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入學難 到底難在哪兒?
教育資源調配難、學校配套跟不上是主要原因
隨著寬鬆的戶籍新政,更多的人湧入西安。西安今年「幼升小」、「小升初」人數劇增,華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西安多個區今年的入學需求都超過預計,學位空前緊張。在開學前新建學校是來不及了,那麼,教育部門如何保證這些學位呢?
老城區學位空餘 新城區學位緊張
記者了解到,2017年,雁塔區幼升小入學人數為21060人,2016年為19000人。考慮到西安的「戶籍新政」,落戶門檻降低,雁塔區教育局預估今年的小學入學人數可能漲至2.2萬人左右,而截至5月中旬摸底時,需求已增至2.4萬人。
未央區在前期統計裡,今年幼升小預報名人數已超過7500人,比2017年多3000人左右,隨著七八月份新增落戶人口增加,數字可能還會上漲。最近,未央區教育局正在全力解決學位問題。
記者從灞橋區教育局獲悉,截至今年3月31日,灞橋區新落戶人員子女0~18歲有3860人,幼升小需求有12278人,相比去年,增加約千人。灞橋區除了擴大班額,每班由45人擴至55人,還將增加班級數量。同時,逐步新建、改擴建學校。
有的區縣學位需求激增,但有的區縣學位問題並不突出。記者梳理了今年5月和6月關於入學難的熱線發現,反映碑林、蓮湖入學難的熱線很少。這是為什麼呢?
一區縣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分析:「城牆內建築規模受限制,人口容納度也就受限,新落戶人員很多都在新開發的城區安家」,致城區成為「空心菜」模式。記者從公安部門得到的數據是,截至今年5月30日,西安共落戶45萬人,其中雁塔、高新佔了三分之一。落戶數據也證實,新增的人口更多地聚集在雁塔、高新、曲江、未央、經開等地,蓮湖、碑林、新城新落戶的人相對較少。
「碑林、雁塔入學人口少,有的班甚至只有30~40個孩子。」這名教育局的工作人員說,儘管新區域學位嚴重緊缺,但老城區的學位沒法給新城區的學區使用。教育部門工作人員建議,上級如果能通過協調,把老城區空餘學位給學位緊張的區域勻一些,學位緊張的區域就能鬆一口氣。
區域劃分調整 教育配套未同步調整
此前,昆明路有一段學區屬於蓮湖區,後來重新勘定學區界線後,劃至雁塔區管轄。類似的情況還不少,以前建工路、沙坡附近等青龍寺以北的孩子都在碑林區上學,現在就要去雁塔區上學。
雁塔區一小學的校長說,最早以前,青龍小區業主的孩子們是在碑林區鐵五小上學,青龍小區的配套用地當時批了一所中學,現在改成鐵一中分校。以前是碑林承擔青龍小區子女就讀問題,現在劃歸雁塔區,過去坐不滿的西影路小學,現在一摸底生源就超了。因為生源划過來了,但原來負擔這些孩子的教育設施仍在碑林區。
如果要從根本上改善生源劇增的情況,最重要的是得有配套教育設施,「只能由市一級的部門進行協調,移交配套教育設施,這才是真協調,光拿文件協調不頂用,沒有配套設施,都是『白說』。」這名校長說。
生源增多 學校配套未跟進
學生增多,那師資力量能跟上嗎?一區縣教育局基教科的工作人員說,只要學校蓋起來,通過社會招聘就可以解決師資問題。也就是說,比起師資力量,教育場所才是更大的難題。
城區教育部門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一直在尋找能作為教學用地的空場所,盡最大可能來接納學區內的生源。據了解,今年,經開、未央、雁塔生源是最多的,長安區的學位也很緊張。
開發商鑽政策空子
配套教育設施跟不上
隨著西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建小區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陝西省實施意見明確,市、縣、區政府要按照城鎮居住區戶數在4000戶及以上配套建設一所小學(含棚戶區改造項目),初中相對集中的規定統籌義務教育學校建設。
知情人說,有些房地產商通過各種手段拖延配套學校建設,配套用地拿到手了,但並沒有當即建起學校,這也無形中增大了西安市的入學壓力。
西安一教育工作者王學智(化名)質疑,沒有超過4000戶的小區,是否也應該有配套教育用地?「有的開發商會鑽政策的空子,你建3900戶,不夠建一所學校。那周圍如果有4個3900戶的小區,都不蓋學校,這近1.2萬人的子女怎麼上學?」而且,建在一起的幾所單獨的小區,在規划過程中,預留出來的教育用地應該集中在中間一處,「這邊留一個角,那邊留一個角,這樣的預留用地無法綜合利用。」王學智說。
另外,有的新建小區在配套教育設施時,只配套幼兒園,小學問題卻不涉及,「孩子們不可能永遠上幼兒園,規劃部門應該負起責任,按多少人口應該配套什麼樣的設施科學規劃。」
回應
教育主管部門:將統籌協調安排
調查中,針對各類小升初入學難的問題,記者分別聯繫了轄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
根據教育部門的規定,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不超過50人,雁塔區教育局為了解決激增的學位需求,今年班額將從規定的45人擴至55人,以此來接納更多學生。雁塔區教育局基教科工作人員說:「並不會出現孩子沒學上的情況,這點雁塔區做得相對成熟,只要學生有雁塔的戶籍,戶口上有『雁塔區』三個字,雁塔區都會解決學位,這包括開發區的孩子。前期將摸底的通知張貼在了每一所學校的門口,就是希望每一位有需求的家長能看見,而且摸底的基數裡,也沒有把開發區的孩子排除在外。」
未央區教育局在保證符合條件的學生入校也有一套做法,通過對往年入學熱點地區進行調研,參照2017年學區劃分方案,對熱點學區進行了微調。同時,分批次登記接收學生,對於學區範圍內入學兒童數量超過學校接納能力的,學校按照招生程序招滿後,其餘學生登記造冊上報區教育局,由教育局根據全區學位情況,按照相對就近原則統籌安排。
對於滻灞、經開戶籍人口子女面臨入學難的問題,未央區教育局稱,經開區和滻灞生態區對本轄區符合條件的人員進行登記並在轄區學校合理分配,分配容納不了的,可會同未央區教育局統籌協調。
同時,據記者了解,6月14日開始,經開區也已對各類入學難問題進行了補充登記。
破題
兩個辦法破解開發區行政區上學扯皮
在近日華商報新聞熱線反映入學難的問題中,最熱的就是開發區與行政區權責不明,相互推諉,讓市民弄不清自己到底該屬於哪個區,孩子究竟被分到了哪個學區。
日前,西安市某開發區一名部門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深層次剖析了這一問題的根源所在,「西安各開發區設立之初,是不設教育功能的,用當時的話說就是『輕裝上陣,超常規發展經濟』,所以一般開發區管委會並未設專門的教育局,而是成立社會事務局或公共事務局來代管。但隨著開發區的發展,管委會也不可避免涉獵一些社會事務,教育權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社會事務。」
該負責人介紹,2013年,西安市提出要用5年時間在西安各開發區建36所學校,從那時起,各開發區在教育方面開始有了一定的職責權限。然而由於開發區機構設置的先天缺陷,學位的分配、學區的劃分仍由行政區教育主管部門來行使,「就是說,我們開發區就算建了學校,還是要受行政區教育主管部門的業務領導。」他表示,經過短短幾年發展,開發區所建學校遠遠不夠,無法提供足夠數量的學位全員接納開發區內的適齡兒童。而開發區和行政區交叉區域的教育權分管是原住居民由行政區管,外來新市民由開發區管。再加上一些原住居民在開發區買房等複雜情況的出現,造成諸多問題,行政區內老牌學校生源不足、學位充裕,開發區辦學校卻難以滿足入學需求,此時學生就需要向行政區學校分流,「開發區要出錢向行政區買學位。」該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認為,就目前情況下,要解決行政區與開發區之間的這類問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開發區買斷行政區老牌學校或是全部移交行政區管理。」他表示,現在的行政區個別學校由於辦學不夠靈活,導致家長不願選擇,造成學位剩餘。開發區有資金,可以買斷這類學校,獲得完全自主的教育權,可以投資壯大師資力量,修繕校舍,把學校辦好,讓它們煥發新的活力,而全部移交行政區管理則也是為了方便統一調配。第二種就是由西安市政府主導協調,開發區行政區各司其職,共同解決問題。「其實就是開發區在建設和投資上出力,而行政區有人脈資源,有地域管轄優勢,就完全掌控教育權,兩者默契配合,避免相互推諉扯皮現象。」他解釋。
該負責人透露,關於整合開發區與行政區的教育資源早在去年就有過調研,但至今沒有新進展。
編輯:楊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