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看教育者的「教學三境」

2020-12-25 騰訊網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從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境」中我得出了些許體會和感悟。我認為教育工作者也要有「教育三境」

01 要體現教育情懷

做教育有兩個偉大目標:一是影響人的生命態度,二是培養人的人格品質。可在這個教育環境並不理想的現實社會中,我們做老師的卻承載著太多的職責,不僅需要靜心教書,更需要潛心育人。要達成教育的偉大目標,我們老師就必須有一種情懷,一種教育情懷。因為它是能夠給我們逐夢前行途中提供不竭動力的源泉。能讓別人看到、感受到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執著和追求。

教育情懷

02 要體現仁愛之心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要以愛為基礎。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學會表達對學生的關愛,用愛心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靈和靈魂的偉大事業,熱愛學生是教師厚重的職業底色。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豐富情感的鮮活生命,這就需要教師用愛去教育和感染學生。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教師的仁愛之心,不簡單等同於父母愛子女,這是一種對國家、民族的愛在教師身上的體現,是一種無私的愛、不求回報的愛。教師的仁愛之心是以師生相互信賴為基礎的,這種信賴是尊重、理解和關懷。

仁愛之心

03 三要體現專業能力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有紮實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它包括課堂教學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學術交流等能力。從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專業、專精,豐富教學內容,擴大教學影響。

專業能力

相關焦點

  • 從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看教育者的「教學三境」
    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 人生三境
    人生如登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人生有若干個階段,哲人們有各自的劃分辦法。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而德國哲學家尼採則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即:合群時期、沙漠時期和創造時期。合群時期,自我尚未甦醒,個體隱沒在群體之中;沙漠時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創造時期,通過個人獨特的文化創造而趨於永恆之境。
  •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讀書亦如此
    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到的這人生三境,太過於讓人印象深刻。從迷茫追問到鍥而不捨,最後恍然頓悟,體現出了對人生探索不同階段的思想高度。
  • 懂茶三境,看人三境——茶情人生
    由此可知「三」由道而出,又產生了世間萬物,「三」代表了「道」與「萬物」,表示事物的起源,有時也表示非常多的概念。由此,食茶也有三境界,為人做事也有三境界,兩者互為映照。 首先,茶有三境:喝、飲、品。第一重境喝茶,即解渴、應酬、佐話,屬於生活常態的三事,第一重境往往是大口喝的方式喝茶,一杯而盡的。
  • 懂茶三境,看人三境——茶情人生
    「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特別的數字,我們的許多文化觀念都來源或是歸納於「三」。中國的思想家更是推崇「三」的概念,他們的思想或座右銘,往往用「三」來表示。我們最熟悉的以「三」來論事物的就是老子的話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衣帶漸寬終不悔」,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生「三境」
    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要經過人生「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望盡天天涯路」。 這一境界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水闊知何處。」
  • 人生三境: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寬,晚年時看淡
    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年輕、中年和晚年,在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規律,處於同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面臨的問題也都大相逕庭:二十歲的人常迷茫,三十歲的人多焦慮,五十歲的人易患得患失。
  • 王國維淺談:「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哪個更美?
    在《人間詞話﹒三》中,王國維寫道:「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竟然有三個境界
    王國維是近現代的一位著名學者,即使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早些年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將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的古典學、美學相融合,這促使他形成了兼收並蓄、包容萬千的個人風格。可能有部分網友只聽過王國維這個人,對他的一些事跡也並不了解,但是「境界說」應該有不少網友知道吧?
  • 領導幹部的讀書「三境」
    原標題:領導幹部的讀書「三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對應三首絕美宋詞,隱藏三段才子愛情
    蘇軾之後,中國近代又有一位曠世全才橫空出世,他就是在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經學、戲曲、教育、甲骨文等方面均有極深造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浙江海寧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少年接受傳統教育,青年遠赴海外留學,中西合璧,各取所長,是當時享譽世界的著名學者。
  • 《人間詞話》冷讀(連載)丨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區別
    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在這則詞論中,王國維又提出了兩個說法,即「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同樣,在這裡王國維也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僅僅是以舉例子的方式來說明什麼叫「有我之境」,什麼叫「無我之境」。這樣的話,只能靠讀者自己來體會了。
  • 從王國維美學三境看中國傳統器物之美
    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將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梳理出三種境界,就中國古器物而言,華麗亦分三境。大中華風雅的生活方式,集中表現了中國人精緻的人生態度和「器物精神」。其實,每一件器物背後都有一片精神領地,它不僅是物質化的呈現,其中還有創造和對人生品質的不懈追求,在人與器物、人與人之間達成更多的相互敬仰、尊敬和愛戴,讓生活變得更美而充滿希望。
  • 人生三境,感悟心得
    我覺得人生需要有三境:第一,低得下頭,沉得住氣;第二,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第三,看得透人,想得開事。悠悠歲月中,人只不過是匆匆過客。我們只有從容走過,無須彷徨、猶豫和茫然,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充滿色彩,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 115年前,王國維寫《人間詞話》,專家評論:最高格的無我之境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王國維開始沉迷於西方哲學,想要從尼採、叔本華等人的哲學觀裡找到解決痛苦的辦法,找到一條超脫於人生的道路。很可惜,事與願違,哲學的研究並沒有給予王國維實質性的幫助。王國維便捨棄哲學而改投文學,在1906~1908年間,他撰寫了此部影響巨大的《人間詞話》。《人間詞話》是晚清之後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詞話著作。
  • 人間詞話 | 王國維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王國維對詞的分析鞭辟入裡、融會貫通,通過解析宋詞的著作手法,為我們展現了宋詞的極大魅力所在。「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不在於作品中是否包含了「我」這個主體的存在,它捨棄了「我」在詞中所佔有的地位和作用,拋卻了「我」的主觀標的,類似於文學寫作中的「全知視角」,有上自下的「俯視」萬物。
  • 王國維淺談美學的「意」與「境」有何區別?
    因而,意境是將境界的活用,在美學領域,是將主觀的「意」與客觀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表達。王國維的「境界」說中,很少提到「意」。在他的名作《人間詞話》中,他對「境」的描述比較集中,這充分表明了他在文學方面的美學觀點。「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
  • 王國維:有「格」境自高
    他在《人間詞話》一書中,提出了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王國維:提出人生三境,被譽為民國寫詞寫得最好的人,卻51歲沉湖
    坐看畫梁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看那窗外的綠樹,又添了多少濃陰,只剩下紅豔豔的櫻桃,似乎要把殘春留住。當日的雛鶯已經長成,它悄悄地飛來,銜了顆櫻桃又飛去了。我們帶著自己的情感色彩去看一件東西,事物本身也就染上了我們的情感。王國維的流傳最廣的,當屬人生三重境界的闡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人間詞話》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靜安,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