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是因為山,導致湖南和廣東沒有非常密切的聯繫。
從行政區劃來說,兩廣跟湖南有天然隔離
在先秦時期,長江以南地區居住著許多民族,中原將之泛稱為百越。秦滅六國後南收百越,在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設立南海、桂林、象三郡。三郡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五嶺以南,所以三郡又稱嶺南。五嶺在秦漢時期的意思是五個軍事戰略要塞,後來擴大到要塞所在的山脈,而這五條山脈中,越城嶺、都龐嶺和萌渚嶺都在今湖南和廣西之間,騎田嶺在今湘南,大庾嶺在今江西和廣東之間。
五嶺橫亙於湖南、兩廣、江西之間,使得湖南、江西與兩廣天然具有分界,而依據山川河流劃分行政區是我國的一貫策略,五嶺以南天然具備一個大行政區的特性,既與外部相隔,又有內部相合。
秦末嶺南三郡獨立為南越國,漢武帝滅之,到東漢,嶺南地區設立交州,為全國十三州之一。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州的數量越來越多,功能基本跟漢朝的郡一樣,於是在唐朝,道成為了州之上的一級行政區,根據山川地勢,兩廣為嶺南道。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道大部成為南漢,今越南北部獨立。北宋滅南漢後,改嶺南道為嶺南路,其實是換湯不換藥,不過宋太宗時期將嶺南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兩廣分離。
元朝時期,全國實行行省制,這是打破山川形勢的行政規劃,所以廣南西路劃入湖廣行省,跟湖南算是一家;廣南東路屬江西行省,跟江西是一家,兩廣分離加深。
但山川形勢終究存在,到元末明初,廣西行省、廣東行省相繼建立,又更為承宣布政使司,兩廣分離已成定局。之後一直到現在,兩地邊界略有微調。
從時間上來看,從秦至宋千餘年,兩廣為一體;從宋至今千餘年,兩廣分離,時間是上相差不多,但兩廣跟湖南從未在一起,廣西跟湖南同屬一個行省數十年,廣東則從未跟湖南搭夥兒。
從文化交流來說,兩廣交流頻繁,湖南和廣東則少得多這個不需要細究,從民系來看,廣東有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前兩者廣西都有,且為數不在少,就方言交流,兩地並不存在巨大分歧。
湖南當然也有客家人,但只局限於湘南,在其餘地區,湖南具有自己的特色,還是與廣東迥異的特色,再加上大山對交流的天然阻隔,就是湘南與廣東的交流也不如廣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