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曾這樣評價一個人說他「千古奇人,高山仰止」。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呢?
這個人就武訓,有人會問武訓何許人也?武訓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武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中因排行老七,故名武七。因為武訓用自己乞討的錢,創立三處義學清政府為嘉獎其教育之功替他改名武訓。
武訓並非書香之人,他大字不識,早年喪父,以乞討為生,更沒錢入私塾,那為何他又被稱之為教育家呢?這得從他14歲那年去地主家當傭工說起。
武訓在地主家做傭工三年,三年裡每天起早貧黑,又屢受地主欺壓,日子過的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武訓在地主家幹滿了三年,去找地主結算三年工錢 。地主知武訓大字不識,就想著不給武訓工錢,讓他白幹三年,於是就拿假帳矇騙武訓說,你三年的工錢早就結算清了。還拿出做好的假帳讓武訓看,武訓大字不識,但他心裡清楚,他知道是地主耍賴,不想給工錢,於是兩人便產生爭執。地主家人多勢眾,武訓勢單力薄,不僅工錢沒有要回來,還遭地主一頓毒打。武訓回家氣的口吐白沫,三天不吃也不說話。他想自己為什麼會受這樣的屈辱,歸根結底還是自己不識字,沒有學問。武訓心想自己不識字遭受這麼大的羞辱,普天之下窮苦百姓不識字的太多了,也會遭受這樣那樣的屈辱,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窮人能上的起學,為了不讓更多窮人步入後塵,武訓決定行乞辦學。在他二十歲那年他成為了乞丐一個遭人嫌棄的職業。就是這樣一個遭人嫌棄的職業卻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鹹豐九年,武訓帶著他「遠大」的理想,開始了他的乞討生涯,他走遍各地乞討,把討來的較好的東西換成金銀,有時他還像江湖藝人表演扛大鼎等,武訓白天乞討賣藝,晚上紡線織麻,農忙時還給人家做短工,把討來的錢財積攢起來。積少成多,時間久了,武訓也積累了不少錢財。他離自己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
武訓大字不識,他必須找一個可靠的有學問的人來幫他張羅如何開辦義學。堂邑縣有個舉人姓楊,這位楊舉人為人正直,名聲也好,況且武訓走南闖北,對於看人也有一套,他認為楊舉人是他合適的人選,於是就登門拜訪,你想一個乞丐要見一個舉人,就是一個乞丐要去普通人的家中,人們會把乞丐趕走,更何況是一個舉人,為了表達自己的誠心,武訓在楊舉人家門口跪了兩天,功夫不負有心人,楊舉人被武訓的誠心打動,接見了他。武訓把自己的想法和楊舉人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楊舉人很受感動,決定幫他開辦義學。
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用4000餘吊錢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了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從他產生辦學的想法到第一所義學的建立,整整用了三十年,三十年他走遍全國各地,飽受苦難,受盡冷眼,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用行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光緒十六年(1890年)他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楊二莊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求得官紳的資助,用了3000吊,在臨清御史巷創辦了第三所義學「御史巷義塾」(今山東武訓實驗小學)。
武訓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靠著行乞創辦了三所義學,為貧苦的孩子創造了學習的條件,讓那些因為沒有文化而吃虧的貧苦大眾不再因為此而吃虧。
武訓的行為被山東巡撫知曉,巡撫對其所作所為感動,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並賜名武七為武訓。
武訓為創辦義學奔走一生,光緒二十二年4月23日,在御史巷義塾,在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中,武訓含笑病逝,享年五十九歲。他的一生歷經坎坷,他的事跡傳揚千古。後人稱頌他是「千古奇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