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2020-12-14 前瞻產業研究院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2016-07-29 13:52:52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E1633G0

不知從何時起,街邊的郵筒逐漸淡出人們的事業。特別是快遞物流的突飛猛進,平郵等服務日漸忒微,街邊郵筒慢慢地淪為擺設,只有當寄明信片時才偶爾想起。

據調查,北京某投遞點每天送出6000多封平郵信件,但其中手寫書信只有100多封、明信片有數十張,其餘的幾乎是銀行帳單、企業廣告。不只是北京,全國各地幾乎都如此,寄書信、明信片的人在驟減,郵筒塞滿的都是廣告等無用信件。

郵筒的數量也呈現出迅速下降趨勢,據統計,2015年,全國擁有郵政信筒信箱13萬個,比上年末減少1.3萬個。未來,郵筒很可能會成為歷史、徹底消失。

與郵筒加速消失相對應的是,快遞業務的井噴式增長,兩者間存著強烈反差。數據統計,2010年後,快遞業業務總量迅速飆升,年平均增速超過50%。預計到2020年,快遞業業務總量將達到2100億件。

快遞業務量的快速上升,快遞企業迅速崛起。2015年,以順豐、四通一達為代表的民營快遞企業,實現業務收入2248億元,是中國郵政速遞等國有快遞企業業務收入的7倍。

蓬勃發展的快遞業甚至引發了上市潮,如順豐借殼鼎泰新材、申通借殼艾迪西上市、圓通借殼大楊創世、韻達借殼新海股份等。但上市潮的背後,可能並沒有想像中樂觀,快遞企業上市很可能是想藉助資本力量來幫助轉型發展。

因為,在經過告訴發展後,快速行業整體增速有放緩跡象,未來或將重新洗牌整合。同時,快遞經過多年的探索,市場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快遞業正面臨產能過剩局面。為今後的生存發展,才尋求資本靠山,來進行併購重組或差異化經營。

企業間低價競爭、利潤被大幅壓縮、訴訟量居高不下等,是快遞業過快過熱發展後面臨的問題。所以,快遞企業在登陸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的步伐將加快,有利於行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擺脫惡性競爭的局面,增加盈利能力。

快遞業要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快遞企業應當積極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提供定製化服務、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等,並逐步拓展至農村物流市場,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快遞業是伴隨著電商發展興起的,對電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對降低流通交易成本起著重要作用。未來快遞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並在服務生產生活、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郵筒的沒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傳統書信或許會最終和電報機一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在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屆時,有無郵筒或許已經沒有絲毫影響,郵筒也將成為人們的記憶。

本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2016-07-29 13:52:52  不知從何時起,街邊的郵筒逐漸淡出人們的事業。特別是快遞物流的突飛猛進,平郵等服務日漸忒微,街邊郵筒慢慢地淪為擺設,只有當寄明信片時才偶爾想起。
  • 街邊郵筒失寵引存廢之爭 郵局:有社會存在價值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南寧市街邊的郵筒受到了冷落。慢慢地,有人覺得它是多餘的,立在路邊,不過是浪費資源。但一些人則認為,它是曾經的「家書抵萬金」的歷史見證,是鴻雁傳書的「感情驛站」,應該永遠矗立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此,你怎麼看呢?南寧市區的郵筒,它會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嗎?連日來,本報記者對有關郵筒存廢的問題進行了多方調查採訪。
  • 鎮上郵筒二十天沒有一封信,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鎮上的郵筒一連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你有多久沒寫信了?按規定,郵遞員每天都要打開郵筒攬收信件,然而現在的信件量越來越少,往往幾天都沒有一封信。「這還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區,我有個在鄉鎮的同事,曾經連續二十天打開郵筒都沒有一封信。」據了解,瀏陽目前只剩下四十多個郵筒,整體的使用率都不高。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上海一郵筒因鹿晗而走紅,鹿晗粉絲排隊與郵筒合影。上圖為鹿晗微博截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邱宇) 那隻與鹿晗合影的郵筒「紅」了,街邊的綠色郵筒們卻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快遞業迅速崛起,平郵等郵政普遍服務業務日漸衰落,傳統書信正加速消失。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許多人一邊留言回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這句詩來緬懷書信情感的厚重,又不得不面對令人嚮往的「慢」書信在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中消失的遺憾。隨著手寫書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我們熟悉的郵筒,也逐步消失在大街小巷。但偶爾,總有一抹墨綠色的身影,讓路過的人注目感嘆:「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郵筒。」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上海一郵筒因鹿晗而走紅,鹿晗粉絲排隊與郵筒合影。上圖為鹿晗微博截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邱宇) 那隻與鹿晗合影的郵筒「紅」了,街邊的綠色郵筒們卻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快遞業迅速崛起,平郵等郵政普遍服務業務日漸衰落,傳統書信正加速消失。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許多人一邊留言回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這句詩來緬懷書信情感的厚重,又不得不面對令人嚮往的「慢」書信在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中消失的遺憾。隨著手寫書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我們熟悉的郵筒,也逐步消失在大街小巷。但偶爾,總有一抹墨綠色的身影,讓路過的人注目感嘆:「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郵筒。」
  • 呼和浩特市郵筒的命運如何?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因為當紅藝人鹿晗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與一隻郵筒的合影照片,那個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的郵筒瞬間變成了「網紅」。而在現實生活中,想一想你已經有多久沒有關注過那個綠皮郵筒了?35歲的小秦對記者說,他2002年開始工作後,除了信用卡對帳單外,幾乎很少收到過其他的來信。「幾年前收到過朋友從雲南玉龍雪山上郵寄來的明信片,看著朋友熟悉又陌生的筆跡,著實讓我激動了好幾天。」雖然書信會給人以「見字如面」的感覺,但這些年來,你、我、許多人確實是再也沒有寫過書信了。那些站立在大街小巷敦實又親切的綠色郵筒也日漸寂寞。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原標題: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   隨著網絡的建設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快捷的現代化通信,有什麼事一個簡訊或者微信,著急了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寫信寄信好像離我們已經很遠了。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
  • 未來郵筒不會消失 在嶽陽也可以「有事@我」
    有事@我   紅網嶽陽站10月12日訊(分站記者 侯勇 實習生 鄒苑佳)你有多久沒寫信了?不是微信、不是簡訊、也不是email,而是那種提筆寫在紙上的信。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寫信」變成了「發簡訊」,「聊天」變成了視頻通話,「記得常寫信給我」變成了「有事@我」……   你還記得曾經那份寫信的心情嗎?老一輩郵政人背後有著怎樣的時代記憶?如今路邊的郵筒還有人使用嗎?第47個世界郵政日之際,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 多久沒寫信了?一隻郵筒見證杭州人社交方式的轉變
    如今,郵筒依然佇立在街頭,見證著萬千世界裡你我的故事。寄信的人少了天氣炎熱,一上午跑下來,王強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漬。作為杭州郵政城南投遞部3名專職開箱員之一,王強所管轄的18隻郵筒已經成為他的「老朋友」。杭州城站火車站廣場前的郵筒,是王強開箱線路的最後一站。8月2日10時30分,記者跟隨王強到達城站廣場。
  • 呼和浩特市郵筒的命運如何?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因為當紅藝人鹿晗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與一隻郵筒的合影照片,那個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的郵筒瞬間變成了「網紅」。而在現實生活中,想一想你已經有多久沒有關注過那個綠皮郵筒了?35歲的小秦對記者說,他2002年開始工作後,除了信用卡對帳單外,幾乎很少收到過其他的來信。「幾年前收到過朋友從雲南玉龍雪山上郵寄來的明信片,看著朋友熟悉又陌生的筆跡,著實讓我激動了好幾天。」雖然書信會給人以「見字如面」的感覺,但這些年來,你、我、許多人確實是再也沒有寫過書信了。那些站立在大街小巷敦實又親切的綠色郵筒也日漸寂寞。
  • 未來郵筒不會消失 在嶽陽也可以「有事@我」
    有事@我   紅網嶽陽站10月12日訊(分站記者 侯勇 實習生 鄒苑佳)你有多久沒寫信了?不是微信、不是簡訊、也不是email,而是那種提筆寫在紙上的信。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寫信」變成了「發簡訊」,「聊天」變成了視頻通話,「記得常寫信給我」變成了「有事@我」……   你還記得曾經那份寫信的心情嗎?老一輩郵政人背後有著怎樣的時代記憶?如今路邊的郵筒還有人使用嗎?第47個世界郵政日之際,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   隨著網絡的建設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快捷的現代化通信,有什麼事一個簡訊或者微信,著急了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寫信寄信好像離我們已經很遠了。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
  • 多久沒寫信了?一隻郵筒見證杭州人社交方式的轉變
    如今,郵筒依然佇立在街頭,見證著萬千世界裡你我的故事。寄信的人少了天氣炎熱,一上午跑下來,王強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漬。作為杭州郵政城南投遞部3名專職開箱員之一,王強所管轄的18隻郵筒已經成為他的「老朋友」。杭州城站火車站廣場前的郵筒,是王強開箱線路的最後一站。8月2日10時30分,記者跟隨王強到達城站廣場。
  • 街頭郵筒還能用嗎?
    「路邊的一些郵筒還在用嗎?」9月1日,市民閆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提出自己的疑問。對此,徐州市郵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人們的信息傳遞方式豐富多樣,但仍有人選擇通過信件、明信片等交流感情。路邊的郵筒沒有廢棄,市民朋友們可繼續使用。
  • 綠色的郵筒
    張家濤/重慶江津區一個綠色的郵筒,靜靜地立在城市的街邊。雖然漆色略顯斑駁,作為歲月的見證,我的記憶變得這般深沉。多年之前,郵筒是最基本的通信設施。年年月月,春夏秋冬,風風雨雨,忠誠的堅守,將一封封珍貴的信件,準確地傳向四面八方,架起情感的長橋。
  • 這麼會賣萌的郵筒你見過嗎?
    在臺北市龍江路口,曾經有兩隻很普通的郵筒,因為被蘇迪勒颱風刮下的招牌擊中,折斷了脖子,沒想到因禍得福,歪著脖子的樣子非常呆萌因此迅速走紅,甚至登上2015年臺灣爆紅景點No.1的寶座。在萬那杜的維拉港有一座十分獨特的郵局,因為它是座水下郵局。從外觀看起來,它很像一個巨大的罐頭,高3米,直徑只有2米。
  • 「書信時代」漸遠 市郵政部門回應未來郵筒不會消失
    你有多久沒寫信了?不是微信、不是簡訊、也不是email,而是那種提筆寫在紙上的信。 以前寫信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事,也是人們溝通和維繫情感的主要溝通工具。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寫信」變成了「發簡訊」,「聊天」變成了視頻通話,「記得常寫信給我」變成了「有事@我」…… 你還記得曾經那份寫信的心情嗎?老一輩郵政人背後有著怎樣的時代記憶?如今路邊的郵筒還有人使用嗎?第47個世界郵政日之際,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 馬鞍山市區仍有26個綠色郵筒 將變「智能郵筒」隨投隨取
    原標題:今天馬鞍山市區仍有26個綠色郵筒在這個手機、微信廣泛使用的時代,寫信寄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腦海裡的美好記憶了。離你家最近的郵筒在哪,馬鞍山街邊現在還有多少綠色郵筒,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知道?記者採訪發現,全市目前還有83個郵筒,其中市區2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