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認同危機

2020-12-16 媒介之變

懇請您點擊左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頭條號。

白惠元

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兩岸少數民族電影在文本層面的諸多裂隙,恰恰令殖民記憶滲入現實情境。在電影《紅河谷》中,「放風箏」段落的鏡頭語言有趣地呈現了俯/仰關係,俯視與仰視之間卻又寓言般地回應了現代歷史,折射出第三世界少數民族被捲入帝國主義世界市場的全過程。

漢人雪兒用瓊斯帶來的英文畫報剪成風箏,嘎嘎放飛風箏的同時,也使得面目冷酷的英國貴族畫像在天空中俯視西藏。飄動的風箏與沉默的大地,時間權威居高臨下地鳥瞰著第三世界空間,而幸福洋溢的漢人是剪刀手,是牽線者。

在這其樂融融的畫卷背後,竟是第三世界少數民族如此觸目驚心的困境:正因為主流族群掌握著話語權,正因為「漢族中心主義」的存在,所以《紅河谷》可以令全部藏民說漢語;可以將漢民族「天仙配」的民間故事完全移植至藏族語境,建構出「女神珠穆朗瑪與放牛小夥兒」的感傷神話,製造出文化共享的意識形態幻象;而墜入急流中的漢族女孩雪兒,也可以奇蹟般地違背自然規律,由下遊漂流至上遊,只為實現漢藏團結。這一切不合邏輯的劇情,卻又可以非常邏輯地嵌入當代中國的現實危機之中。

在現實危機的映射之下,所謂「少數民族反侵略」的故事便有另一種讀法——它是封閉靜止的空間遭遇時間的過程,是被遺忘角落不得不捲入世界歷史的過程,它成為有關「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這個「少數民族」屬於「第三世界」,因而他們還要面對本土「主流族群」的壓迫。

當我們沉浸於藏民的反抗血性之時,別忘了,這份對於邊緣者的理解與欽羨,不過反證著我們自身的「中心」位置,這是一個「中心—邊緣」論的套層結構。而第三世界少數民族作為「邊緣之邊緣」,則會呈現出對外國人與本國主流族群的雙重拒斥。

《賽德克·巴萊》則更為深刻地回應了這個問題。在花岡一郎切腹自殺前,電影呈現了一個景深鏡頭:前景是望向弟弟二郎已經跪倒的一郎,後景是已經自縊懸空的部落婦女,而中景焦點處則是雨中站立的花岡二郎。一郎問二郎:「我們到底該是日本天皇的子民?還是賽德克祖靈的子孫?」二郎回答:「切開吧!一刀切開你矛盾的肝腸吧!哪兒也別去了,當個自在的遊魂吧。」

這個景深鏡頭用前、中、後景及環境空間呈現的方式,達到了複雜的表意效果。景深作為一種鏡頭組織形式,它表達的是「距離」,是用形式上「疏離」表達三類人的內在差異:前景中的一郎,中景焦點處的二郎,與後景的自縊婦女們,形成了三處不同空間,象徵著其認同方式的殊異。部落婦女魂歸於樹,這是賽德克祖先的方式;一郎與妻子花子則切腹自殺,這是日本人的方式;二郎彷徨其間,位置尷尬。

而二郎的尷尬位置又無意識中回應了一個當下事實——與一郎不同,二郎始終未能被追認為「忠烈」,至今沒有入祀「忠烈祠」。二郎被擠壓的畫面位置,似乎暗示著他才是真正被歷史抹去的「無名者」,這才是「賽德克」的「現在時態」。

與此相仿,臺灣作家舞鶴的小說《餘生》同樣回應了這個問題。舞鶴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切入,充滿了當代尋訪者對歷史的反思與質疑。他揭示出當下臺灣原住民的糟糕境遇:他們本寄希望於通過「反抗」擺脫奴役,卻真的淪為今日資本主義社會的他者。

故《餘生》中姑娘的表妹會譏嘲道:「我們原住民這麼小有什麼好研究的,你們漢人可以研究的可多呢,為什麼不回去研究你們自己?」「好好研究研究清楚大漢的民族性,無聊時晃到山上看看我們這些小番怎麼生活在你們大漢之中」。

相關焦點

  • 《賽德克巴萊》:野心之選,夢想之作
    ,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幫傭不能編織彩衣,驍勇善戰的英雄莫那魯道,見證30年來的壓迫統治。因一場誤會種下日本軍警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中,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在深思後,雖知將面臨滅族危機,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於是決心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
  • 後殖民主義視域下的《賽德克巴萊》
    雖然電影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正如導演的獲獎感言所說的,他做的還不夠好,比如特效太假,情節拖沓,但題材和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早已超越了電影本身。我相信每一個看過《賽德克巴萊》的觀眾都或多或少會想去了解一下「霧社事件」這段歷史,而這恰恰也是這部電影存在的最大意義。
  • 《賽德克巴萊之莫那魯道》素描肖像步驟解析|徐忠磊
    徐忠磊 徐忠磊素描 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巴萊之莫那魯道》素描肖像 作者:徐忠磊材料:木炭,碳筆,水彩《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我也是看了不下十幾遍。很多鏡頭和經典臺詞總是會在腦中盤旋迴蕩。《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導演是魏德聖,他的其他作品也非常的優秀。這部電影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熱血,勇猛,男人氣魄,精神,靈魂,都難以形容電影帶來的震撼與衝擊。我喜愛裡面的很多英雄人物,尤其是莫那魯道。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英語的全球語言霸主地位伴隨著其逐步深入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得到了堅實的鞏固。在這些西歐語言中,只有英語成為了實質意義上的國際性語言,因為其非母語使用人口數量超越了母語使用人口數量。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使用主導地位更是難以撼動的。不止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內部也正因為英語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勇士精神難敵文化侵蝕——願我們都是賽德克巴萊
    歸根結底,是臺灣的根基被日本侵略時帶來的文化侵蝕了,雖然沒有完全的被掩蓋,但內質已經搖搖欲墜。 賽德克族是臺灣高山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深山,靠打獵為生。他們信仰勇士精神,堅信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走上彩虹橋(賽德克族的精神橋梁),到達祖靈之家(類似天堂,賽德克族死後的最終歸宿)。
  • 《賽德克巴萊》在臺灣電影史上的地位如何?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部本土製作大片,也是最後一部本土大片,因此它是臺灣電影史上唯一一部大片。《賽德克巴萊》上下2部合計在臺灣取得約8億票房(新臺幣,下同),人民幣和新臺幣匯率近年來一直穩定在4.5-5之間,也就是說,《賽德克巴萊》票房相當於人民幣1.7億左右。
  • 推薦一部民族史詩級大片《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史詩級電影,其宏大敘事、詩意景象以及表現出的陽剛氣質、生命血性及英雄情節,絲毫不輸《勇敢的心》、《最後一個莫希幹人》、《與狼共舞》等經典好萊塢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來自賽德克語,賽德克的意思是「人」,巴萊的意思是「真實」,賽德克巴萊的意思是「真實的人」《賽德克巴萊》,早在2011年就已經上映,是臺灣電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這部電影從最初發想、史料匯整、劇本企劃,到拍攝後制完成,前後長達12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
  • 《賽德克巴萊》 戰鬥吧,成為「真正的人」(1)
    電影中,莫那魯道(居中者,林慶臺飾)一直守護著歷代相傳的獵場土地,面對日本人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最終決定以一種玉石俱焚的慘烈完成使命。電影開場,年輕時莫那魯道非常善戰;歷史上的他也是高大驍勇(右圖中者,歷史圖片)。
  • 《新世界》:領導暴政下的身份認同危機中,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
    韓國電影《新世界》,講述的是一個潛入黑幫多年的臥底警員,在上司持續不斷的精神壓迫下,產生身份認同危機,在經歷了劇烈的心理掙扎後,最終蛻變,徹底黑化的故事。男主角李子成,是多年前打入黑幫組織——金門集團的警方臥底。就在臥底任務即將完成之際,金門集團頭號領導人意外身亡,集團內部競爭新任領導人的兩大關鍵人物——丁青和李仲久之間展開了明爭暗鬥。
  • 跟著鏡頭走臺灣 還原真實的賽德克巴萊
    2015年10月27日訊,電影《賽德克巴萊》讓身在大陸的人們聽說了臺灣原住民抗日的故事,電影中故事的發生地霧社也開始成為大陸遊客的新景點,京呈特派記者從臺灣帶來的照片給你還原一個真實的賽德克巴萊。電影中,賽德克族人居住在臺灣中部山區濁水溪畔的霧社臺地,共分十餘個部落,以狩獵衛生,保留著出草(獵人頭)、紋面、斷齒等習俗。
  • 賽德克巴萊:我在彩虹橋的另一端等你?
    賽德克巴萊的製作成本堪稱臺灣史上最高,達七億新臺幣,但是換算成人民幣,其實這算不上是非常大的大製作,與那些動不動就好幾個億的內地商業片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看完這部片子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詫異於這豆腐塊般的寶島竟然可以拍出這樣的片子,實在是驚喜萬分。
  • 集刊| 王會花 梅穎:認同理論視閾下的烏克蘭危機根源研究(2020年第...
    認同理論視閾下的烏克蘭危機根源研究【內容提要】意識歸屬及政治行為是分析國際和國內政治的重要依據。從認同理論的角度管窺烏克蘭歷史發展、政治體制、文化傳統和民族政策,可以發現在民族認同上的裂痕反射到國家認同時, 無論是附著在文化層面的民族認同還是建構在政治層面的國家認同都呈現二元分化的格局。
  • 《賽德克巴萊》—日本人竟被他們眼中的野蠻人反殺
    瞥了一眼韓寒微博,提到了賽德克巴萊,乍看之下還以為是莎士比亞的話劇改編的呢,後又看到彩虹橋三個字,有點中國味了。電影的重點不是驅逐外虜,國家大義,賽德克巴萊們的思想中估計沒什麼為華夏人民為中華民族而戰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他們的種族,為他們的血統,為他們的驕傲而戰。
  • 華人面臨身份認同危機 華人為何「排斥」華人?
    華人的身份認同危機  來自浙江的林先生在西班牙經營著一家服裝批發公司,他所有的顧客都是西班牙人,因為他從來不歡迎華人。他非常自豪地告訴記者,和西班牙人做生意、打交道,讓他覺得非常舒服、體面。  為了讓家人更快地融入西班牙社會,林先生很少去中國貨行買東西,鮮有參加華人親朋的聚會。
  • 史航:賽德克巴萊,向死而歌
    《賽德克巴萊》(意為「真正的人」),我看了兩次。一次是去年十月在臺北,林森北路,四個半小時的完全版,一次是這幾天在北京,兩個半小時的導演再剪輯版。我想說,剪掉了兩個小時,但,部族赴死抗敵時,歌聲沒有中斷,素人演員赤足奔跑在山間,腳底的老繭還在。你可以在電影院裡看看,聽聽。面對電腦和影碟機,太孤單了,《賽德克巴萊》是個讓你暫時不想孤單的電影,你該跟很多人在一起看。
  • 《賽德克巴萊》為自由而戰!
    《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臺灣版為完整版,長達276分鐘。該片改編自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大和民族,力量的懸殊讓賽德克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要服苦役不可狩獵、女人幫傭不可編制彩衣。
  • 《賽德克巴萊》試映 刪減版符合內地觀眾口味
    5月7日,魏德聖執導的華語抗日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廣州舉行試映。相比於臺灣上映的4小時40分鐘的版本,內地上映的兩個半小時版本顯得精煉了很多。魏德聖表示,「對於內地的觀眾,最後的結尾處理更為乾淨利落,所以會更符合內地觀眾的口味。」
  • 《賽德克巴萊》首映選演員主要看眼神
    由吳宇森監製,《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的華語抗日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將於5月10日和內地觀眾見面。5月6日,魏德聖和一群臺灣少數民族演員出席了北京的首映儀式。導演魏德聖表示全新的內地版本主線更明確,對於票房,他笑稱永遠不會嫌多,「先讓觀眾接受,再想票房。」
  • 《賽德克巴萊》將分上下集 臺灣有史以來投資最多
    本報訊 (記者楊林)自2008年《海角七號》創下5.3億元新臺幣票房紀錄後,導演魏德聖潛心工作三年,製作臺灣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影片《賽德克巴萊》。昨日記者從該片監製黃志明處獲悉,影片將於今年9月分上下兩集在臺灣上映。至於大陸上映時間黃志明稱:「要看電影局審查的情況,只能說希望這部影片早點和大陸觀眾見面。」
  • 真正力量來自內心,看鑑《賽德克巴萊》
    好久沒有看過這樣一部可以引起感情共鳴的影片,故事情節簡單而直接,且充斥著原始的野蠻血腥的味道,一群生活在原始叢林中的賽德克人,有著粗獷野蠻的外貌和生活方式,卻有著一個美麗的信仰物——彩虹。做一個真正的賽德克巴萊!做一個真正勇敢無畏的戰士!做一個內心力量無限強大的賽德克巴萊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