角度重新演繹「紫禁城」,或許正是將故宮文化立體化、現代化的契機。吳志華介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是香港非常重要的文化項目,內部裝修工程預計2022年4月完工、5月進行策展工作,2022年7月如期開幕。開幕後,「香港故宮」將展出約900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其中約166件是國家一級文物,但具體藏品暫時不便透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明年7月開放900多件故宮文物將亮相。視頻來源:中新視頻
答:「香港故宮」整體外形的設計參考中國傳統視藝文化,展現出「上寬下聚,頂虛底實」的美學特點,大量採用高精度的懸臂倒掛結構,形成斜度高達1:3的清水混凝土外牆,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施工難度極高。
至於內部設計,「香港故宮」靈感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館內部結構汲取北京故宮中軸空間平面遞進的靈感,以中庭空間垂直遞進,再由縱向、立體的中軸線將不同樓層串聯在一起,體現層次感及序列感。雖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個非常現代的建築,但它與周圍建築及香港整體的都市氣息相融合,是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包裝與詮釋。博物館建成後,將與香港島天際線、大嶼山遙相呼應,將為香港帶來全新的城市魅力。
答:用科技守護文物。為預防火災等突發情況,「香港故宮」在設計建造中採用了預動式花灑灑水系統、Novec1230潔淨氣體滅火系統、遠射程花灑灑水系統、樓梯加壓系統等各類高難度的消防系統,多種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不管在博物館內展廳、走廊還是中庭,一旦發生火災,都可以在及時滅火的同時保證館內設施和文物不受破壞,也可最大程度保障遊客安全。探訪在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號廳:恆溫恆溼隔噪音。視頻來源:中新視頻
答:最值得一提的是,
「香港故宮」開幕重磅展覽之一「馬的藝術」,將展出約300件與馬有關的故宮文物,及逾10件法國羅浮宮藏品。這種中西方歷史文化「借馬對話」的策展方式,無疑展現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獨特定位——利用香港特殊的人文、地理及歷史背景,用獨特的角度、方法演繹故宮文物與中華文化,豐富其內涵,並介紹給世界觀眾。人類文明史上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將得以在這一平臺放大、對比,當然還有連結。除此以外,「香港故宮」能夠令古代文明立體化、活化,並走入現代生活,使觀眾產生共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還想邀請本地年輕藝術家參觀文物後再創作,由此達成古今藝術家的對話;又或者融入多媒體元素,以表演藝術輔助文物呈現。
香港市民對故宮文化的喜愛,一方面源於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好奇,另一方面亦離不開流行文化的影響。中國歷史中,關於香港的內容著墨較少,而香港的人文事跡更是罕見,亦因其殖民歷史甚少存在規模宏大的傳統中國歷史建築群。但在拍攝宮廷劇這件事上,香港卻是當仁不讓,熱衷得很,甚至在華語地區掀起觀影熱潮,如《鹿鼎記》《金枝欲孽》《宮心計》《萬凰之王》等,塑造出的一個個經典角色可謂深入人心。空中俯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面,正門前有一條「金水橋」。張煒 攝
近年來,香港本地宮廷劇產出減少,本地觀眾們轉而將目光投向內地,《武媚娘傳奇》《後宮甄嬛傳》《延禧攻略》無一不在香港大受歡迎,地鐵裡不乏劇迷捧著手機潛心追劇。不過,
隨著不少當年在港參與製作宮廷劇的導演、配樂師等轉赴內地工作,他們或多或少地將從前港式宮廷劇風格一同帶去了內地。例如《延禧攻略》配樂師陳國梁,曾在10多年前為《金枝欲孽》寫了30多輯音樂。陳國梁坦言,他在為《延禧攻略》配樂時就延續了一貫獨具個人色彩的「港風」,即「音樂節奏快,旋律緊跟情節發展而起伏,內地的配樂轉換情緒不太頻繁,香港卻會一直轉換。」
約10年前,宋朝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化身動畫,來香港展覽,古代繁華市集活現眼前,超過90萬香港市民觀看,轟動一時。事實上,過去數年間,北京故宮藏品多次在港展出,都掀起熱潮,如2017年「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2019年「內裡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2020年「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和「絲路山水地圖展」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資料照片)李志華 攝
其中,「絲路山水地圖展」首次在港展出全幅絲路山水地圖,這是一幅反映古絲綢之路沿線青綠山水風格的絹本手捲地圖,全長約30米,寬約0.6米。經學者研究,為明朝嘉靖年間為皇帝御覽而制的宮廷繪畫。絲路山水地圖描繪了東起甘肅嘉峪關西至沙烏地阿拉伯麥加之間的廣闊地域,當中標註了200多個地名,體現出中國在16世紀對絲綢之路沿線地域的明確認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介紹故宮珍品。(資料照片)張煒 攝
2018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在一個故宮珍品展的開幕式上表示,過去10年,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故宮博物院多次合作,未來將在文物保護技術、藏品管理、學術研究等領域繼續深入交流,促進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期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早日落成啟用,讓香港市民有更多機會欣賞故宮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