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來,省立醫院寧養院的醫護人員,每天都會到貧困的晚期癌症患者家中,免費為他們作止痛治療;已有5000多名患者在關愛中走得安詳平靜
海峽都市報(微博)11月27日訊(記者 侯希辰/文 肖春道/圖) 對於放棄治療的晚期癌症患者,除了難以承受的疼痛,他們還要面對死亡的恐懼和無助。他們不僅需要止痛,更需要心靈的撫慰。
有這麼一群醫護人員,他們每天奔波於福州各區縣崎嶇難行的山路,或者走進陋巷攀爬蜿蜒而昏暗的階梯,往返於晚期貧困癌症患者家中,免費為絕望的病人進行止痛治療、護理常識指導等,和病人及家屬聊天嘮嗑,驅走他們心中的恐懼。12年時間,這些醫護人員陪伴5000多名患者走完生命最後的時光,讓他們安詳地走完人生旅程。作為全省唯一免費為晚期貧困癌症病人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醫療慈善機構,福建省立醫院寧養院的醫護人員說,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人最需要的是尊嚴,而他們的使命就是讓生命有尊嚴地離去。
「和她們說說話,能忘一會兒痛」
11月22日早上7點半,大雨,記者趕到福建省立醫院寧養院,73歲的主任醫師王麗冰和護士劉新勇、義工醫生施小妹已經在做出診前的準備。
「一定要把我們當成他們的家人,不談死亡,不談疾病,多談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路上,她們反覆地交代著。車到閩侯白沙鎮一名70多歲的直腸癌患者家,「老張,我們又來看你了。」走進患者的房間,迎面是一股刺鼻的味道,「我這房裡除了老婆孩子,也就你們不嫌棄敢進來了。」老張的臉上有些落寞,3個人卻拉著老人的手,拉起了家常。
王麗冰問著老張的情況,劉新勇和施小妹則麻利地給他量血壓、做記錄。老張一直咳嗽,劉新勇招呼他的老伴過來,一遍遍示範著拍撫背部。問診完,王麗冰拿出一周服用的鎮痛藥。見醫生、護士忙著打掃房間,老張轉過身,一把按住腹部,偷偷地告訴記者,知道治療無效後,恐懼和劇烈的疼痛折磨著他,「幸虧遇到她們這些好人啊,和她們說說話,能忘記一會兒的痛」。
這段時間老張的身體越發不好,寧養院開始上門服務,「第一次來,看我房間裡亂,幫忙收拾,尿墊這麼髒的東西都給洗了。」老張說,時不時就會給寧養院打個電話,「問問她們什麼時候來,算著日子啊」。一個多小時很快過去,約好了下次上門服務時間,老張一定要送到門口,車開出去很遠了,他卻一直站在門前揮著手。
「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真正去關愛」
車上,劉新勇說,由於服務的對象都是失去所有治療機會,只能帶著病痛回家等待人生最後一刻到來的晚期貧困癌症患者,這些患者承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疼痛,不止一次,患者開口就乞求說,「求你們儘快讓我死吧」。除了疼痛,他們還承受著對死亡的恐懼以及無助感。
劉新勇記得,有一名鼻咽癌女患者,離婚前經常被丈夫毆打,她懷疑自己得癌症與前夫的毆打有關,仇恨引發的痛苦超過了癌症和死亡所帶來的恐懼。寧養院的醫生知情後,反覆鼓勵她說出心裡的痛楚。幾次傾訴後,她在醫生面前放聲痛哭。最終,她卸下沉重的心靈枷鎖,安然離世。正是這樣的傾聽,使得寧養院的醫生、護士們出診一兩次後,患者就將他們當成親人,說出心裡話、回憶自己的一生、訴說自己的遺憾、解開心中的鬱結……
臨別前,出診小隊總會告訴患者一句話,「我們很快會再來看你。」她們說,平等的關懷,是患者除了止痛藥以外最需要的東西,「不只習慣性地拍拍病人的肩、拉拉病人的手,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真正去關愛」。
「知道他們的痛苦,所以想給他們更多」
中午12點,出診小隊回到寧養院,熱一熱同事從食堂打回的飯,她們抓緊時間把上午的出診情況寫進病歷。那些病歷平均每一本都有13頁,詳細記錄著患者活動能力、疼痛性質和強度、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評估。
在省立醫院,新入職的醫生在參加完上崗培訓後,都要到寧養院當兩周義工,每一天都將自己的服務內容和所感所悟記錄在工作日誌上。
寧養院負責人張曉芹說,2001年4月1日,在李嘉誠基金會支持下,省立醫院寧養院成立,免費為貧困晚癌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寧養服務。「現在我們有3名醫生2名護士,大家除了輪流每天出診上門服務外,還有門診服務、諮詢服務等方式,免費為晚期貧困癌症病人提供止痛治療、心理輔導、護理常識指導等。」
「患者教會我們珍惜和尊重生命」
王麗冰說,正是這些患者教會了我們去珍惜和尊重生命,一位肺癌晚期的病人,為感謝醫護人員的照料,在腰腹部癱瘓、使不上力的情況下,仍然用小提琴給醫生、護士演奏了一曲《青藏高原》,最後他走的時候很安詳。「讓病人在最後時刻最大限度地感受人間的真情與關愛,獲得尊嚴,安詳地走完人生旅程,這就是這份工作的意義。」
在診室有一面牆,醫護人員會將新患者的資料做成卡片插上去,而患者病逝後,這卡片會被取下,張曉芹一有空總會站在牆前看看,「現在卡片編號是5200多號,我們正在服務的患者有100多人,這意味著我們已經送走了5000多名患者。」張曉芹講,幾年前寧養院服務的患者平均生存期是59天左右,而現在已經是90天,「我們在延續著生命,更重要的是服務的大多數貧困晚期癌症患者都無痛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