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躺」是一個按分鐘計費的住宿預定平臺,於2016年年底在廣州成立。用戶可以通過「躺躺」APP預訂附近酒店,並根據實際入住時長按分鐘計費。從今年8月上線至今,平臺已經入駐了80多家酒店,房間數達4000多間。
事實上,按分鐘計費的模式在國外並不算新奇。美國初創公司 Recharge、Dayuse 和 Hotelsbyday 都推出了短時酒店租賃業務。其中,Recharge 還在今年4月獲得了航空公司 JetBlue 的一筆投資。但分鐘計費的模式在國內還不多見,這樣的場景在中國適用嗎?
「躺躺」創始人兼CEO李太迎告訴36氪,從用戶端來看,短時租賃的需求是強烈存在的。用戶的細分預訂場景包括上班午休、運動後就近休息、母嬰哺乳、臨時辦公等,之前「共享睡眠艙」的火熱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種需求。而且大部分場景下,用戶在酒店的實際入住時間是低於24小時的,「躺躺」按分鐘計費的模式打破了原來旅客入住酒店的不等值消費。
在「躺躺」平臺上,用戶的入住時間沒有限制,最低消費金額即為保潔費。當實時房費(包括)到達所訂房間的全天房費,當天費用不再增加。用戶只能實時預訂,酒店只為用戶保留30分鐘。每分鐘的收費金額由入駐的酒店決定,目前平均定價為0.5元/分,保潔費一般為20元,用戶先消費後支付。
但是在酒店這一端,「躺躺」又憑什麼撬動呢?李太迎表示,目前中國酒店的平均入住率只有50.3%,很多酒店存在閒置的房間資源。「躺躺」以這些入住率偏低的酒店為突破口,提高酒店房源利用率。
而且短時間出租,雖然單次入住收取的費用比傳統入住模式低,但是平均時間的價格卻更高。舉例來說,原來一天400元的房間,一個小時只有16.7元,但分鐘計費模式下,一小時可以達到30元以上。
李太迎認為,這將是一個典型的從C端發動的革命。「躺躺」通過把等值消費的觀念灌輸給消費者,當消費者的需求被極大釋放後,酒店也會迎合市場。有需求的地方就有機會,但是這個過程很難,市場教育還需要時間。
在盈利模式上,主要有會員費、交易佣金、廣告費等形式,此外還有用戶押金、充值等資金沉澱。不過李太迎坦言,「躺躺」目前的重點還在於打開市場,盈利模式還在嘗試中。
根據團隊提供的數據,從今年8月上線至今,平臺促成了幾百個訂單,復購率在30%左右。李太迎表示,未來「躺躺」的住宿形態可能不僅限於酒店,咖啡館、服務廳、寫字樓,碎片化休息的場景有很大的想像力。
團隊目前共有13人。創始人兼CEO李太迎是連續創業者,曾創辦了阿里高爾夫網站。聯合創始人兼COO耿超曾任職騰訊、網易、雅虎等公司。今年年初,公司曾獲得來自個人的800萬天使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