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特別的數字,我們的許多文化觀念都來源或是歸納於「三」。中國的思想家更是推崇「三」的概念,他們的思想或座右銘,往往用「三」來表示。我們最熟悉的以「三」來論事物的就是老子的話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此可知「三」由道而出,又產生了世間萬物,「三」代表了「道」與「萬物」,表示事物的起源,有時也表示非常多的概念。由此,食茶也有三境界,為人做事也有三境界,兩者互為映照。
首先,茶有三境:喝、飲、品。
第一重境喝茶,即解渴、應酬、佐話,屬於生活常態的三事,第一重境往往是大口喝的方式喝茶,一杯而盡的。第二重境飲茶,即飲其味、知其覺、定其態,屬於修身養性,這時候飲茶速度會慢下許多,徐徐緩緩入口。第三重境品茶,則是品心、明理、悟道,屬於哲思貫通。到第三重境品茶則是一杯三口,再三回味,茶水更慢的入口,頗有「水深則流緩」道理。
三重茶鏡,人各處之,喝者芸芸,飲者多多,品者寥寥。
以茶論人有三重,為人處事也是有三重。
國學大師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道出「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禪宗也有人生「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生三境界終有奇妙。但真正有機會最後達到這三境界的人並不多,如同三重茶鏡,每重境界不一樣,越往上,達到的人越少。相信在第一境界的終是大多數。而要達到第二境界的就不多了。因為,首先很多人都不是在認真的度過自己的人生,用那句常用的話來說就是得過且過,沒有未來規劃。所以,連給自己思考人生的機會都不曾給過。而且,很多人都是不善於去改變的,更不要說去改進。所以他發現不了問題,也不願意去發現問題,哪怕問題其實很大。而要達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需要的更是不斷的積累,磨練,感悟。最後才會發現「山」就在眼前,就在腳下。到這個時候就說返璞歸真了。
人的一生,看過路過皆是世上的風景。快樂就像閒暇時的一杯茶,品一份安逸,喝一份舒心;忙碌卻像口渴喝茶,為了解渴,為了潤心。
且將營生,抵押紅塵。清虛心靈,感悟茶鏡的三重境與人生的三重境的啟迪,也許會明白,一生不舍,需要一盞茶色,在啜飲中飄過春秋時光的罅隙,度過一年四季。在茶香意蘊中,那些用經歷堆滿的記憶,在歲月中慢慢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