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69年,演了100多部電影;40歲那年去當導演,49年間拍了40部電影。而憑藉這些影片,獲得了40項奧斯卡提名、13座奧斯卡小金人,32項金球獎提名、8座金球獎盃……今年89歲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國內擁有大量粉絲,馮小剛曾直言伊斯特伍德是他最崇拜的導演。老爺子近幾年很少拋頭露面為自己的電影做宣傳,但今年卻為他的新片《理察·朱維爾的哀歌》破了例。不僅上美國夜間脫口秀做嘉賓,還接受各國記者的電視、平面專訪等。他的公關團隊跟紅星新聞說,因為老爺子「認為這部電影是他這十年來最特別的一部作品」。這種自豪感從伊斯特伍德走進採訪間那一刻,就從洋溢在他臉上。雖然老爺子頭髮略見稀疏,身板稍稍前傾,但那股精神氣還非常有感染力。他拍拍紅星新聞特約撰稿人的肩膀說:「好久不見!我今天沒戴助聽器,所以你問問題要大聲點。」
於是,採訪在這種愉悅的氣氛中開始了。
↑紅星新聞特約撰稿人許文婷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他的電影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於美國當地時間12月13日上映,該片改編自《名利場》雜誌1997年的一篇同名報導文章,講述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安保人員理察·朱維爾發現奧林匹克公園有炸彈,阻止了悲劇的發生,卻遭錯誤指控的故事。在被稱為「奧斯卡風向標之一」的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上,這部電影被評為「年度十佳電影」,男主角理察·朱維爾的扮演者保羅·沃特·豪澤榮獲「最佳突破表演獎」,凱西·貝茨則拿到「最佳女配角」。這部電影也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年度十佳電影」。
↑保羅·沃特·豪澤(左)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新片是美國式悲劇
紅星新聞:《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基於當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恐襲爆炸事件,這件事已經過去二十多年,據說您花了五年時間才拿到資金拍攝此片。為什麼如此執著地要把這個故事搬上熒幕呢?
伊斯特伍德:這個故事是一個美國式的悲劇。故事主人公理察·朱維爾在爆炸現場拯救了上百人,他是一個英雄人物。但最後卻成為整個事件的頭號嫌疑犯。這讓人匪夷所思,不僅具有時代代表性,也充滿戲劇色彩,我當時看到這篇報導時就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素材。
五年前,我把劇本和項目遞交到了華納兄弟,但當時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然後我在福斯影業找到了錢,結果迪士尼要買福斯,所以這個項目就泡湯了。最後華納又說願意投資,我當時對他們的老闆開玩笑說,我會把他放進我的遺囑(笑)。我真的很感激他們。
紅星新聞:作為一名演員出身的導演,您的選角秘訣是什麼?
伊斯特伍德:選角是整部電影最艱巨、最重要的一環。我一般都會選長相與角色所需很接近的演員,那就事半功倍了。演戲和智力無關,完全是一種直覺。我不是那種很耐心地坐下來和演員探討很久角色,然後期望他或者她能把角色演活的導演。
小人物折射大環境弊端
紅星新聞:您執導的電影中,有不少諸如《騾子》《換子疑雲》《神秘河》等個人對抗現實的,為什麼這樣的題材如此吸引您?
伊斯特伍德: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一開始當演員的時候,出演了很多西部題材影視劇,裡面大多是宣揚個人英雄主義。我覺得每個時代都有其對英雄的不同定義,而我的電影裡英雄人物往往是被社會誤解的小人物。從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大社會環境的弊端,這是我喜歡探討的。
紅星新聞:您對您片中的人物有共鳴嗎?
伊斯特伍德:可以這麼說,他們都有孤獨的一面,也許那是我最有共鳴的地方。很多時候我也覺得是一個局外人。
紅星新聞:為什麼這麼說呢?
伊斯特伍德:我不想在這裡進行自我分析。我活了這麼久,見了很多事情,但每當我覺得我對萬事都看得很清楚時,就會有新的事物讓我困惑。所以,我現在乾脆就不去多想,還是做事比較重要。
他的人生
89歲了還能幹啥?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在家養老,享受天倫之類。可是這個老頭子卻反其道而行之。明年,伊斯特伍德就90歲了。他並沒有停下來的意願,已經在為自己的下一部電影開始選劇本。做了幾十年演員的他,自嘲已經厭倦了看自己演繹,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別的演員表演。即便他留給了大眾太多的經典:《黃金三鏢客》中的西部硬漢牛仔、《廊橋遺夢》裡的攝影師、《百萬美元寶貝》中的暖心拳擊教練……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紅星新聞:其實有個與電影無關的問題,我想問您,今年早些時候,網上瘋傳您去世了。您對這樣的消息如何反應?
伊斯特伍德:網上?我不太上網,所以不知道這樣的消息。重要的是,我還活著。(笑)
紅星新聞:明年您就90歲了,對下一個十年有什麼計劃嗎?
伊斯特伍德:(笑)年齡這種事也沒必要告知天下吧!不過你說的沒錯。我從來沒想過會活這麼久。六十多年前,我還是個剛出道的演員,我以為自己會演一輩子的戲。不知不覺中,我就到了這個年紀,有時候我也思考為啥不退休去住住老人院。對此,我也沒有答案。我想,我是一個幸運的人,能有機會儘自己所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就一直幹下去。
紅星新聞:難道您已經開始籌備下一部電影了嗎?
伊斯特伍德:是的,我們在選劇本,但還沒決定拍哪一部。我做了幾十年演員,已經厭倦了看自己演戲,更討厭看見自己的臉(笑)。我發現我工作中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其他演員的表演,導演這份工作更適合我現在的年齡。
↑保羅·沃特·豪澤(左一)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右一)
沒有什麼是必須和永恆
紅星新聞:最近有什麼讓您困惑的呢?
伊斯特伍德:比如流媒體這個概念(笑)。我很老套,跟不上時代。也許我最終能趕上這一波,但挺難的。
紅星新聞:所以你也會接受自己的電影不進入院線放映,而是直接上線?
伊斯特伍德:是的。我小時候看比利·懷德的電影長大,現在的孩子如果想看他的電影,只能在線上看,對吧? 好萊塢這個行業,沒有什麼是必須的或者是永恆的,大家都是在找最好的機會來讓最多的觀眾看到自己的作品。
紅星新聞:您的成名作《皮鞭》是1959年開播的,已經過去了60年。那時候您是否意識到自己有編劇、導演和製片這些方面的才華?
伊斯特伍德:這部電視劇的確打開了很多大門,我去了義大利,演了一些歐洲電影,然後又回美國繼續拍西部電影。那時候,我覺得有戲可以演,就已經很幸運了。每一次嘗試都像是在賭博,看的是運氣,而不是才華。
紅星新聞:昆汀·塔倫迪諾今年有一部電影叫做《好萊塢往事》,裡面萊奧納多·迪卡普裡奧的角色和你有很相似的經歷。您看了這部電影嗎?
伊斯特伍德:沒有,那部片子太長了。讓我這樣年紀的人看三個小時的電影,中間必須得有休息時間,我要吃個三明治才有力氣看完(笑)。
紅星新聞特約撰稿人 許文婷 發自美國洛杉磯比弗利四季酒店
紅星新聞記者 任宏偉 張世豪
編輯 於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