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年輕、中年和晚年,在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規律,處於同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面臨的問題也都大相逕庭:二十歲的人常迷茫,三十歲的人多焦慮,五十歲的人易患得患失。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中寫道: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說的這三種境界就是人的立志、奮鬥和收穫三個階段。而人生的大事業,必須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磨練,才能獲得成功。
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認清自己這個年齡階段的問題,然後處理好它。
01年輕時看遠
年輕人,二三十歲的年紀,對這個世界或許了解都還比較片面,面對諸多的人生選擇我們往往容易挑花了眼。但這時困惑、迷茫都是很正常的,年輕是最大的缺點卻也是最大的優點,此時我們有的是大把的世間、旺盛的精力,在不知道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時,我們大可以嘗試不同的人生。
但是我們也需要有意識地養成自己長遠的看待事物的能力,不能只圖眼前的利益,選定了一個方向就堅定地走下去,對於年輕人來說,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就是放棄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拒絕,就是成長的路。
所以年輕時要看遠,即使現在的自己微不足道,也要堅持投資自己、積蓄能量,堅信星星之火終可燎原。
02中年時看寬
如果說年輕時身上的擔子只有自己,那中年時就是馱著一家老小。這時的壓力來源於四面八方,每天一睜開眼想的問題都是:工資能拿多少?父母身體是不是健康?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怎麼辦?
因為擔子重,很多中年人容易產生無力感,覺得被生活壓得透不過氣。這時最需要做的就是著手減負,把心態放寬。
只有自己的心變得輕鬆自在了,才能有更好的精力去奮鬥,而不要將眼光放在自己的工資上,而是應該思考,我如何做工資才能多起來,這才是解決壓力的根本辦法。
也只有將心態放寬,不在拘泥於一些無用的思想,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拿來精進自己,不要覺得自己四十多歲已經晚了,如果你想學鋼琴,那麼考慮的就不應該是年齡,而是我怎樣做才能去學鋼琴。放下生活中那些多思無用的雜念,行動起來才是最好的狀態。
中年時學會看寬,修心修己、精簡人生,不被當下的雜事紛擾,自在穿林走葉,笑看起伏盈虧。
03老年時看淡
人到晚年,經歷的多了,這時我們的人生就像是到了一個學期的期末,到了檢驗、收穫的季節,你會取得什麼樣的成績,決定於你之前付出了怎樣的努力,但此時結果如何都已是定局,不管是好是壞,既然已經無力改變,那就隨它去,期末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即將要迎來假期。
晚年時要看淡,假期就應該好好放鬆,就不要再操心子女兒孫的人生幸福,兒孫自有兒孫福;也不要再沉浸於過去的經歷,而是讓自己沉浸在一項愛好裡,享受生活帶給自己的樂趣。獲得一份自在、安詳的生活,將更多的人生時光留給自己。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徵和任務,只要我們把握好了這些,並且在該努力的時候拼盡全力,在該奮鬥的時候不遺餘力,那麼在該享受的時候也要盡情享受,這才是最暢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