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將人拒之門外的動作,反而是為了更好地留下「他們」。
一、有錢花不出去
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說:原來,周末常開車去石景山的山姆會員超市大採購,尤其要囤它家的麻薯麵包。每次都是借朋友的卡去。但山姆最近查會員卡越來越嚴格了,付款的時候還需要登陸微信會員卡小程序確認身份,借的卡結不了帳特尷尬……
我笑他:有錢還能花不出去?現在網上什麼買不到?它家不想賺這個錢,換一家不就得了。
但他還是一直在260元會費和麻薯麵包的味道之間搖擺不定。
作為一個習慣了網購的職業宅男,我實在沒法理解,也沒太把這當回事兒。
直到近日,微博上一條山姆會員店職業體驗的視頻火了之後,這件事情再次引起我的關注。
視頻中,博主在體驗山姆查卡員和收銀員兩個崗位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沒有卡或者借卡也要來山姆購物的現象。視頻一經發出評論區也炸開了鍋,大概分為會員和非會員兩派。
會員大都表示強烈支持:
「本來就應該嚴格的,不然對花260辦會員卡的會員太不公平了,亂糟糟的購物體驗真的很煩。」
「這就是會員超市啊。你不喜歡你不去不就行了。都借卡的話,誰還會去花錢辦卡啊。」
「開會員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商品品質和購物體驗。明明是你們這些人打破規則,還要吐槽,就很離譜。」
……
非會員則表示反對:
「真的很討厭要辦卡才給進,好像看不起人一樣,不是經常去,辦張卡也沒用啊,想進去逛一下都不行?」
「不經常去,專門為了買山姆的炸雞和榴槤千層蛋糕辦張卡,太不划算了!」
看了很多評論,我發現大家的核心爭議點主要有兩個:
第一,山姆為何只為會員提供服務,有錢都不賺?
其實我也不太理解。
在線下零售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幾乎所有零售商都在使盡渾身解數攬客。山姆反而主動將一部分客戶拒之門外,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既然這麼多人蹭卡去消費,說明認可山姆,為什麼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多賺點兒錢呢?或者乾脆放開會員制,普通會員一年會費才260元,只要稍微在熱銷商品上漲點兒價,這錢不就回來了?
而且,建立會員體系意味著山姆必須倒逼自己去面對管理、做體系、做供應鏈數位化等難題,也意味著更高的人力成本、運營成本和技術成本。
山姆為什麼要為難自己,不僅一定要堅持會員制,而且還嚴查會員卡呢?
第二,為什麼這麼多人大費周折,哪怕借卡、跟朋友混入也要去山姆買東西?
在電商這麼發達,零售競爭這麼充分的中國市場,有錢難道還怕花不出去麼?
這些人一邊抱怨著,一邊還想去山姆買東西。到底是什麼吸引著他們?生鮮超市、便利店和電商都無法完全替代。
帶著這兩個疑問,筆者認真研究了一下山姆的會員制和商業模式,試圖從中找到答案。
二、就為了特立獨行
其實,現在國內零售業很流行會員制,線上的淘寶、京東、蘇寧,以及線下的永輝、銀泰等都在做。
只不過,它們搞的會員制更像是一種引流或促銷手段。充了會員馬上就可以獲得折扣、優惠券或者返現,不買會員照樣可以購物。
但山姆的會員制不同,會員費相當於是入場券,不買會員就沒有購物資格。山姆只服務於會員,對於辦卡後極少消費的會員,他們甚至會專門打電話詢問需不需要把卡退掉。
這就是付費會員制模式的基礎特點:沒有會員的身份,就不能進店,也不能結帳。雖然在國內仍有一些人不了解,但實際上這種模式很早就出現了。
1996年,山姆作為第一家會員制商店進入中國。但那時候,中國消費者對超市都還很陌生,更別說會員制這種形態了。
當時,幾乎所有專家都認為山姆的會員制在中國走不通,「山姆必將敗走中國」。
但事後諸葛亮一下,就會發現當時專家們忽略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如今看來,當時的山姆應該就是在博這個機會,博一個消費者對生活品質要求日益增長的未來。
所以,在會員制業態的基礎上,他們把產品品質放到絕對首位。
山姆利用多年積累的全球供應鏈資源,把各個國家最優質的的商品選出來,提供給自己的會員。
在山姆,香蕉是1000支中選4支;草莓需要經過263項檢測;紅棗,不僅要從新疆和田直採,而且必須滿足「每顆紅棗的克重不小於10克,可食用率大於90%」;不少超市全年都有車釐子賣,但山姆只會選擇一年中車釐子甜度最高的兩個月才拿貨,達不到要求的甚至寧可晚上架一些時日或者提前下架……這也是為什麼一般超市設置2萬-3萬個SKU,但山姆卻只有4000個的根源,因為每個品類只選最好的。
比如,在山姆會員商店,它只會售賣3種大棗、6種洗面奶、1種棉花糖,連「方便麵」都是以日本進口的知名拉麵品牌為主。
在山姆,不只是人要「門票」,商品也要。山姆建立了嚴格的商品準入機制,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入場,即便入場之後,品質相對低的商品也必須要給更好的同類商品騰地方。
從服務角度看,山姆幫助會員簡化了挑選同類商品的複雜過程,為會員創造了「閉著眼睛買也不會錯」的購物體驗。
從成本角度看,這樣也有利於製造更多爆款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削減不必要的成本。採購環節,山姆是直採直供,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同時利用規模效應的議價權拿到市場最低價。以水果為例,山姆會與供應商提前鎖定採購價,避免因市場波動而漲價。
其次,山姆會儘可能給會員讓利,從而保障價格優勢。正因如此,山姆的毛利率只有普通商超的一半。
也有一些商品,雖然按照業內標準已經屬於品質不錯的了,但還是達不到山姆的要求,對於這些商品,山姆選擇了單開一個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用更嚴格的標準控制商品品質。
比如給澳洲進口牛肉建立一套完整的專屬冷鏈系統;研究科學培育標準,讓青菜自然生長40天長到13公分再採摘的流程;寧可黃油牛角不賣,都不用其他不符合法國AOP產地認證的黃油……如此種種,讓山姆自有品牌成為了很多會員心中的「金字招牌」。
目前,山姆會員店自有品牌商品的銷售佔比已經達到25%,單品數也已超過800個,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的三文魚、榴槤千層蛋糕、紅棗等已成為億元級的明星單品。
獨家商品和高質價比也是很多人大費周折,哪怕借卡、跟朋友混入也要去山姆買東西的原因所在。
會員制讓會員們獲得了高質價比產品和優質的服務,也幫助山姆更好地篩選和獲得了目標客戶群:中高收入家庭,尤其是「80/90後」的年輕媽媽們。
同時,會員制也為山姆帶來了一部分收入來源,更高的下單頻次和用戶忠誠度。為了值回會員費,避免浪費,人們會儘量選擇去山姆一站式採購。山姆的客單價超過1000元。
山姆和會員實現了雙贏。
而且,比較完善的會員系統和預售會員卡建立起來以後,可以更好地控制庫存和供應,降低成本,也可以針對性優化管理和服務,進一步提升了山姆的服務和產品質價比,提升了會員的留存率,形成了良性循環。
品質和口碑才是最好的廣告。數據顯示,山姆約8成的新增會員來自親友的推薦。
事實上,緊隨山姆之後,曾有數十家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但自2014年英國樂購賣身華潤集團起,近年來,包括麥德龍、家樂福在內的多家外資大賣場紛紛選擇出售資產或直接退出。
唯獨山姆實現了逆勢突圍,非但沒有退出中國市場,反而發展迅猛。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山姆足夠「特立獨行」,就算已經有了一個會員制的模子在那裡,只是生搬硬套也是無用的。如果不是這麼多年來對品質的執著和嚴苛要求,近些年對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消費者們,也不會如此忠誠於山姆了。
正如山姆會員商店中國業務總裁文安德所說:「當你進入一個市場,你必須跟既有的玩家有所不同。你需要有足夠的資源、精力、資本,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你有一點做不到,那就是你被淘汰的時候。」
山姆從來不是面向所有消費者。那些看似將人拒之門外的動作,反而是為了更好地留下目標會員客群。
三、線下零售沒有死
這些年,在電商的衝擊下,傳統線下零售的日子越來越難過,甚至很多人感慨「線下傳統零售已死」。
但就像馬雲說的「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只是你的實體經濟不行了。」
從1996年進入中國至今,山姆擁有29家門店,同時會員數量已超300萬,是當下中國市場擁有最多付費會員的線下零售品牌,且核心會員續卡率超過80%。
當很多人感慨「線下傳統零售已死」的時候,山姆將最不被看好的會員制帶到了中國,完成了用戶和市場培育,也完成了本土化探索,成為中國會員制當之無愧的老大。
當很多人感慨「線下傳統零售已死」的時候,山姆深圳福田店連續11年位列全球山姆會員商店的銷售冠軍。同時,山姆全球銷售排名前十的門店裡面有4家都在中國。
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零售業迎來又一次寒冬,尤其是線下零售業幾乎遭受毀滅式打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尚未開業的重慶山姆會員店就已經在抖音迅速躥紅。
前兩天,即將開業的重慶山姆會員店啟動開放日活動,非會員也可以參觀。就算開放日只能看不能買,早上開門時還是人山人海。因為開車來參觀的消費者太多,原本人流量並不算大的重慶禮嘉天街直接交通堵塞。
前來參觀的消費者絡繹不絕。
同時,經過24年沉澱的山姆按下了加速鍵,預計到2022年底,在中國市場有40-45家開業及在建門店。
那個只要把門店租好、貨架擺好、商品放上貨架,就可以賺錢的零售時代過去了。
線下零售的競爭確實更激烈了,但絕不是沒有空間了,關鍵在於如何在存量競爭時代通過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
山姆的成功也為中國線下零售業態的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不要輕易被對手的動向和熱鬧的市場趨勢打亂步伐,要始終如一地堅持那些不變的零售原則和本質。
第一,要努力做差異化競爭。
以山姆為例,除了會員制帶來的高質價比和優質服務外,「體驗式購物」是它與電商的核心差異化競爭力。
在山姆的品酒區和山姆廚房,有專業的品酒師坐鎮薦酒,也有星級酒店主廚,現場演示進口牛肉、三文魚等食材的烹飪方法,提供試吃。
尤其試吃,已經成為山姆門店體驗的一大標籤。據統計,山姆中國每年約送出600多萬份試吃試用商品。進口牛扒、松茸雞湯、蛋糕零食、各類水果應有盡有。
山姆早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喜歡周末去山姆會員商店「遛娃」,也有專門去試吃的。
豆瓣摳門小組中,甚至專門形成了一種山姆式省錢法:一個師妹,辦了山姆會員卡,然後經常去免費試吃,吃飽再出來,吃到那裡的阿姨都認識她了。
第二,避免短視和盲目跟風。
山姆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市場還沒有成熟到可以大規模鋪開會員制的發展條件,但它沒有選擇放棄會員制,而是二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市場培育,用口碑贏得市場。
過去20多年,很多企業嘗試付費會員失敗,大都是因為沒有堅持原則,為短期的利益去放棄為會員提供的核心價值。
當所有人都在「擁抱變化」,產品一周一迭代,網紅產品隨時上線又隨時下線,熱點和新模式一浪又一浪襲來的時候,山姆始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始終堅持會員第一,聚焦圍繞家庭會員需求,打造優質商品和服務,不盲目擴大目標人群,不做五光十色、華而不實的表演,也不輕易動搖或跟風。
「商業的本質是商品和服務」。然而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像山姆這樣不玩套路和花樣,專注產品和服務,如今已經成了稀缺的品質。
就像文安德說的,「沒人能準確地預測未來,市場永遠會有新事物,你會時常覺得迷失了方向。但作為一個老零售人,我只認最基礎的幾件事,讓會員體驗到『更好的生活盡在山姆』,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