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概況
九日山位於泉州西郊,地屬南安市豐州鎮,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南文化發祥地,兩宋時期宋王朝的祈風祭祀場所,是「古泉州(刺桐)史跡」的重要遺存之一,國家5A級風景區。
晉代永嘉年間,中原板蕩,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山前晉江兩岸聚居,每逢重陽,登高遠矚,寄託鄉思,久而成習,因以得名。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創建延福寺,南朝間,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曾於此譯經,後泛海回國。唐時,詩人秦系、名相姜公輔、學士韓偓、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相繼棲隱其間。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兩度登臨講學,並題山名。唐宋以來,秦君亭、石佛巖、金溪橋、通遠王廟等三十六奇景勝跡,逐一形成,兩宋遂為泉南遊覽及海舶祈風勝地。
2、景區特點九日山素以「山中無石不刻字」為著稱,現完整保留著宋、元、明、清摩崖石刻共77方,其中10方祈風石刻更是彌足珍貴,是我國絕無僅有的瑰寶,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證,記載了宋代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商船遣舶與回舶祈風儀式的千年歷史,印證了十二三世紀我國宋代泉州港同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和東非等地區的海上經濟貿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實。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多次蒞臨實地考察九日山,讚譽此處為考察路線全程最有世界意義的考察點,特意用中英文留下一方象徵友誼與對話的石刻,對九日山摩崖石刻給予極高的評價。
如今,九日山以「溪流演漾、峰巒映發、奧衍明秀、隱為一區」的迷人景色和風光,吸引海內外眾多遊客來此登臨棲息,成為閩南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