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這是明代蘇州詩人祝允明描寫江南初夏的詩句。在富饒的江蘇大地,初夏時節呈現給人們的,不但是詩句中的美景,更有舌尖上的美味。
立夏早已過了,暑氣正慢慢地將人的身體一點點包裹,如果你的食慾也在汗水中隱隱地消退,不妨循著這張「美食地圖」,找回屬於江蘇的初夏味道。
清甜如蜜,南風樹樹熟枇杷
初夏,江南各地進入了枇杷成熟的時節,其中又以蘇州的枇杷最負盛名。清代文人沈朝初在《憶江南》中寫到:「蘇州好,沙上枇杷黃。籠罩青絲堆蜜蠟,皮含紫核結丁香。甘液勝瓊漿。」
蘇州種植枇杷的歷史悠久,元末明初名列「吳中四傑」的詩人楊基這樣記錄他在蘇州天平山看到的滿山枇杷:「細雨茸茸溼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蘇州種枇杷的地方很多,首屈一指的當數太湖洞庭東山的白沙枇杷,明代王世懋《學圃雜疏》如此誇讚:「洞庭枇杷天下最。」
這個時節,乘船在太湖悠遊,你能看到東西二山對望而立,漫山遍野的枇杷肆意地成熟,明麗但不耀眼的黃,漫山而下,又湧入湖中。東山枇杷體小圓潤,從樹上採下,兩手握住,搓揉一番就往嘴裡送,清甜如蜜,極其過癮。耐心者用雙指捏住,反覆幾次剝皮,枇杷入口即化,哪裡能停得下來呢?
枇杷渾身是寶,香甜解渴,清肺止咳,外形是世間最完美的渾圓,周身的黃是最周正而被普遍喜愛的顏色。東山白沙枇杷就這樣甜透蘇州人的心。
在蘇州文史專家、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陳其弟的記憶中,老宅屋前屋後都種著枇杷,隨手一摘都是甜果。「東山和西山被太湖環抱,山好水好,養出的枇杷自然味美甘甜。」是的,千百年來,蘇州人最愛枇杷,「到得家園樂事多,痴兒嬌女笑呵呵。慌張一事爭相問,可帶洞庭白枇杷」,清代詩人王泰偕的這首《到家口佔喜效隨園體四首之一》寫得多麼生動啊,外出歸家,孩子們迎接父親,爭著問,你有沒有買枇杷回來啊?
熱烈奔放,炎炎夏日食伏羊
嘗過蘇州的溫潤甘甜,再來到江蘇最北端的徐州,你能體會到江蘇美食的豐富與多元。五省通衢的徐州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楚漢文化孕育出迥異於江南的食俗。在徐州,人們最愛的夏天美食,竟然是看似不屬於這個季節的羊肉。
眾所周知,羊肉禦寒補氣,普遍被認為適宜於冬季食用。徐州人卻反其道行之,他們相信,在夏天吃羊,以熱制熱,能將冬春之毒氣和溼氣驅除。「伏天吃伏羊」在徐淮地區有悠久歷史,據說這一傳統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據《漢書》記載,漢代皇帝「伏日,詔賜從官肉」。有學者認為,當時的「官肉」即為「三牲」之中的羊肉。伏天,皇帝與大臣們共食羊肉,「伏羊」,自然就是入伏以後的羊肉。
徐州是漢代皇室的發源地,夏天吃伏羊在徐州成為風靡民間的食俗也就不那麼奇怪了。徐州的伏羊節於每年農曆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徐州市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尹建奎說,徐州民間早有「入伏之日喝羊湯」「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類的說法。夏日,人們體能消耗大,食羊正能滋補,伏羊節的設立,不僅發揚了民俗,也振興了夏季相對萎靡的餐飲業。
在徐州,夏季是熱烈奔放、全城食羊的季節,全羊宴、羊肉湯、烤全羊、羊肉串、地鍋羊肉、滷羊頭、羊三寶、手抓羊肉、香酥羊排、精品羊雜……羊肉的美味在彭城的上空迴蕩,炎熱的天氣和紅熱的羊肉,發生激烈的碰撞,再配以重辣的烹飪習慣,一種和夏天相配的沸騰激情得到徹底釋放。
清鮮精美,小暑黃鱔賽人參
每年6月至8月是鱔魚最為肥壯、肉質最為鮮嫩的時節,民間有「初夏吃鱔魚,勝過吃人參」「小暑黃鱔賽人參」等說法。整個夏季,江蘇各地的餐桌上常能見到鱔魚的身影。淮安的軟兜長魚、蘇州的炸鱔段、揚州的熗虎尾、南京的燉生敲、徐州的熘鱔片……不分東南西北,無關鹹甜麻辣,沒人敵得過這一口鮮。
中國人食用鱔魚歷史悠久,距今兩千多年的《詩經·碩人》中的句子「施罛濊濊,鱣鮪發發」,描繪出這樣的畫面:先民撒網入河,鱔(鱣)魚鮪魚在網中刷刷作響。早在南朝時,人們就以鱔魚為待客佳餚。出生於江蘇鎮江的南朝文學家鮑照在《擬古詩》中寫道:「呼我升上席,陳鱔發瓢壺。」杜甫的「素絲挈長魚,碧酒隨玉粒」,黃庭堅的「歲晚亦無雞可割,庖蛙煎鱔薦松醪」,這些都是古人吃鱔魚的生動記錄。
水做的江蘇河湖密布,江蘇人喜食江鮮河鮮,擅長水產烹飪。在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中,鱔魚是明星級的食材。在淮揚菜美食文化研究會會長、文史專家高岱明看來,淮安的鱔魚菜餚尤為精彩,早在宋代就發展出了成熟的鱔魚烹飪技術。北宋詩人張耒(原籍亳州,生於淮安)在《思淮亭記》中用了「長魚美蟹」四個字記錄家鄉美味,竟將鱔魚列於蟹之前,足見淮安人對鱔魚的偏愛。
清朝時,淮安出現了著名的「長魚席」,一百多道菜品都用鱔魚做成。徐珂的《清稗類鈔》對「兩淮長魚席」有詳實記敘:「同、光間,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且能以全席之餚,皆以鱔為之,多者可致幾十品。盤也、碟也,所盛皆鱔也。而味各不同,謂之全鱔席。」
以軟兜長魚為代表,淮安鱔魚為何如此美味,吸引著全國的老饕紛至沓來?高岱明認為,這與京杭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漫長的歲月中,大運河造就了淮安持續的繁榮,「南船北馬」,各方人士在淮揚一帶聚集。淮揚菜清鮮平和、細緻精美,在味覺上把握了最大公約數,兼顧了天南地北的人們的多元口味。
口齒留香,深巷內的赤豆元宵
在南京人的傳統食譜中,櫻桃、火腿、冬瓜、陵園西瓜……都是典型的夏天美食,但要說起最浸潤著市井煙火氣的,卻是那道食之口齒留香的赤豆元宵。
很多人的印象中,元宵是元宵節特有的食物,這一食俗起源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宋人周必大的《平園續稿》中就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之說。有趣的是,在江南,元宵和赤豆聯手,變身為一道「赤豆元宵」,成為一道隨時都能吃到的民間美味。
赤豆俗稱紅米,在江南有悠久的耕種歷史,民間以紅豆做藥引,有補血除毒之功;元宵用糯米粉調和而成,香糯而溫潤。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相比,這道美味中的元宵做得精小,如顆顆明珠在赤紅熱烈的紅豆粥中沉浮,滑糯清爽,柔軟清甜。南京市地方志學會副會長、著名作家薛冰回憶,赤豆元宵一直是老南京市井間常見的小吃,操作簡便,家庭廚房裡也常出現它的身影。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夏夜,在南京的老城南,常有挑擔者打著竹板,走街串巷地售賣赤豆元宵,即煮即賣,頗為方便,為人們帶去清爽與香甜。近些年,很多店家會在夏天將赤豆元宵變為冷飲提供給食客,紅豆沙、甜元宵混冰入喉,涼氣通透全身,祛除一身暑氣。
【來源:新華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