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寒冬,代集村日光溫室內卻是一派生機。 本報記者 黃業波 攝
工人在扶貧車間內加工旅行箱。本報記者 黃業波 攝
仲冬時節,寒風侵襲,草木枯黃。12月16日,行走在睢縣孫聚寨鄉代集村平坦的道路上,大街上不見人影,甚是靜謐。然而進入該村的扶貧車間、家庭作坊、蔬菜大棚內,機械運轉聲、打包裝箱聲、採摘的歡聲笑語,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現在代集村不但環境好,而且產業強,無論是貧困戶還是非貧困戶,家家有收入,人人有活幹,駐村幹部和鄉村幹部齊心協力帶領群眾共赴小康大道。」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商丘直屬庫駐該村第一書記何方說。
「在脫貧攻堅開展之前,俺村沒有像樣的路、也沒啥產業,現在卻成了方圓十多個村羨慕的村。」笑得滿臉核桃紋的代集村黨支部書記代學振難掩自豪的神情。
過去的代集村,村內只有一條大街,雨天就淹成了一條「河」;群眾的產業還是傳統的麥茬豆、豆茬麥種植模式;村裡連間村室都沒有;留守村民無所事事,不是閒嘮嗑就是打麻將……
2017年,駐村工作隊入村後,先從解決民生問題入手,利用省級扶貧專項資金50萬元修鋪村內主幹道路3.2公裡,並新建了村室、便民服務站,配備了桌椅、電腦等辦公器材。駐村工作隊又向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申請資金206萬元,把村裡的大街小巷修鋪了水泥路共計3公裡,安裝路燈99盞,建成了文化廣場1個、公廁2座、扶貧車間1個,配置了37套健身器材,新增農用變壓器3臺,新打機井18眼,並鋪設了地埋管和地埋線,對村內的農家小院實施了「三清六改」、危房改造等工程。
基礎設施完善了,村居環境改觀了,發展產業提上重要議程。2018年,該村流轉土地80餘畝,建起有60座溫室大棚的農業產業園,並新鋪田間道路2公裡、安裝路燈20多盞。扶貧車間引進了旅行箱加工,還成立了代集種植專業合作社。
為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2019年,何方通過消費扶貧模式在商丘轄區中儲糧直屬庫的企業為代集村銷售西瓜15噸,並通過其他渠道共計銷售金額30萬元。
「群眾脫貧了,還要想法讓他們致富奔小康。我們也不可能在這裡工作一輩子,怎樣為該村留下一支永駐、能打善戰的隊伍和持久的產業是我現在的首要任務。」何方說。
該村帶領黨員、村幹部和部分群眾到浙江金華、山東壽光等地考察學習種植、養殖、電商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和致富帶富能力。同時,加強與河南科技大學、蘭考昆和農業、睢縣農科所的聯繫與合作,邀請農業種植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指導和技術培訓,並與睢縣農科所專家達成長期合作協議。
為強化產業,今年,何方又與鄉、村幹部協調項目資金466萬元,對先建的60座大棚統一維修和提升,又新建大棚55座,新建400平方米的保鮮庫1座,購置旋耕機1臺、蔬菜播種機1臺,新增變壓器3臺,並完善蔬菜大棚內灌溉、排水、照明、監控系統等網絡體系,徹底解決了旱能澆、澇能排的問題。
為全面解決民生問題,今年,該村修通了與鄰近的張橋村之間1000多平方米的田間道路,方便了群眾的日常生產、出行。
村民嶽巧雲告訴記者,她以前在家從事手提袋加工,效益可觀,許多村民也想效仿,何方了解情況後籌資2萬多元為其購置了8臺縫紉機,並幫其申辦了手提袋縫紉農民合作社。現在,合作社已帶動7戶15人就業,人均月工資3000多元。
「何書記還幫俺成立了睢縣眾興種植農業合作社。」該社董事長李振興說,他目前承包了109座大棚,每棚年純收入1萬元左右,年提供就業崗位2萬人次,僅穩定長期工就有50多人,工人最高年收入3萬元。李振興表示,待條件成熟後,將實施「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將大棚轉包給村民,統一管理和服務,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何方說,三年來,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共為該村考上大中專院校的27名學生提供金秋助學金7萬多元;同時利用自身優勢,連年開展小麥的收割和儲藏技術培訓,增強群眾的種植和藏糧技能,確保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