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他,看起來人高馬大,做事風風火火、日常不拘小節……似乎與細心沾不上一點邊,但就是這名醫生,用細心、熱心、愛心詮釋了從醫路上的熱忱與奉獻。
在12月2日市委、市人民政府召開的2020年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模範集體表彰大會上,嘉定區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黃雪元獲評2020年「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黃雪元
平凡小物 細心系情
說到與黃雪元形象大相逕庭的細心,就不得不提到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
看病時,黃雪元有個愛記筆記的習慣,本子上密密麻麻記著他診治過的重症或疑難雜症病人的姓名、聯繫方式,以及病情、用藥等詳細情況,這份堪與「病史記錄」相媲美的「明細帳」,是他與病人的「紐帶」,隨時掌握病情變化,提供健康指導、心理疏導幫助病人康復。
一段佳話
家住右岸嘉園的錢老伯便系在這「紐帶」上的一端,「這幾天感覺好點哇?藥還準時吃嗎?」兩年來,黃雪元時常以這樣的電話「問診」,一度還讓老伯的鄰居們誤以為黃醫生是老人的親戚,而被傳為佳話。
記筆記的習慣一經養成便堅持了十多年。黃雪元還有個不為人注意的習慣,就是在聽診前把冰涼的金屬聽頭用手捂一捂,再給病人聽診,無論春夏秋冬始終如一。「這雖是小事,但能多給病人一絲絲溫暖便是大事!」「小善」之舉也影響了不少年輕的醫生,醫者仁心便藏於此。
病人為先 熱心相助
「黃醫生真是把我們病人當自家人。」黃雪元的細心暖人心,他的熱心更是打動人心。
下班晚對黃雪元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在閒暇的雙休日時間,他仍然隨時為患者「待命」。經歷過兩次生死考驗,與黃雪元有著「生死之交」的孫先生對這一點有切身的體會。
十年前
一個雙休日的中午,孫先生突發心梗被送到醫院搶救,休息在家的黃雪元接到急會診電話,火速趕到醫院組織救治。情況特殊,必須馬上轉至上級醫院!「途中有危險嗎?」「肯定有危險,但不去更危險!」
面對家屬的遲疑,黃雪元沒有猶豫。「風險我來擔,我陪他去!」他帶上體外起搏器、心臟除顫儀等設備和藥物果敢地登上了救護車。手術獲得了成功,孫先生再次躲過了一劫。「再晚來一會會,後果將不堪設想。」當時手術醫生的話至今令孫先生家人記憶猶新。
只要病人有困難需要幫助,黃雪元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把病人的安危和健康放在首位。自然而然地,家庭就被順延到了後面,他少有時間陪伴家人,甚至連女兒高考這樣的人生大事,也忙得分身乏術,每每談起家人,黃雪元的話裡話外都透著許多遺憾和愧疚。
紮根急診 愛心奉獻
黃雪元在嘉定區中醫醫院急診科工作27年,從大學畢業至今,從未離開過這裡,在這一方天地間,有他的夢想,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愛人,還有他不變的初心,急診科也成了他第二個家。
一年365天,除了外出學習、開會、醫療幫扶等,基本每一天黃雪元都會出現在科室,有時散步都會不由自主地來轉上一圈。提起這個「強迫症」,黃雪元笑稱:「估計只有等退休後才能改正了。」
在黃雪元的帶領下,急診科不斷發展壯大,科室知名度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科室曾獲市巾幗文明崗、上海市衛生計生系統先進集體、區重點專科等殊榮,科室肺脹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更被列為市優勢病種診治目錄。作為一家區級醫院,醫院急診科面對的患者主要是轄區百姓,以呼吸道疾病、心腦系統疾病居多,科室業務量逐年遞增,2019年,急診科診療15.16萬人次,出院1183人次。
他的仁愛灑向更遠的地方,奔赴汶川地震災區開展援助行動,參加雲南迪慶州醫療支援等。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他更是帶領科室衝鋒在前,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
在這條漫漫的從醫之路上,收穫了鮮花和錦旗,經歷過遺憾與無奈,但面對患者,黃雪元都報以同樣的熱忱。
就像他說的那樣,「我是一名醫生,我從普通百姓中來,而我終將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我的患者。」
為人民好醫生送祝福吧
歡迎留言點讚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上海市先進工作者」黃雪元:用恆心做好人,用責任心做好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