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將更新 「請」回本地物種

2021-01-14 騰訊網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苑偉斌

西接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北接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南臨米埔和后海灣國際重要溼地,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是否健康影響著周邊整個生態的環境。就在10月29日,深圳市林業局發布關於開展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的公示。

由紅樹林基金會編寫的《深圳河入海口溼地生態修複方案》披露,深圳河入海口溼地於2000年前為原生灘涂,自上世紀90年代始,應紅樹林恢復和重建的需求,海桑屬植物,尤其是海桑與無瓣海桑,作為速生造林樹種被廣泛引種到深圳灣。

作為深圳灣的外來物種,海桑與無瓣海桑兩種植物均從海南東寨港引入,其中無瓣海桑原產於孟加拉的申達本,引至深圳灣的種源為二代無瓣海桑;而海桑則天然分布於我國海南省文玉昌清瀾港以南,人工引種至瓊山東寨港。

引種後,海桑屬植物群落的結構、生長和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備受關注。由於海桑屬植物本身具有適應能力強、繁殖速度快、生長速度快等特點,自2001年起,開始有擴散記錄。香港從2006年開始,每年清理約一萬株海桑屬植物幼苗。

海桑屬植物除向深圳灣灘涂擴散外,已呈現出往深圳河、新洲河以及新洲河故道沿河道兩側擴張的趨勢。河道兩側生長紅樹植物,容易引起灘地淤積,從而減少河道過水麵積進而影響河道行洪。這給河道上遊帶來較大的防洪壓力。

深圳灣(后海灣)是深圳和香港兩地之間一塊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濱海溼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舉足輕重的鳥類棲息地。深圳河口嵌在福田保護區、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和香港米埔保護區之間,是兩個保護區以及生態公園之間的重要生態廊道。

根據深圳觀鳥會2006-2020年調查,項目所在地原有光灘棲息覓食候鳥以鴨類和鴴鷸類為主,2006-2011年,每年單次調查記錄最大鳥類數量均超過16000隻,並在2011年2月達到最大值33152隻。根據衛星圖,2011年-2020年項目區域海桑及無瓣海桑擴散明顯,區域鳥類調查數量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到2016年,項目區域單次水鳥調查最大數量減少至不到5000隻。除調查視野被高大海桑屬植被遮擋外,這可能與海桑、無瓣海桑自由擴散,侵佔、壓縮了候鳥棲息地有關。

為了深圳河、新洲河的河道防洪安全以及深圳灣(包括深圳和香港兩側)的生態安全,需控制海桑屬植物的持續擴散,恢復本土紅樹,恢復冬季候鳥的休憩、覓食空間。

2018年前,深圳河入海口處共有海桑屬植物約18.08公頃,其中分布於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的5公頃分別於2018年、2019年全面更替,恢復本土紅樹5公頃。現深圳河入海口還有約13.08公頃,包括海桑10.78公頃和無瓣海桑2.3公頃。此次擬對項目所在地自由擴散的海桑屬植物進行全面治理,恢復裸灘3.08公頃,自然恢復紅樹林10公頃,異地恢復紅樹林3.08公頃。

深圳市林業局表示,2020年9月25日受理了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申報的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申請。項目一期涉及改造提升紅樹林4.3公頃。針對該申請事項,深圳市林業局已於2020年10月13日召開專家諮詢會,專家組一致同意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複方案,在保證全市紅樹林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對項目一期深圳河口4.3公頃海桑屬紅樹林更新改造,提升溼地生態價值。

紅樹林基金會在治理方法中寫到,本土紅樹的恢復,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項目所在地現有約3.08 公頃的海桑林位於河口三角洲區域,該區域2000年以前均為裸灘,且現狀林下僅有少量老鼠簕,故擬不在原地進行紅樹林修復,以維持其裸灘狀態。林下或林緣現有的少量秋茄、桐花樹等鄉土紅樹苗予以保留,後期需維護,清除新生小苗,防止其面積繼續擴散。

位於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南緣的海桑、無瓣海桑林林下有老鼠簕,桐花樹等鄉土紅樹樹種。海桑屬植物清理後,鄉土紅樹植物可得到更多陽光和其他資源,因此可由其自然恢復。預計自然恢復面積約為10公頃。

此外,為保證深圳市紅樹林總體面積不減少,紅樹林基金會提出,擬與相關部門溝通,在深圳市其他區域紅樹宜林地異地恢復紅樹林3.08公頃。

相關焦點

  • 深圳河入海口將啟動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3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10月30日發布公示,將啟動對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的生態修復,提升溼地生態價值。2020年9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受理了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申報的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申請。該項目位於福田區沙頭街道沙尾村,項目一期涉及改造提升紅樹林4.3公頃。
  • 深圳市林業局關於開展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二期的...
    -- 深圳市林業局關於開展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二期的公示
  • 深圳福田紅樹林入選國家重要溼地名錄
    記者從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期發布了《2020年國家重要溼地名錄》,共有29處自然保護地入選,更令深圳人高興的是,深圳福田紅樹林入列名錄。▲福田紅樹林。深圳晚報記者寧傑文 攝國家重要溼地是指符合國家重要溼地確定指標,溼地生態功能和效益具有國家重要意義,按規定進行保護管理的特定區域。此次入選的福田紅樹林國家重要溼地位於深圳灣東北部,沿海岸線長約9公裡,總面積367.6公頃,其中溼地面積352.7公頃,與香港米埔紅樹林溼地一水相隔,共同組成了深圳灣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舍河結緣紅樹林的故事
    關於這條河流曾經的生態本底,已經找不到史料,甚至沒有人能敘述當年的物種,只聽說下河可抓魚蝦,水清可濯衣裳。  生態治理美舍河,其目標包括恢復水清草茂的景象,因此設計方案、實施步驟均圍繞「修復」展開。一開始,紅樹林種植並不在美舍河生態修復植物的考慮範圍,直到論證了它存活的可能性,項目團隊才著手嘗試。
  • 海口將啟動國家級紅樹林溼地公園 建「第二個萬綠園」
    原標題:海口將啟動國家級紅樹林溼地公園 建「第二個萬綠園」   南海網北京3月8日消息(南海網特派記者 李曉梅)在京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海口市長倪強日前透露,海口將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今年重點建設紅樹林溼地小鎮和沙坡——白水塘兩個生態溼地公園,計劃啟動國家級紅樹林溼地公園建設,爭取用3-5年打造
  • 福田紅樹林入選國家重要溼地名錄 記錄有23種鳥類為珍稀瀕危物種
    深圳晚報記者寧傑文 攝  從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期發布了《2020年國家重要溼地名錄》,共有29處自然保護地入選,更令深圳人高興的是,深圳福田紅樹林入列名錄。  國家重要溼地是指符合國家重要溼地確定指標,溼地生態功能和效益具有國家重要意義,按規定進行保護管理的特定區域。
  • 海口記‖紅樹林枷椗山鼎宴美食
    「吃」除了代表了最基本的「填飽肚子」,有時還是為了「禮義廉恥」,至盛世還有功能性的理療作用,如紅樹林的「土龍」,當地人都知道可治小兒盜汗。 除了水裡的,紅樹林還有陸上美味的海鴨、海雞、海鵝,它們以吃小魚小螺小蛤小蝦生存,自身也成了海鮮一部分。
  • 紅樹林深圳的世外桃源
    在深圳,2000多公裡的綠道在城市裡蜿蜒,就像一支支畫筆,繪出了這座城市鮮綠的顏色、清新的空氣。                        深圳灣濱海綠道是深圳最重要的綠道之一。濱海綠道因海得名,它西起南海酒店,東至福田區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全長15公裡,整條綠道蜿蜒曲折,沿海而行。綠道邊上海水湧動,潮汐聲悅耳,潔淨清新的海風拂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 惠州首次發現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
    全球目前記錄只有4000多只是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它們叫黑臉琵鷺此次現身大亞灣紅樹林溼地公園也是惠州首次發現1月17日,在2021年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日當天,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溼地公園景區聯合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以及大亞灣觀鳥愛好者,組成黑臉琵鷺調查小組一路「追鳥」。
  • 海口三江紅樹林省級溼地公園詳規通過審議 將建中國紅樹林實體博物...
    本報海口8月14日訊(記者計思佳)海南日報記者從海口市林業局獲悉,《海南海口三江紅樹林省級溼地公園詳細規劃》日前通過海口市政府專題會議審議。根據規劃,三江紅樹林省級溼地公園將作為國際溼地城市中的紅樹林實體博物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鳥類天堂、三江農場轉型與周邊百姓的致富基地來打造。
  • 深圳將建中國紅樹林博物館
    新華社深圳1月22日電(記者 王豐)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廳獲悉,深圳將建中國紅樹林博物館,中國國家林業局已發函至深圳市政府,同意與深圳市共建此博物館。擬建的中國紅樹林博物館定位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際一流的紅樹林科普教育中心、世界紅樹林研究中心,集中展示中國紅樹林保護、宣教、科研成果,形成深圳生態文化新地標。中國紅樹林博物館擬選址於深圳地鐵9號線僑城東站附近,用地面積6.18萬平方米,規劃客流量約200萬人次/年。
  • 珍稀物種歐亞水獺再現深圳
    紅樹林基金會發布紅外監控視頻中發現的水獺。(視頻截圖)10月25日凌晨4時,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紅外相機拍攝到疑似水獺的圖片及視頻,經過專家影像分析和現場痕跡採集,確定為歐亞水獺。10月28日晚間,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MCF)正式發布了這個消息。MCF守護深圳灣項目官員戎燦中告訴深晚記者,10月25日凌晨,在看到紅外相機拍攝的影像後,他和同事隨即向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張璐和生物學研究員、林業高級工程師王勇軍兩位業內專家確認,得到了令人興奮的答案:確定是歐亞水獺。
  •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 聚焦深圳灣紅樹林溼地修復項目
    但由於近年來城市建設用地急劇擴張,紅樹林面積大量減少;大量工業廢水和居民城市汙水直排,造成溼地有害汙染物增加及自然淨化功能退化;濱海河口河道硬質化,隔絕了陸地生態與水體生態的物質能量交換;基圍魚塘功能退化,候鳥棲息覓食的生態功能降低;薇甘菊、銀合歡等外來入侵植物分布面積大和蟲害爆發頻繁,佔據了本地生物物種的生態位並使溼地生物群落結構單一,脆弱性增大。
  • 深圳壩光報告兩個全球首發新物種
    科學家在這片河灘上發現了兩個全球首發的新物種。 ②董氏濱長足虻   記者從深圳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獲悉,由該基金會資助的科學家團隊在壩光開展深圳紅樹林溼地雙翅目昆蟲多樣性調查,發現了兩個全球首發新物種——董氏濱長足虻以及朱氏濱長足虻
  • 海口東寨港溼地生態修復將完工 江東新區新增1950畝紅樹林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日消息(記者 黨朝峰)2日,記者從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東寨港溼地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即將完工,該項目是江東新區首個生態修復項目,目前已新增紅樹林面積1950畝,合計栽種桐花樹、紅海欖、秋茄等紅樹苗100多萬株。
  • 東寨港紅樹林溼地——國內唯一紅樹林生態系統研究站
    海南東寨港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始建於2000年,位於海南島東北部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2004年晉升為國家林業局生態定位站,是國內唯一以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生態過程為研究對象的溼地生態站。定位站地處熱帶海洋性氣候,有紅樹林溼地面積3300hm2。
  • 紅樹林公眾觀鳥季開始了:黑臉琵鷺「最深圳」的鳥等你來看
    黑臉琵鷺被很多人譽為是紅樹林裡很有深圳精神的『市民』。朝韓交界是它們的繁殖地,每年要南飛過冬,一部分前往日本、有些到達臺灣,而其中四分之一則到深圳和香港之間。來來回回的過程很像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生活路徑。
  • 深圳紅樹林生態公園12月26日開園
    每天精選深圳本地實用資訊與您共享【深圳生活派】-整理編輯:派.胖來源:網絡轉載請註明深圳人又有一處親近紅樹林溼地的好地方,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12月26日正式開園。 市民未來要到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只要驅車行至新洲路頂南端,再通過廣深高速路基隧道即到達。
  • 大亞灣紅樹林公園棧道航拍視頻發布!網友:太漂亮啦,我要去打卡!
    「公園一期棧道航拍視頻」紅樹林公園簡介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溼地公園位於大亞灣中心區,淡澳河入海口處,為鹹淡水交匯的河口溼地,這裡保存有一片茂盛的紅樹林群落。公園總面積約176公頃,致力打造「一心、兩翼、三區、十景」旅遊空間格局,建成具有嶺南典型溼地特點,以河口紅樹林溼地為景觀特色,以生態保護、遊覽觀光、休閒健身、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生態公園。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溼地公園的建設,將與虎頭山公園、現狀紅樹林公園相互連接反應,產生綠色生態效益,形成未來大亞灣的城市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