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於:豐臺雜談
北京市規自委十分重視課題調研工作。注重實踐和理論的提升,每年都要求所屬各單位針對重點和難點問題開展課題研究,這已經成為傳統項目,堅持多年,有些課題很快轉化為成果。
這項具體工作由委研究室負責安排,北京城市規劃學會負責組織專家評審,在評審的基礎上提出綜合評審意見和建議,起到學會作為政府助手的作用。
2018年共申報課題76項。經過組織專家認真評審,評選出一等獎14項,二等獎26項,三等獎34項,其中有2項專家組建議不參評。
為了交流和提高,學會特將部分課題內容摘要選登,以促進課題研究的交流和提高。由於水平所限,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二等獎:《南中軸大紅門地區詳細規劃》
規劃報告
主持單位
北京市規自委詳規處
承擔單位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課題題目
《南中軸大紅門地區詳細規劃》規劃報告
獲獎獎項
榮獲二等獎
項目概述
◆規劃範圍
項目位置示意圖
本項目位於北京中心城區範圍內,地處中心城區南部區域,北接傳統中軸線,涉及東城、豐臺、朝陽、大興行政轄區,用地北端距離天安門直線距離約 4 公裡。
◆規劃原則
生態優先原則,文化傳承原則,疏解提升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規劃目標
以南中軸永外大紅門地區轉型升級和森林溼地公園建設為契機, 提升南中軸地區城市空間品質,提振南城風貌、增強城市活力,促進南北均衡發展,打造地區成為城綠交融、文化彰顯、活力突出、競爭力強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
現狀問題梳理
作為北京現狀建設相對落後及非首都功能疏解重點區域,南中軸地區存在以下幾大問題。
◆功能產業
缺少高等級主導功能,現有產業業態低端,屬於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區域
首都城市功能分布圖
隨著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現狀主導產業大量被疏解清退,產業發展新動力不足。
片區產業功能分布圖
◆交通組織
道路交通組織支離破碎、不成系統,通達性較差。
鐵路割裂城市空間、軌道交通發展滯後。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退化。
綠地生態空間破碎化,未成體系。
◆城市風貌
城市空間失序,景觀風貌不佳。中軸線沿線建築布局較凌亂,建築肌理缺少秩序,消極空間較多。
◆市政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
市政基礎薄弱,管網錯綜複雜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城市空間品質較差
定位與功能
以「大國首都新客廳、綠色漫步公園城」為願景,以生態軸、文化軸、發展軸為抓手,重塑南中軸生態格局,重現南中軸歷史文脈, 重構南中軸發展機能。
第一,把南中軸地區打造成彰顯大國氣魄的世界客廳,承載世界機構、國際總部、國際商務三大功能。
第二,把南中軸地區打造成傳承首都歷史的文化殿堂,發揮傳承紀念、文化博覽、文藝創新的作用。
第三,把南中軸地區打造成展現東方意境的都市花園,實現森林公園、生態溼地、宜居社區三者的有機統一。
總體規劃部署
◆規劃策略
策略一:戰略留白+疏解治亂+有序更新,分類分期梳理現存建設
策略二:理水通渠+厚植補綠+織碎為整,修復生態系統
策略三:功能群落+亮點項目+融合社區,重構南城功能生態
策略四:梳理交通+補齊服務+智慧設施,提升民生服務品質
策略五:多元場所+典雅形態+新中細節,彰顯中華營城理念和空間形態魅力
◆功能布局
【規劃結構】
片區規劃結構為「一軸、一脈、一廊、一帶、四片區、六節點、綠網絡」,其中一軸為禮軸,一脈為樂脈,一廊為森林溼地公園綠廊, 一帶為涼水河濱河景觀藍帶,四片區為永外片區、大紅門北片區、大紅門南片區、和義片區,六節點為永定承古、木樨飄香、河畔雅韻、紅門攬勝、青山綠水、和儀萬邦,綠網絡主要指綠色提升網絡。
規劃結構圖
【功能布局】
以文化和國際交往功能為主導,以國際商務、科技創新和生活遊憩等功能為支撐,形成五大功能體系。
【土地利用規劃】
綠色空間(包含各類綠地、水域和其它非建設用地)佔比約 55%, 居住用地佔比約 13.3%,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佔比約 5.7%, 多功能用地佔比約 2.6%,商業服務業設施佔比約 4.9%,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設施佔比約 18%。
◆交通系統規劃
【城市道路系統】
增加路網密度,優化調整道路交通組織。從「車本位」出行方式轉化為「人本位」出行方式,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安全和可達性。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圖
【典型街道斷面】
規劃道路街巷需結合實際可利用空間以改造為主,充分開發現有道路紅線外建築退線空間,拆除沿街違法建築,增加街道小品和行道樹種植,為市民提供內容豐富宜人的開放街區。
城市主幹路改造斷面圖
【軌道交通系統】
結合上位規劃,優化調整軌道線位和現狀貨運樞紐大紅門火車站的功能。
調整現有軌道站點周邊獨立分散開發模式,優化軌道站點的交通銜接,採用TOD 理念對站點周邊用地一體化開發。
軌道交通系統規劃圖
【慢行網絡系統】
規劃以城市道路、濱水空間、公園綠地為載體,構建層次豐富、類型多樣的慢行系統,將步行和自行車路權還給市民。
◆設計引導
【總體風貌定位】
總體風貌突出文化自信傳承,形成「中而新」的建築風貌。
【風貌分區引導】
分別對每個分區的風貌氣質進行引導控制及設計示意,同時每個風貌分區也應相互協調,形成項目統一的建築風格。
【建築高度引導】
嚴格控制永定門、天壇以南的永外地區和南中軸路兩側地區建築高度。
【強度控制引導】
以「分區控制、分類引導」為原則,進行建設強度控制引導。
◆生態系統規劃
【綠地】
規劃區綠地景觀格局得到優化,綠地斑塊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塊景觀多樣性提升,形成了較為合理、完善的綠地系統結構,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
【生態棲息地】
根據最優景觀格局中「集聚-離析」模式,構建一個有機聯繫的生物保護網絡。
◆地下空間利用規劃
地下空間布置主要在城市建設區域,嚴格控制綠化水系範圍內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避免建設對生態環境的過渡幹擾,實現對地下空間的合理、高效利用。
分區詳細設計
◆永外地區
永外地區平面圖
亮點項目
永外遺產公園:立體複合的城市遺產公園
百榮創意中心:引領升級的創意生態綜合體
永外漫步大道:延續城市記憶的「時光漫步大道
永外地區土地利用規劃圖
◆大紅門地區
亮點項目
木樨園創意樞紐:以場所為連結的立體漫步樞紐
御道斜街文化區:人文浸養的智慧漫遊街區
福海智慧綠心:應對城市問題的綠色地標示範
大紅門博物館公園:活態遺產展示的實踐區
三河交匯水岸:城市修補的微更新示範
三河交匯水岸設計圖
分區土地利用規劃及指標
大紅門地區土地利用規劃及指標如下。
大紅門地區土地利用規劃圖
◆南苑森林溼地公園地區
【現狀概況】
本次公園規劃研究範圍東西長 7.2 公裡,南北長 3 公裡,總面積約 17.5 平方公裡(含大興區 1.9 平方公裡)。
【格局意義】
延續首都傳統空間格局的「北山南水」
傳統空間格局
恢復古都城市格局的「一文一武」
搭建首都生態環境格局的「四梁八柱」
【功能定位】
一方面,完善首都生態格局的「四梁八柱」,打造城市發展的綠色引擎,引領城南地區功能和品質的全面躍升。
另一方面,挖掘與傳承南苑歷史文化印記,打造大南苑復興的文化引擎,彰顯新時代大國首都文化自信。
【總體規劃】
空間布局
打造「兩帶兩核·五區十景」的整體公園空間格局。
設計特色
以「文化塑魂、生態築基、以人為本」為原則,從六大方面開展公園設計。
發掘場地文化印記,再現南苑歷史格局
營造自然野趣風貌,再現南囿秋風景致
構築完整生態系統,再現鳶飛魚躍景象
構建多維公園類型,豐富人文活力空間
構建順暢遊覽環線,注重人本活動體驗
創新建設運營模式,提升收益平衡能力
創新建設運營模式,提升收益平衡能力相關經濟技術指標
用地平衡
規劃實施建議
◆實施理念
迭代更新:尊重現狀肌理、推進有序功能置換
生態優先:以生態修復、景觀打造為開發前提
公服引領:以公共設施、軌道交通引導開發
大事件推動:通過重大事件,提振地區發展態勢
◆分期建設引導
綜合考慮片區疏解騰退進度和實施難度,建議以旗艦項目引領、統籌分期實施行動。
近期開發建設:重點項目引領植入觸媒
中期開發建設:公共服務引領系統行動
遠期開發建設:重大活動引領全面提質
◆運營模式建議
制度設計
政府把控並監管協調項目總體情況,投資平臺負責投資評估及資金支持。政府與投資平臺可共同組成管委會,由管委會負責南中軸地區組織管理與運營兩大職能。
三方聯動:政府統籌、市場調動、雙贏合
更多信息,微信關注北京買房幫住,政策解讀、買房問答、自駕看房,全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