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郵筒不會消失 在嶽陽也可以「有事@我」

2020-12-15 湖南頻道

有事@我

  紅網嶽陽站10月12日訊(分站記者 侯勇 實習生 鄒苑佳)你有多久沒寫信了?不是微信、不是簡訊、也不是email,而是那種提筆寫在紙上的信。

  以前寫信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事,也是人們溝通和維繫情感的主要溝通工具。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寫信」變成了「發簡訊」,「聊天」變成了視頻通話,「記得常寫信給我」變成了「有事@我」……

  你還記得曾經那份寫信的心情嗎?老一輩郵政人背後有著怎樣的時代記憶?如今路邊的郵筒還有人使用嗎?第47個世界郵政日之際,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市民】

  年輕人更鍾情微信交流 書信成了老輩人的回憶

  10月11日,楊建國在整理舊物時,從抽屜中翻出了十多封幾十年前的老書信,感慨萬千。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子通信不發達,外出的遊子、學子都會經常寫家書報平安,現在人們幾乎已經不再寫信,而是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來與家人聯繫。」楊建國說,家中還保留著十多封信件,都是他在嶽陽上班時,給鄉下父母和兄弟姐妹們寫的信,以及他們給自己的回信。

  楊建國告訴記者,雖然後來有了手機,大家就不再寫信了,但他覺得這些信件更珍貴就一直保留了下來。

  「我和朋友聯繫都是通過微信,就連曾經最為暢銷的QQ、微博等社交軟體都已經快被打入冷宮了。有了這樣的條件誰還寫信呀,費時又費力。更何況還要把寫好的信送到郵筒裡,這實在是太麻煩了。」90後市民李泳這樣認為。

  「一筆一畫寫出來文字,我覺得是很有溫度的,所以,對於我們中老年人來說,給老友寫一封信,透過文字表達的情感,感覺也很不錯。」在50多歲的楊建國看來,傳統信件絕對不能被簡訊等電子方式取代。

  市郵政管理局工作人員肖維妙告訴記者,雖然現代化的信息交流縮短了時間,但有些信件還是依舊存在,如介紹信,尤其是單位與單位之間,需要派駐人員往來交流的時候,就需要出具這樣的信函。

  此外,生活中常常會寫的信件也許是意見信。在許多公共單位,都會在牆上釘著意見箱,如果來往的群眾有任何意見,都可以用書信的形式寫出並投入意見箱。

  除了這些常用信件外,在部隊還有一種「親人書信」。即每一個剛剛入伍的新兵,在訓練過程中,不允許使用手機等通訊工具。所以每到新兵訓練結束後,部隊就會組織新兵書寫一封家信,由部隊收集統一郵寄。

  【回憶】

  20年前每天收信超萬封 15平方米分揀臺上堆積如山

  現在,在嶽陽的大街上,偶爾還能看到已為數不多的「稀罕物」———綠色郵筒。而在徐偉師傅回憶中,還有一抹濃濃的「郵綠」故事。

  徐偉,地地道道的一名老郵電人。1987年,20多歲的他投身嶽陽市郵政工作,當過營業員,做過走街串巷的投遞員,在從事郵政工作的30年裡,他經歷了鴻雁傳書的由盛而衰,同時也見證郵政多元化經營的從無到有。

  在徐偉的記憶中,沒有電話、手機的年代,書信是他們聯絡感情、維繫親情、傳遞問候的唯一途徑。

  「在90年代以前聯絡的方式主要還是依靠書信。當時郵票是三分錢、五分錢、八分錢、一毛錢的面值,寄一封信,近的需要兩三天,遠的需要一個禮拜,甚至更長時間。」徐偉說,那個時候他也經常跟朋友、同學、親戚寫信。

  當年,在梅溪橋、火車站、建設路等繁華街道,是徐偉負責的投遞路段,也是整個嶽陽城區最熱鬧的地段,寄信的人也比任何地方都要多。徐偉清楚地記得,每天他都要進行2次收送信,光他負責的區域,每天送信量就超過了300封,這還不包括匯票和郵包。

  徐偉回憶,每逢元旦春節,一袋袋的信件從全市30多個段道拉回郵局,每天最少都有100多袋,約10000多封,倒在一個長約5米,寬約3米的分揀臺上,堆積如山。

  他告訴記者,那時,為了方便寄信,郵局會專門給一些大單位、學校、部隊安裝郵筒或郵箱。投遞員一天開箱兩次,少則幾十封信,多則百餘封信,尤其是市中心、郵局門口的郵箱收信最多,經常被塞滿。

  時間到了90年代後期,電話、手機等通訊工具的出現,對書信郵件的往來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書信逐漸減少。」徐偉說,時至今日,嶽陽市大街小巷的郵箱、郵筒不僅在逐漸減少,寫信、寄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數據】

  全市304個郵筒仍在工作 9個月共攬收平信20.4萬封

  如今全市還有多少郵筒?還有多少人在堅持寫信?10月11日,記者從市郵政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嶽陽市共有1042個郵政便民服務網點,郵筒304個,其中中心城區36個,基本達到了城鄉全覆蓋。

  「由於一些遊客愛好郵寄明信片,因此目前中心城區嶽陽樓和火車站兩個地段的郵筒投遞量相對較大。」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嶽陽市分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現在郵寄信件比以前少了很多,僅今年1-9月,該公司共收到平信僅20.4萬封,和以前相比,數量大大減少。

  「相比起過去,現在傳統書信的數量越來越少。我們打開郵筒的時候,裡面常常是空的,有的郵筒一個月有時候也沒有一封信,信件的類別也主要是以廣告信、水電費單等商業信函為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嶽陽市分公司一名負責人表示,雖然寄信的人越來越少,但全市304個郵政信筒依然在「工作」,每天郵政投遞員會在上午11點和下午5點,兩次開啟郵筒進行攬收。

  工作人員表示,由於平信是郵政履行普遍服務的載體,不可或缺,未來「郵筒」不會從生活中消失。記者從郵政部門獲悉,嶽陽市在2015-2017年將建成3321個綜合便民服務網點,三年內有望建成覆蓋城鄉的綜合便民服務體系。

相關焦點

  • 「書信時代」漸遠 市郵政部門回應未來郵筒不會消失
    你有多久沒寫信了?不是微信、不是簡訊、也不是email,而是那種提筆寫在紙上的信。 以前寫信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事,也是人們溝通和維繫情感的主要溝通工具。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寫信」變成了「發簡訊」,「聊天」變成了視頻通話,「記得常寫信給我」變成了「有事@我」…… 你還記得曾經那份寫信的心情嗎?老一輩郵政人背後有著怎樣的時代記憶?如今路邊的郵筒還有人使用嗎?第47個世界郵政日之際,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許多人一邊留言回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這句詩來緬懷書信情感的厚重,又不得不面對令人嚮往的「慢」書信在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中消失的遺憾。隨著手寫書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我們熟悉的郵筒,也逐步消失在大街小巷。但偶爾,總有一抹墨綠色的身影,讓路過的人注目感嘆:「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郵筒。」
  •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2016-07-29 13:52:52  據調查,北京某投遞點每天送出6000多封平郵信件,但其中手寫書信只有100多封、明信片有數十張,其餘的幾乎是銀行帳單、企業廣告。不只是北京,全國各地幾乎都如此,寄書信、明信片的人在驟減,郵筒塞滿的都是廣告等無用信件。郵筒的數量也呈現出迅速下降趨勢,據統計,2015年,全國擁有郵政信筒信箱13萬個,比上年末減少1.3萬個。未來,郵筒很可能會成為歷史、徹底消失。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   隨著網絡的建設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快捷的現代化通信,有什麼事一個簡訊或者微信,著急了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寫信寄信好像離我們已經很遠了。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
  • 書信時代漸遠郵筒成擺設 郵政:短期不會取消
    市民印象:    街頭郵筒成擺設 偶爾「客串」垃圾桶    郭師傅告訴記者,只要沒什麼事,他每天候車的時間都十分固定,總能趕上郵局的工作人員到郵筒這兒開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準時,可以說是風雨不誤。」    通過多日的細心觀察,郭師傅一方面對郵局工作人員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大加稱讚,另一方面也在心中漸漸產生了這樣的一個疑問——曾經在街頭比比皆是的郵筒,如今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發現他雖然天天來,可基本上很少能從郵筒裡拿得出信,估摸著一個月能取出一封就不錯了。」
  • 家書少了帳單多了 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曾經塞滿家書的綠皮郵筒裡,主角已變成帳單、完稅單、話費單、保單…… 聽不到「來信了」那一聲吆喝,看不到穿著綠制服騎綠自行車的身影,投遞的內容在變,投遞的方式在變。 不變的只有郵筒,綠的,圓的,還那麼敦實。 郵局的人說,只要還有一個人在寫信,綠皮郵筒就不會消失。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一位阿姨好心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片區的老居民了,附近沒有郵筒,但是可以坐兩站公交車找到一個郵局,那裡應該還可以寄信。可她卻渾然沒有留意到身後不足30米處,就藏著一個落寞的綠色身影。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作為郵政系統的資深業務骨幹,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康火燦曾經參與過全市郵筒的設置、管理工作,對廈門的郵筒發展極為了解。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作為郵政系統的資深業務骨幹,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康火燦曾經參與過全市郵筒的設置、管理工作,對廈門的郵筒發展極為了解。
  • 湖南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地理位置優越,不是嶽陽也非衡陽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的在變強,一步一步的在發展,我們隨著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中又發現和發展出許多新的景點了,旅遊了,高鐵了,今天小編你們來領略一下我們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希望各位能夠喜歡,如果有疑問歡迎大家來積極地評論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就是,湖南「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
  • 開箱次數縮水 南昌市街頭郵筒漸被「遺忘」
    記者在規定開箱時間10分鐘前抵達該路段的一處郵筒,此後的半小時內,記者也沒有見到郵遞員的身影。  「他們每天下午來開箱,上午一般不來。」家住火電小區的陳大爺每天出小區溜達都要經過這個郵筒,他告訴記者,這邊的郵筒近年來都是一天開一次。
  • 信件銳減 臺灣郵筒玩「變身」
    柴逸扉攝  「以前郵遞員出門一趟可以裝四五大袋的信件回郵局,現在一趟收的信件,單手一把抓就夠了。有些偏遠地區的郵筒,一個星期只有一封信。」談及信件數量的減少,臺灣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鄭光明表示,這些年隨著手機、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升,大家很少寫信,郵局收寄的信件量大幅下滑。
  • 可以給肖戰寄信了!肖戰代言新福利,只是郵筒有點小
    楔子近期,肖戰代言的品牌又有新福利了,那就是可以給肖戰寄信,為此,還專門設計了一個真實的線下郵筒,讓肖戰粉絲可以進行投遞,於是乎,這就難怪粉絲們會討論,終於可以給肖戰寄信了,讓人羨慕的同時,也讓人倍感親切,只不過看到郵筒之後,那尺寸倒是有點小。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綠色郵筒該何去何從?
    網友「超市裡」雖然比較偏向於現代的通訊溝通方式,但他表示很喜歡手寫書信,「這一點在明信片市場可以得到驗證,畢竟,許多人收到別人寄給自己的明信片都會非常開心,書信市場逐步『黯淡』,明信片卻依舊受歡迎。」  「我家門口就有一個郵筒,偶爾我會看到有人投信進去。『書信時代』雖然離我們有點遠了,但是,那些偏遠的地方,或許現在還只能通過寫信來聯絡吧!」網友「clean小婧」說。
  • 書信少了 街頭孤零零的郵筒還在等待誰?
    不關心郵筒年輕人:有十年不寫信了連日來,記者採訪百餘個街坊,發現90%的人表示最近這幾年很少寫信,也基本不注意街頭郵筒的存在。在文德路採訪時,記者詢問一位30歲左右的先生最近是否寫信時,他一臉驚訝地回答:」寫信?哎呀,我差不多有10年時間就不寫信了,只有在外地旅遊景點給親友郵寄一些景區明信片,其餘很少使用郵筒。
  • 業務不好做 臺灣郵筒變身「網紅」
    圖為臺北市中山區復華裡的「彎腰郵筒」。 (柴逸扉攝)「以前郵遞員出門一趟可以裝四五大袋的信件回郵局,現在一趟收的信件,單手一把抓就夠了。有些偏遠地區的郵筒,一個星期只有一封信。」例如臺南郵局表示,有的郵筒經常一個月只有兩三封信,甚至有時候沒有信,因此當地將裁撤133個使用率低的郵筒;基隆郵局管轄的偏鄉地區郵筒經常收不到信件,今年7月當地已裁撤23個郵筒;花蓮縣前不久也在21個郵筒前貼出公告,告知民眾這些郵筒今年8月1日起被裁撤……看到這些即將消失的郵筒,許多年長者都表達了傷感之意。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據了解,目前中山市全市信筒(箱)有160個,分布在各鎮區街道,黨、政、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學校,商業區,村等,其中城區就有40個。這些郵筒現在還有人使用嗎?它會不會消失?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 搜城記丨綠色郵筒「新嶄嶄」重現蘭州街頭
    儘管時代發展瞬息萬變,手機幾乎代替了寫信,但承載著人們無盡情懷的綠色郵筒仍然矗立在大街上,令人感慨萬千。看到復古郵筒,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愫油然而生,它裝滿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過往滄桑,其中有幸福的淚花,也有苦難中的微笑。
  • 南京800隻郵筒難收信件仍堅守 看其他國家的郵筒命運如何
    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來聽記者報導。  在南京漢中門大和嫩江路路口,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信。
  • 「最大郵筒」真的屬於過市民嗎
    這個郵筒的投遞地址名為「廣州北岸碼頭郵箱」,除此之外,它還擁有自己的專屬郵編:510888。    3年前,在廣州市郵政局參與主辦的大郵筒揭幕活動上,人們被告知:廣大市民可以把信件投進這個郵筒,寄給「30年後的自己」、「30年後我的小孩」以及「你想寄的人」,30年後,郵局將把信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