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歲月的蹉跎已經破敗不堪,1980年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的主持下國家文物管理事業局和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聯合起草了《關於加強古建築和文物古蹟保護工作的請示報告》,並在傳達文件的過程中特別強調了對北京恭王府的保護。
恭王府位於北京西城區柳蔭街最早由清代巨貪和珅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構成,佔地61120平米,它集王府建築和園林建築於一體,是北京王公府邸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自清朝滅亡後恭王府的最後一任主人恭親王奕訢的孫子小恭親王溥偉為復闢清廷籌措資金,將恭王府抵押給北京天主教會,後因無力嘗還成為教會創辦的輔仁大學校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及附中在此辦公,隨後越來越多的機構甚至居民陸續遷入恭王府,到1980年恭王府已成為被8家單位割據數百家住戶集聚的大宅院,因為遷入的住戶只知道園子的前身是王府,並不清楚它的歷史,更無文物保護意識,一些單位甚至搭起圍牆將整齊的宅院分割的七零八落,也加速了它的衰敗。
當時佔據恭王府主要有文化部管轄的中國音樂學院及附中,文學藝術研究院,公安部宿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幼兒園以及北京市所屬的北京風機廠,當時的恭王府可以說是一座破敗的大宅院,裡面住著幾十戶人家,不僅風景得天獨厚而且當時風機廠的生意還特別紅火,因此誰都不願意搬走。
雖然修繕恭王府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它的搬遷工作也得到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的批准,但是這巨大的工程也面臨怎麼搬,誰來拿錢來搬的問題,最後在谷牧的協調下,文化部申請資金1500萬元和5萬平米的基建用地,修建中國音樂學院和文學藝術研究院新址,又在北京勁松小區給公安部撥了一塊地,用來蓋宿舍樓下不僅如此他還呼籲一磚一木一花一草都不要再破壞了,自此恭王府的搬遷工作才終於啟動。
1982年在谷牧的親自督促與主持下,恭王府修復搬遷領導小組成立,並制定了先花園後府邸,邊搬遷邊修復邊開放的原則,但由於恭王府的開放涉及多個部門,還關係到籌措資金劃撥土地等多項事宜,因此進展緩慢,步履維艱。
1982年到1988年在谷牧同志的主持下在各方面力量的不斷協調下,位於恭王府花園部分單位和大多數住戶客服重重困難得以遷出,1988年8月經過修繕後的恭王府花園對外開放,但府邸部分的騰退工作仍然艱難的進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0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從府邸部分搬出,恭王府80%的府邸部分得以空出,20多年的奮鬥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2003年曆時23年的恭王府搬遷工作完成後,接下來面臨就是如何修繕的問題,關於古建築的修繕,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早就提出要「修舊如舊」,然而此時已年近九旬的原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經過多放調查特別提出恭王府的修繕要實行「修舊如故」儘可能保存清代王府的建築風貌,同時又同專家反覆論證,決定把恭王府府邸恢復到最輝煌的恭親王時期形態也就是同治光緒時期。
要想修繕好恭王府這樣一個國家一級王府博物館,首先得有一流的設計團隊,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因為設計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和北京菊爾胡同「類四合院」住宅規劃,第十一屆亞運會拳擊館等獲得過國家多項設計金獎和銀獎,谷牧和李嵐清都決定把設計工作交給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2004年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了恭王府府邸修繕的總體設計任務,同時師承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燻姮更是當今中國古建築歷史研究及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頂尖專家,68歲的她擔當起了恭王府府邸修復工程的工程主持人,確定了要修繕的目標,恭王府的騰退工作也基本完成,但這時的恭王府卻是滿目瘡痍,不僅很多建築老舊和破損,有些建築被大火還燒的一乾二淨,再加上後來多次改建重修,此時恭王府的歷史原貌已經相當模糊,這下讓郭燻姮犯了難了。
想要真實的還原恭王府就必須找到詳實準確的圖紙資料,恭王府管理中心立即派人多方查找有關恭王府的建築資料,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官方資料裡似乎沒有太多的恭王府的記載,一般主要記載故宮和皇帝的活動,很少記載王府而普通人又很難進入王府,復建依據到底上哪兒找呢?這時郭燻姮想起自己在國家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好像有一些樣式雷有關恭王府的圖。
樣式雷很多人聽起來估計有點陌生,在清代給皇室設計各種建築的叫樣式房,相當於清代的皇家設計院,而樣式雷就是一個姓雷的家族裡很多家族成員曾在清朝樣式房行使掌案職務的因此而得名,從康熙至光緒的260多年間雷家七代傳人,他們超凡的智慧和技藝贏得了帝王的垂青,我們熟知的清東陵和清西陵頤和園和恭王府清代著名建築群都是由樣式雷設計的。
於是憑著記憶郭燻姮在國家圖書館的善本部裡終於找到了當年恭王府的「樣式雷」圖紙,這幾張同治四年的樣式雷恭王府及其花園圖所繪的圖景正是恭王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因此也成為此次大修的重要依據。
找到了這幾張樣式雷圖紙,郭燻姮和工作組仿佛打了一針強心劑,終於興奮起來,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再次讓她傻了眼,原來這幾張「樣式雷」圖紙雖然時間吻合,卻並沒有確切的尺寸的標註,這樣也不利於復建,郭燻姮的工作再次陷入停滯。
面對匱乏的資料,設計問題再遇阻礙恭王府管理中心提出了科學嚴謹的四項保護原則,有史有據的按照原始依據修繕,沒有原始依據的按最接近原始依據進行修修繕。既沒有原始依據又歷史依據不足的在專家指導下修繕。專家也吃不準的按原樣保護也是正是這些保護原則為科學保護古物恢復恭王府歷史原貌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在這時恭王府顧問兼專家組組長孔祥星老先生突然想到一件事情。這時他想起1937年以梁思成林徽因為代表的營造學社成員,曾經考察過恭王府,據孔祥星介紹1937年正是恭王府要變為輔仁大學女子學院的第一年,就在這一年的5月31日到6月3日期間正是日本全面入侵北平攻佔恭王府的前一個月,因此營造學社在這一時期進行了對恭王府原貌考察,讓人遺憾的是當時負責具體測繪的營造學社成員大多已經去世,只有梁思成的第二任夫人林洙還健在,孔祥星因與梁思成的孫子梁鑑私交很好,便希望通過他找到林洙找到這些圖紙,幸運的是一個星期後主管清華資料室的林洙找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他們在1937年和在1947年兩次對恭王府33張實繪圖在這些圖紙上恭王府花園的主要建築和院落都標註有詳細的尺寸,雖然時處戰亂年代所有圖紙都是草圖且是大量雜亂的曲線,和看不懂的圖形,但是對恭王府府邸的修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不僅是樣式雷和營造學社的圖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清代恭王府修繕記錄,1940年輔仁大學主辦的《華裔學志》刊登的60多張恭王府照片原文件以及陳鴻舜和凱茨先生發表的一篇長達5萬字的論文《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園》都被陸續找到為恭王府的修復尤其是內部裝修以及裝修細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2003年當清華大學古建專家郭燻姮教授初踏進恭王府的時候就深深被恭王府這恢宏壯觀的王府氣象給震撼住了,但令他沒有想到是當他一進到宮門映入眼帘的是竟然是一片荒涼的景象,空曠的院子長滿了雜草,因為此時的恭王府正殿銀安殿及配殿的所在地已經空無一物,這些曾經富麗堂皇的代表了王府最高規格的建築全部毀於1916年元宵節的一場大火,根據文物保護法全毀建築不再復建,但恭王府其他建築還在,唯獨缺少了正殿,這時既找不到見過銀安殿的人也找不到一張照片,僅憑樣式雷的平面圖是無法推斷立面的具體數據,然而正殿的銀安殿是此次大修的重中之重,郭燻姮一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經過多放商議2004年冬北京考古研究院首次開掘了銀安殿及其配殿遺址,根據「王府足制」的字樣的磚,根據回填土色確定磉墩位置等,解決了殿的大小,和平面結構等等一些復建的基本問題,根據考古可以算出大殿的「身體」數據,可是大殿的頂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有的古建築專家認為柱子位置偏向山牆,因此屋頂應是「硬山頂」樣式,面對這一「硬」證據郭燻姮提出了自己的疑點,由歷史依據看恭王府為親王等級的文物建築,應使用親王等級的「歇山頂」,這一點如現存的醇親王福王府建築均可參照,最終在郭燻姮提出的有力證據下,如今的銀安殿至少在形制上還原了王府鼎盛時期的氣象,正殿採用歇山頂五彩鬥拱綠色琉璃瓦襯託屋脊上的神獸,配殿用灰筒瓦三彩鬥拱,耳房為雙卷勾連搭一抖三升鬥拱,在復建過程中恭王府的正殿還算是可以推出出來的,但是有些建築卻是難以參透謎團,據記載約佔5間房的水法樓位於160多米長的二層後罩樓西側,曾是國內唯一的「室內園林景觀」,於輔仁大學入駐以後被毀,至今仍無法還原它的本來面貌,就在恭王府的修復工作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已經展開,它的成敗或許影響恭王府未來的開放,那就是文物流失問題。
溥偉把宅子裡除書畫外的珍藏一次性賣給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山中定次郎得到這筆「空前絕後」的稀世珍寶後火速到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舉辦了兩次拍賣會,最終恭親王700多件珍藏高價流散到世界各地,2003年穀牧視察恭王府修復工作時候,關於文物流失問題他曾斬釘截鐵說花錢也要買下來,這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遺產。
經過各方的不斷努力恭王府建築逐一得到修繕,又恢復了當年的模樣,修繕工作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2008年8月20號國家為此投入了數億元歷時30年整體搬遷修繕工作終於整體對外開放,實現了周總理生前遺願,恭王府自此成為中國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清代王府,此刻主持修繕工作的谷牧已經94歲高齡面對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在自傳中寫下今天的恭王府,國家和人民成了它新的主人,而我們的後代置身其中也可展開與今人古人的對話,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領略它曾經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