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文:康復者血漿療法安全有效
4月6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在線刊發了通訊作者楊曉明、第一作者段凱等題為《採用康復者血漿療法治療10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初步研究》的論文。該文從治療原理、治療效果、風險性等方面,詳細介紹了當前針對新冠肺炎的「康復者血漿療法」。文章指出,根據目前接受治療患者的臨床數據,康復者血漿治療能夠顯著改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症狀並降低病毒載量,且安全性良好。
武漢疾控中心重查流感拭子:武漢在1月初已形成新冠社區傳播
當地時間4月7日,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在線發表了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獸醫診斷實驗室研究團隊對2019年10月6日至2020年1月21日採集的流感類似症狀病人(ILI)的640份咽拭子樣品回顧性檢測。結果顯示,在不遲於1月8日的1月初,武漢市及其周邊地區已經形成了新冠病毒的社區傳播。在所有面臨新冠病毒社區傳播危險的地區,都應加強對ILI患者的病原體監測。
張改平院士:「人類挑戰」疫苗試驗不符合倫理
近日,《自然》雜誌報導,一些科學家正試圖進行「人類挑戰」試驗研究,用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感染少數經備選疫苗免疫的健康志願者,以加速疫苗效果測試。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指出,這種試驗不具有實踐性,可能性不大,且存在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在人類正常的科學研究歷史上,並沒有建立「人類感染模型」的先例。
世衛組織專家:新冠肺炎藥物研究和疫苗開發需要全世界團結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高力7日表示,全球都在努力尋找有效的疫苗和藥物,各個國家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展現了團結,在研究藥物、疫苗開發過程中也同樣需要團結。只有本著同舟共濟的精神才能夠使優秀的科學家們聚集在一起,以便更快尋找到有效的疫苗和藥物。
新研究讓你「聽」到新冠病毒
現在,科學家找到了一種能讓你「聽」到它的方法:把新冠病毒著名的突刺蛋白的結構翻譯成音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名為「聲化」的新技術,給每個胺基酸分配一個獨特的音階音符,從而把整個蛋白質轉換成初步的樂譜。這種新形式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容易地找到抗體或藥物可能結合的蛋白質位點——只需搜索與這些位點對應的特定音樂序列。
施普林格·自然開放教材應對新冠疫情
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教育前所未有的衝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推出一項全球方案,免費開放500多冊重點教材,以支持全球各地受疫情影響而關閉的高等教育機構能繼續其教學活動。這些教材涵蓋了施普林格·自然電子圖書的各個學科系列,可通過網站SpringerLink獲取,開放時間至少持續到今年7月底。
哈佛校長新冠康復 坦言「一夜間變成120歲的老人」
確診感染新冠病毒2周後,哈佛大學校長拉裡·巴考及其夫人阿黛爾4月6日宣布痊癒。巴考在接受《哈佛大學校報》採訪時分享了夫妻兩人的抗「疫」經歷。他表示,對他們來說,感染病毒很像得了一場流感,「仿佛一夜間變成了120歲的老人」。
《英國醫學雜誌》:中國兒童和青少年愛滋病感染增加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馬軍團隊分析了2008年至2017年期間按年齡、性別、季節和省份劃分的44種應報告的兒童和青少年傳染病的最新趨勢。結果顯示,從2008年至2017年,在所有參與者中診斷出44種法定傳染病中的任何一種,有2532例死亡(1663名男性,869名女性)。傳染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已從狂犬病和結核病轉移到愛滋病,特別是在男性中。
《環境科學與技術》:DNA分子印跡精準「捕獲」抗性基因
針對水汙染中大量存在的抗性細菌及抗性基因,袁青彬和萊斯大學教授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合作,利用分子印跡能夠選擇性識別汙染物的特徵,開發了基於DNA分子印跡的抗性基因選擇性光降解技術,實現了99.9%的抗性基因降解效率。他們發現,利用DNA分子印跡負載到氮化碳光催化材料表面,比沒有使用DNA分子印跡的氮化碳,能夠更好地降解抗性基因。
《美國化學會志》:基於動態共價化學精確捕獲唾液酸糖鏈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卿光焱與研究員梁鑫淼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基於席夫鹼水解的動態共價化學方法,使席夫鹼水解產物與唾液酸糖鏈形成穩定的複合物,實現了對唾液酸糖鏈的精確捕獲。所開發的材料對唾液酸糖肽展現出優異的富集選擇性,吸附容量高,富集回收率好,達到了唾液酸糖肽富集領域的較高水平。
JAMA Oncology:高強度放射或延緩已擴散前列腺癌患者病情
最近,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JAMA Onc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高精度、高強度的立體定向消融放射(SABR)可能引發全身的免疫反應,抑制已擴散前列腺癌的發展,並新發癌症的風險,與其他免疫療法相結合,對於治療復發性寡轉移性前列腺癌可能有效。
《自然-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馬桶」監測健康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Sam Gambhir及同事設計了一種模塊化馬桶系統,包括壓力及運動傳感器、用於分析尿流及其基本生物化學組分的測試條和視頻攝像頭、用於根據形狀和硬度的臨床標準劃分糞便類型的計算機視覺及機器學習算法,以及用於生物特徵識別的指紋掃描儀(嵌在衝水按鈕上),通過它們可以追蹤使用者尿液和糞便中的健康與疾病生物標誌物。
《科學進展》:「露西」時代的兒童已經擁有更長的童年
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針對古代幼兒遺骸的最新研究發現,在人類已知的最古老祖先「露西」(Lucy)所處的時代,兒童(Dikika兒童)大腦和黑猩猩大腦的發育速度相同。然而,此前的研究發現,與Dikika兒童同屬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人種的成年人頭骨比黑猩猩的頭骨大 20%。這意味著為了達到成年後的腦容量,Dikika兒童必須度過一個較長的大腦發育時期(即兒童期)。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黑洞發出會「拐彎」的噴流
天文學家在利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觀測55億光年外的類星體3C 279時,發現了黑洞噴流的奇異現象。3C 279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在吞噬周圍的恆星及氣體時,研究人員通過EHT,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觀測到該過程產生的噴流離開黑洞時的細節,並且首次發現其尾部呈彎曲狀。這項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黑洞周圍的物理性質。
《自然-電子學》:無線控制的柔性微型機器人
科學家開發出了可無線操控的柔性微型機器人,能執行體內手術和遞藥等一系列功能。當該機器人的線圈受無線控制發熱時,管狀發動機上塗覆的材料就會受溫度催化產生氣泡,推動機器轉向及前進。此外,微型機器人還擁有可抓取的機械臂和可供體內示蹤的發光二極體。整個系統都是利用柔性材料製成的,使機器人可變形進入毛細血管執行任務。這項研究為精準醫療打開了新大門。
《自然-天文學》:極光加熱土星的上層大氣
研究者利用NASA的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測量的土星大氣密度,得到了整個土星大氣的溫度分布,並發現極點附近上層大氣溫度最高。研究者認為,來自土星衛星的帶電物質與太陽風相互作用引發電流,一方面產生了極光,另一方面加熱了上層大氣,使得這顆遠離太陽的氣態巨行星有較熱的上層大氣。
北極出現25年來最大面積臭氧層空洞
當地時間4月6日,歐洲航天局報告,北極上空出現了25年來最大面積的臭氧層空洞。在過去的三周裡,來自德國航空太空中心的科學家們使用全球微量氣體監測衛星Sentinel-5P的Tropomi儀器數據,觀測到北極地球異常強烈的臭氧損耗,形成了面積約10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空洞。儘管此前北極上空偶爾會出現小型臭氧空洞,但今年北極上空的臭氧損耗比往年要大得多。
首次超越美國!2019年PCT申請中國第一
4月7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日內瓦公布2019年國際智慧財產權服務、條約加入活動和收入情況。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通過產權組織提交國際專利申請的最大來源國。其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連續第3年保持企業申請人第1名;清華大學在教育機構中位列全球第2,僅次於美國加州大學系統。
科技部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專項行動
中國科學技術部7日發布關於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專項行動的通知。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專項行動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是搭建企業技術需求與科技人才精準對接的平臺。二是引導科研院所和高校組織科技人員服務企業。三是積極推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
中關村按下重大項目建設「提速鍵」
今年中關村科技園昌平園重大工程項目共計82個,其中續建54個、新建28個。截至目前,包括小米智慧園區、好未來昌平教育園區在內的16個項目已經復工,其餘項目近日陸續全面復工。截至目前,中關村示範區企業復工率已超過90%。
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4月3日,由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主辦的「新基建」背景下的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主辦方希望通過與會專家的研討,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作貢獻。
首個雙白矮星引力波源證實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由兩顆獨立的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該系統名為J2322+0509,軌道周期短至1201秒,目前正產生引力波,是科學家確認的首個此類引力波源。這一最新發現有助於增進我們對此類雙星系統和引力波源的理解。
日本科學家abc猜想證明將發表
8年前,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當時用共長達500多頁的四篇論文,表示自己解決了abc猜想,引發學界討論,然而很少有數學家能夠理解;8年後,從未停止奮鬥的望月新一終於得到了肯定,據《自然》報導,他最終定稿長達600頁的abc猜想證明終於被認可並即將出版。
多部門統籌推進招聘考錄等工作 讓高校畢業生早就業就好業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規模創歷史新高。往年的三四月份,正是找工作的關鍵時刻,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現場招聘會開不了,勞動力市場需求減少,給高校畢業生求職帶來困難。對此,各地各部門相繼出臺措施,開拓渠道,為畢業生早就業就好業創造條件。
2019國際專利申請排名發布 14所中國高校表現不俗
4月7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官方網站公布2019年國際專利申請情況。全球排名前50教育機構中,共有14所中國大學。此次上榜的中國高校依次為:清華大學、深圳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江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東南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江蘇大學、廣東工業大學。
高校布局公衛人才培養成風潮
4月2日,在清華宣布成立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的當天,南方科技大學也與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籤署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備忘錄和合作協議。而早在今年3月中旬,北京中醫藥大學就曾組織召開論證會,專門討論在該校設立公共衛生學院的問題。
40所高校共同發起國際大學氣候聯盟
4月2日,南京大學宣布,其作為發起單位之一,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等高校正式宣布成立國際大學氣候聯盟(以下簡稱氣候聯盟)。氣候聯盟致力於成為「以科學為基礎的緩解和適應戰略的主導聲音」,加速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據介紹,氣候聯盟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全球40所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大學組成。
疫情時期 美國大學打破了哪些常規
3月,疫情開始席捲美國,幾乎所有美國高校都不得不選擇關門停學讓學生回家。為此,美國一些高校的醫學院陸續宣布,允許其高年級畢業生提前畢業。此外,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一些高校,已經宣布推遲或取消今年的畢業典禮,改為在線上進行,以待來年。由於疫情的嚴重影響,ACT和SAT也都宣布取消6月之前的所有考試。有些高校允許一些線上課程成績以「通過或不通過」來記,顯示了一定的靈活性。
江蘇:實驗動物抗疫成效突出受表彰
為表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的實驗動物工作,記者8日從江蘇省科技廳了解到,無錫市科學技術局等5個實驗動物集體和王穎等15名個人獲通報表彰。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