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無論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毅力,還是「萬物中瀟灑,修篁獨逸群」的高潔,亦或是「身負盛名常守節,胸懷虛谷暗浮煙」的淡泊,都是詩人極度讚頌的竹之品質。悠悠五千年,竹子不但是文人墨客喜愛的植物,更是尋常百姓家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去南山竹海吧,近觀尋常百姓生活中的竹文化。
來到南山山麓,放眼望去,峰巒疊嶂,高低錯落,數萬畝毛竹碧綠蔥翠,倚山抱石,浪潮起伏奔騰,驚濤澎湃,一下子湧入眼中,像是要「破門而出」。踏進南山竹海的大門,四處都是參天的竹子,不時有涼爽的風襲來,潺潺水聲伴著啁啾的鳥叫灌進耳朵,頓覺得整個世界溫度下降了5度,與自然的都親近了許多。蜿蜒的小道上行人放慢腳步,在五月的額綠意盎然中悠然的聊著天,感受竹子給我們帶來的清閒平和自然,或許這就是竹文化的第一個體現,竹林因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弱噪音、淨化空氣、防止風害的作用,讓百姓們融入自然,體驗自然。
路上,一個胖嘟嘟的男孩子用軟蠕蠕的聲音對奶奶爺爺說:「我知道熊貓喜歡吃竹子,我們老師還教我們一首詩,爺爺,我背給你聽『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拾級而上,到達第一個幽靜的景點——山澗水和天然雨水匯集成「靜湖」。湖水終年清冽,猶如一塊寶藍色的綢緞,放眼望去,竹在水中長,水在竹間流,靜湖與綿延的竹海相映成趣。遊客乘竹筏漫遊山間,輕輕揮舞櫓漿,撥開湖面,綢緞一般的湖面仿佛被風吹開,蕩漾,蕩漾,蕩漾。此時,竹子主動承載著人類「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竹子作為交通工具,是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除了慢悠悠的竹筏,吱呀吱呀的竹車,還有優哉遊哉的竹船,都讓我們能和柔而有力的水和睦相處,我們應該認識自然、運用自然,是竹子教會我們的。
古色古香的雞鳴村隱藏在竹海之中,倒是沒有聽見雞鳴,老人們依靠在自己店前,雕刻刀躺在竹屑旁,剛刻好的竹藝品在嘰嘰喳談論著什麼,好像在跟店裡的成品打招呼,很開心來到這個竹文化世界。遊客們駐足,小心翼翼的觸摸著那經過布滿老繭的手打磨出來的藝術品,像是聽孩子訴說著什麼。這些手工藝者似乎不想講述如何雕刻背後的故事,那靜默的碎屑和嘰嘰喳喳的藝術品就承載著說不完的故事。青苔記錄著雞鳴村的年齡,踩著年輪進入「竹文園」,炊具的簞、籩、簋、碗、箸、勺、盤、厄、蒸籠等,盛放物品的筐、籃、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幾、屏風、桌、櫥、櫃,算具有算籌、算盤,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燈籠、燭炬,衛生用具有帚、燻籠,裝飾用具有簾、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均是用竹為材料製成的。竹子已經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精神領域,我們有竹韻,竹笛、蕭、笙、箏、箜篌和篳篥 ,空靈的聲音猶如天籟;竹畫歷史更為悠久,縱觀歷史,借物言志讓竹子成為畫家們主要繪畫題材,北宋時期文同開創了"湖州竹派",被後世人尊為墨竹繪畫的鼻祖;最著名元代鄭板橋樹一代畫竹新風,促進了畫竹藝術的發展,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時至今日,中國的畫竹藝術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當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竹文化園裡那一個個「竹」字,訴說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追求。
步行至壽星廣場,廣場上樹立著慈眉善目的中華第一壽星。期間有些好奇,為什麼竹海裡要設置拜壽堂,撞福鍾,品壽眉,仔細一想覺得竹子的淡泊使人心平氣和長命百歲。沿著登山道一路攀登吳越弟一峰,更可觀蘇浙皖三省的秀色。用餐可在竹海周邊品嘗地道的竹海農家菜,板慄、竹筍等都是南山竹海地區本色的農家菜。
這個時代最後信息量的是手機,習慣成為「低頭族」,卻不懂得抬頭看看天空,感受自然的魅力。一個小小的竹子,充實了我們的平淡生活,寫盡了中國文化的精髓,讓人不禁感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南山竹海,翠竹的勝地,自然的勝地,文化的勝地。
作者:封睿
編輯:全媒體中心新媒體部 張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