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
讀書是最低成本的旅行,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讀書就是自己變得遼闊的過程。
就像草兒生長,大樹呼吸,你看不見風,看不見光,它們卻是生命的供養。
古人也愛讀書,蘇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為什麼要讀書呢?下面四首詩詞,就是最好的答案。
你的氣質,藏在你讀的書裡
《和董傳留別》
宋·蘇軾
麤【cū】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 【hù】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有人說,你的氣質,藏在你讀的書裡。
此言不虛,蘇軾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是這句話最好的解釋。
即使你穿著粗布衣衫,只要你胸中有學問,你的氣質自然與眾不同。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董卿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為央視主持人,董卿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憑藉海量的詩詞儲備和出眾的氣質讓人刮目相看。
董卿在談及讀書時說,她的臥室裡沒有電視、手機和其它電子產品,每晚安靜看會兒書就睡覺。
董卿出眾是龐大的閱讀造就的,閱讀帶給她的,是從容,是自信,是從內而外優雅的氣質,這種氣質勝過整容千倍萬倍,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
多讀書,才能寫好文章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節選)
唐·杜甫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說:熟讀萬卷書籍後,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
為什麼下筆有千言,因為博覽群書,無數的知識儲存在自己的大腦中,想要用時,拿出來用。
有人說,讀書破萬卷,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但是,讀書不多,一定寫不出好文章。
那些歷史上知名的學者,文章寫得出眾的人,無一不是如此。
孔子讀《周易》,讀得太多次,使得編聯竹簡的皮繩都磨斷了;毛主席文章寫得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也跟讀書有關。一本《資治通鑑》,毛主席讀了17遍,可見其認真用心。
書讀得多,藏在大腦中的知識就多,寫文章時,每一個想法、意思和感受,自然而然就能找到精確、恰當、流暢的表達。
所以,想要寫好文章,必須要多讀書。
讀書讓生命充滿更多可能
《遊郭希呂石洞二十詠·書院》
劉過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
便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劉過說:學習就像種地,是勤快是懶惰只有自己知道,如果你看的書多,那麼到了收穫時節,你的收成也會多。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冠軍雷海為就是這樣一位耕者。即使是外賣小哥,工作繁重,卻從未有一刻放下詩詞。
用他的話說:一般在等餐或休息時,我會把隨身攜帶的《唐詩三百首》拿出來看,這樣一單外賣送到了,一首詩也背會了。
苦心人,天不負。
當他奪下《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冠軍時,董卿感慨地說: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
如今,雷海為從一個外賣小哥成為了一個教育工作者,讀書讓人生充滿了更多可能。
讀書,讓人擺脫俗氣
《觀書》
明·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于謙說:眼前瀏覽過無數的文字後,胸中再無半點塵世間世俗的雜念。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湧來用之不竭,像東風裡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
讀書可以讓一個人脫俗。
西漢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
書就像藥一樣,讀得好的話,可以讓我們擺脫愚昧和庸俗。
人,為什麼要讀書?有網友曾這樣總結到:
當看到天邊飛鳥,你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好多鳥。
當你失戀時你低吟淺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而不是千萬遍地悲喊:藍瘦,香菇。
在閱讀上度過光陰,即使物質貧瘠,精神上卻無比富饒。
隱娘想說,書籍就像一個朋友,能陪你度過孤獨的時刻,能給你以知識,強大你的大腦和精神。
你讀書的時候,萬籟俱寂,生命在思考,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