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九日山:「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出發

2020-12-13 騰訊網

南安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之一。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出發,鋪開了一幅「梯航萬國」的輝煌長卷。境內九日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作為「海絲」史跡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8月29日,「全球商報聯盟媒體南安行」採訪團一行人,來到九日山下,尋訪這穿越古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山中無石不刻字

九日山位於南安市豐州鎮,素以「山中無石不刻字」的摩崖石刻聞名。現存宋刻60方、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無紀年題刻1方,加上1991年鐫刻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的紀事石刻,總計78方。

作為泉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九日山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山上的石刻中,有13方非常特別的海交祈風石刻,上面記錄了宋元時期泉州商船遣舶與回舶舉行祈風儀式的過程,記載了十二三世紀泉州港同東南亞、印度洋等地區的海上經濟貿易和人民之間交往的史實,也印證了當時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海外貿易歷史。

唐代時,因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和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泉州港成為世界級大港。「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這是北宋末年寓居泉州的宰相李邴對當時泉州海外交通盛況的詠嘆。史料記載,僅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泉州市舶司稅收近一百萬緡(一千錢一緡),佔到朝廷稅收的十分之一。

宋代時,商船遠航受制於季令信風,要靠老天爺臉色行事。為祈求航行安全,每年的船舶往返季節,泉州太守與市舶司主官,都會到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廟舉行「冬遣舶,夏回舶」兩次祈風盛典,以求得行船順利,禮畢則勒石記事。然後停泊於九日山下金雞古港的船舶,滿載各地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商品,沿著晉江從刺桐港駛向東南亞、印度洋、紅海和非洲大陸,商品再由阿拉伯人通過陸路運往歐洲。

教科文組織來考察

實地走訪,沿著蜿蜒的山路,目光所及之處除去美麗的自然風景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一方又一方的石刻。在東峰題有「姜相峰」三字的東南巖壁上,有現存最早與市舶海交有關的石刻,上書「知州事方正叔,提舉市舶章炳文,林深之原叔同遊。崇寧三年八月初」,這是「提舉市舶」這個官名最早出現的石刻,也是泉州在北宋設置市舶司的確切證據。

從東峰走到西峰,換的是景色,不換的是「海絲」的歷史印記。西峰上有一方現存最早的祈風石刻,南宋淳熙元年十二月初一,時任泉州市舶提舉的虞仲房在延福寺通遠王祠舉行祈風典禮,為即將遠航的船舶祈求出行順利,「淳熙元年,歲在甲午季冬朔,吳人虞仲房帥幕屬洪子用、朱彥欽、趙德季、趙致孚,祈風於延福寺通遠王祠下,修歲祀也。與者許稱叔、吳景溫、聞人應之、趙子張」。這是一方用隸書記錄的石刻,共6行,每行17個字,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遊蕩在九日山的山峰之間,看到每塊石頭幾乎都有刻字,所謂的「無石不刻字」果真名不虛傳,宋元明清代代不歇。其中有一方最年輕的石刻:「在九日山最後一次祈風典禮之後七百餘年,我們,來自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員,乘坐阿曼蘇丹提供的『和平號』考察船來到這裡,作為朝聖者,我們既重溫這古老的祈禱,也帶來了各國人民和平的信息,這也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研究項目的最終目標。為此,特留下這塊象徵友誼與對話的石刻。

這是1991年2月,由來自37個國家的50多位官員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來九日山考察時留下的考察紀事,更是對於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說的認可。

澳商記者王媛報導

往期熱點

相關焦點

  • 九日山:「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起航
    去年10月29日,南安豐州九日山景區正式晉升為國家5A級景區。「山中無石不刻字」、記載著「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九日山,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滿山的石刻記載著九日山千年的海絲之路,而新建並且越來越完善的設施,則讓這座名山以更新的姿態迎接未來。本期,我們將帶您探訪九日山,走近山中埋藏的故事。
  • 傅森林:中國海絲歷史博物館 可選址豐州九日山下
    如何傳承、運用「海絲文化」,特邀委員傅森林建議 中國海絲歷史博物館 可選址豐州九日山下 19日,在市政協港澳委員、特邀委員、異地商會委員座談會上,特邀委員傅森林建議,泉州應該建設一座國家級的中國海絲歷史博物館,具體選址可選在南安豐州九日山下。
  • 祈風,海上絲綢之路——泉州九日山
    但其實,這些傳說還不足以說明它在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的地位——其實,九日山山前便是晉江,曾經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便是從九日山前的碼頭起航的。九日山也沿襲了泉州因海絲之路成為泉南佛國,對宗教的包容性,一山三廟(儒釋道三宗教)。而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當數山腳下的延福寺。延福寺,始建於西晉(288年),後在唐大曆(768)移至今所在。清幽中佛禪之意綿綿。
  • 一座九日山,就是三分之一部閩南史.
    此行,他們的目的是對「海上絲綢之路東端起點」泉州——九日山現存的祈風石刻進行考證。胡家其回憶,考察隊對九日山與晉江草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文物保護得如此完好令他們驚喜。」遠道而來的他們留下了兩個極其簡單,卻令人異常興奮的評價:「very good!」
  • 一座九日山,就是三分之一部閩南史
    南安九日山 · 五一期間開啟預約遊覽唐山晉水,宋舶元舟。胡家其說山腳下的對聯,是對九日山最好的註解。四月我們多次往返於此,爬了好幾趟山。走那條最經典的路線,從祈風石刻群到秦君亭,在這裡的石凳坐下,視野最佳。
  • 南安豐州:唱響文化牌 古鎮煥新生
    這座積澱了千年的閩南古鎮形象,就在這飽經滄桑的聲音中逐漸豐滿起來……­  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為閩南首置的東安縣治起,豐州作為郡、州、縣治所在達1756年,曾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聞名遐邇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閩南文化」發祥地。今年以來,豐州多處古蹟接連亮相央視,在國內名聲大噪,古鎮形象驚豔國人,最近還喜獲「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 九日山:隱藏1700多年的閩南往事,守望東端海洋商貿的舊繁華
    胡家其是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長,是親朋口中上過《人民日報》頭版的人。在最新的泉州申遺新文本中,九日山排在22個申遺點第一位,定位它為:「不僅是孤例,也是最有力的實證。」胡家其用30年踏遍小山,把自己埋進一段激動人心的蓬勃的歷史中,並因此深深地愛上它。
  • 豐州:唱響文化牌 古鎮煥新生--南安商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這座積澱了千年的閩南古鎮形象,就在這飽經滄桑的聲音中逐漸豐滿起來……    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為閩南首置的東安縣治起,豐州作為郡、州、縣治所在達1756年,曾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聞名遐邇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閩南文化」發祥地。今年以來,豐州多處古蹟接連亮相央視,在國內名聲大噪,古鎮形象驚豔國人,最近還喜獲「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 南安豐州:一座古城的文化延續(圖)
    九日山文管負責人胡家其的一間收藏室裡堆滿了他從周圍工地搶救回來的文物,五代的陶碗,晉代的墓磚都一一擺放整齊。 華僑中學宿舍樓的地下室,有一處1956年發掘古墓群時留下的一座墓室。當年九日山周邊共發掘東晉墓1座,南朝墓18座,唐墓50多座。 豐州老街附近,一口明代的甘棠井還在為附近的居民服務。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是海絲之路歷史的重要見證,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國對外交流史的縮影。
  • 罕見九日山詩冊機緣巧合回到豐州 收藏者願捐出來
    抗戰期間泉州文人兩登九日山,賦詩成冊流失海外,機緣巧合回到豐州罕見九日山詩冊 收藏者願捐出來九日山是歷代文人聚居、政府祈風聖地,自然成了文士們登高、聚會首選,因此也留下了不少登高雅作。南安豐州埔頭村的王先生收藏著一本《甲戌乙亥兩遊九日山詩冊》,說稀有是因為當時這本詩冊因天災人禍而未能出版,初稿成冊後被帶往海外。幾年前,王先生託朋友將其帶回,如今,王先生有意將這本詩冊捐獻出來。
  • 南安市九日山概況
    豐州是聞名遐邇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閩南文化發祥地,民間素有「先有豐州,後有泉州」說法,也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福建省首批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及「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點,是泉州打造「東亞文化之都」和「海絲」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豐美燎原」文創項目為代表的閩南原鄉文化蓬勃發展,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 豐州九日山登臺廟:暖心之地 仁愛永存
    事實上,自唐以降,九日山即為歷代名士遊憩、讀書、講經、歸隱之雅地,許多流傳千百年的妙詩絕句便誕生於此。據南安豐州旭山村老人會會長黃漢捷介紹,九日山東峰道場是名山三十六景之一。北宋年間,名臣陳偁[chēng](沙縣城西人)曾兩次出任泉州知州,其間他到九日山東臺為其第三子陳瓘構築「讀書山房」,令陳瓘在此潛心攻讀。
  • 南安森林公安分局在豐州成立警務室
    ­  昨日,南安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豐州警務室掛牌成立,這是南安市森林公安分局在鄉鎮成立的第一個警務室。­  「豐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九日山風景區是南安5A級景區,而且金雞橋附近為水源保護區,加強豐州的生態安全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 九日山望遠
    九日山的遊客,大都時候不多,節假日就不用去了,人看人而非人看風景,難以靜心,不如不去。有時不妨下跪在山上石亭拜佛,哪怕不敬佛祖,也應敬畏大自然的偉力與生命的偉大。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九日山,它號稱「山中無石不刻字」,位於晉江之旁的豐州小鎮。它的成名,與晉江有著不可分隔的紐帶。
  • 洪少霖: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1700多年閩南最長建制史,380年築城史,延續在南安豐州古地。  中原衣冠士族南遷,定居九日山下。數不清的煙雨,飄浮、滴落金溪水面。多少雙眼神被金溪流水吸引,被翻滾的煙雨迷濛,被大自然河山震撼,被古郡豐州繁華浸染!  閩南文明發源地、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起點之一,不斷訴說往日豐州繁華。
  • 南安豐州九日山下發現7塊東晉墓磚(圖)
    「豐州九日山下,村民拆雞舍豬圈,發現了7塊墓磚。」近日,豐州文史愛好者王先生爆料稱,墓磚上面印著東晉時期的花紋,其中有一塊印著「元興二年」字樣的紀年墓磚。  據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範佳平介紹,「大康五年」就是「太康五年」,墓是1982年在豐州發現的,是迄今為止我省已知最早的紀年墓,屬西晉初年,公元284年。  範佳平告訴記者,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為閩南首置的東安縣治起,豐州就長期作為郡、縣治所,曾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墓磚反映著那個時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樣貌。」
  • 九日山主要景點簡介
    九日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遠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移居閩地的中原移民每逢重陽節就要登上此山遙望中原,由於重陽節為九月初九,因此這座山就被命名為九日山。 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聞名四方,現存宋元以來的摩崖題刻70多段,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祈風石刻。九日山祈風石刻群是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泉州府古城徒步第2期】 到豐州古鎮,探索閩南之源.
    豐州,閩南發祥之古地也據《漢書》及《史記》記載晉太康間,豐州古城建立「未有泉州,先有豐州」足以體現它的分量從豐州武榮門出發途徑武榮慈濟宮、南邑城隍廟、蓮花峰石亭寺最後走向九日山豐州古城,從千年走來11公裡的路程中都值得一路探索與學習
  • 男子捨棄高薪守護近30年 九日山是他的心頭肉
    泉州晚報社APP-泉州通3月10日訊(東南早報(微博)記者 麥彬彬 莊麗祥 文/圖)3月4日,豐州志願者九日山下共籤守護令,一名老者以身作則,引導他們撿拾垃圾、清洗被塗鴉的牆壁,教他們如何為遊客講解九日山的前世今生……他是九日山的老導遊,守護了九日山近三十年。
  • 印象古城 | 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印象古城 | 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2020-11-21 21: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