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賈村出土了一口「何尊」,尊上的銘文如下: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
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二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武王攻克商朝國都之後,舉行了儀式並告訴上蒼——我已經佔據了中國,統治了百姓。
「國」原本是「城市」的意思,是過渡到文明時代的先民築城圍牆,以與文化落後的部落相隔離,城內的是「國人」,而城外的便是「野人」。
天子所居之「國」,位於天下的中心,所以,中國原本就是「國都」之意。
1、漢民族統一農耕文明地區和中國範圍的最初確定
在上三代時期,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本就是雜居的,「國」與「國」之間便是「披髮左衽」的戎狄和「斷髮紋身」的蠻夷。
周武王滅商,聯合了原本臣屬於商朝的八百個「國」。周朝建立之後,武王分封天下,當時仍有國一千七百三十個。
最初,周朝的「中國」指的只是周天子所在的豐鎬地區(今陝西長安縣)。後來周公旦又在今河南洛陽築王城,以控制東方,此後洛陽以周朝的陪都和「天下之中」的位置也被稱為「中國」,所以最早的「中國」指的其實只是長安至洛陽一帶。
中國範圍的擴大源於「春秋五霸」春秋時期的霸主最顯著的特徵是「尊王攘夷」,即在維護周天子名義上的權威的同時,驅逐夷狄。比如齊桓公在成就霸業的過程中曾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拯救邢國、衛國、鄭國、蔡國,所以《春秋公羊傳》如此評價齊桓公:
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隨著戎狄的被驅逐,成為霸主的各大國也被稱為中國,於是中國的範圍不斷擴大。
秦王掃六合,奠定中國的基本範圍三家分晉後,我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從此諸侯林立的局面不在,「國」越來越少,國和國之間也再無戎狄插針之地。
同時,隨著戰國七雄的版圖越來越大,原來被稱為蠻夷的荊楚、吳越、巴蜀地區也開始被稱為中國。
於是,當秦始皇東出函谷關,攻滅六國之時,中國的基本範圍便就此奠定,同時農耕文明的地區也就此統一。
因此,與遊牧民族相比,我國農耕文明地區的統一出現的很早,從此長城以內便成了我國穩定的農耕文明區,在兩千年的歷史中,統一也成為這一區域的主流。
2、遊牧地區的分分合合
我國遊牧地區的範圍,大致從東北大興安嶺一直向西綿延至阿爾泰山,當秦始皇統一中原之時,北方也形成了匈奴和東胡兩大主要勢力。
關於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夏后氏,便是夏朝王室,據說匈奴便是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的後裔。
關於東胡,《辭海》是這樣描述的:
東胡,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西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東胡,由於被燕國將領秦開擊敗,從此遷居我國東北,由於在匈奴以東而得名。
從整個歷史的發展來看,雖然匈奴崛起的更早,但對我國歷史影響更大的顯然是東胡。匈奴強大之時曾經同時擊敗了東胡和漢朝,東胡由此分裂為烏桓和鮮卑,漢朝從此休養生息了近八十年。
漢朝擊敗匈奴之後,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鮮卑佔據大漠草原,烏桓被曹操所滅。
除了烏桓和鮮卑之外,出自東胡一支的遊牧民族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鮮卑在南北朝時期與華夏族融合而締造了我國的隋唐時代,而繼鮮卑佔據大漠的柔然後來被其「鍛奴」、興起於阿爾泰山地區的突厥人所滅。
隋唐之時,突厥一系的突厥、回鶻(回紇)稱霸大漠草原,東胡一系的契丹、奚、室韋皆受其統治。
因此,從秦漢至隋唐,大漠草原遊牧民族的主體歷史經歷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的變遷,其前一個族群的衰亡和另一個族群的興起基本上是無縫對接的,但回鶻的崩潰則不同。
回鶻的西遷,改變了亞洲,造就了突厥伊斯蘭時代和蒙古時代
但回鶻的西遷則不同,通過上文我們知道,回鶻被黠戛斯滅了之後開始西遷,但黠戛斯並未像此前的遊牧民族一樣佔據蒙古草原,而是有返回來故地。
如此以來,整個蒙古草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權力真空,而唐朝滅亡之後的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罷,他們的權力中心都在東北地區,二者均不能掌控整個蒙古草原。於是整個蒙古草原便成了室韋人的天下,室韋便是後來的蒙古人。室韋隨曾接連臣服於契丹人的遼國和女真人的金國,但終於在鐵木真時期崛起一統大漠。
這一年是公元1206年,距離回鶻的西遷——公元840年,已經過去了366年,大漠草原終於又迎來了主人,而這一次,一切都將改變。
3、蒙古崛起的歷史意義
蒙古,這一名稱的本身其實與華夏一樣,最初並非按血統而定。但當成吉思汗統一大漠之後,整個大漠的族群便全部成了「蒙古人」,包括此前上千年生活在這裡的各個族群,無論匈奴、東胡、還是突厥。
所以,由於蒙古人後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徵服,「蒙古」變成了遊牧民族的終結者和最後的名字。
成吉思汗一統蒙古草原之時,我國是一個七國並立的局面——金國、西遼、西夏、南宋、大理、吐蕃和蒙古。如果我們不局限與從漢民族的眼光看待歷史,那麼蒙古便猶如當年戰國七雄中的「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國滅六國,統一的是整個農耕文明地區,是傳統的「中國」地區。而元滅六國,則同時統一了農耕地區和遊牧地區。二者在我國歷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我們常常認為中國文明的規模遠大於印度、中東、歐洲,其原因便在於只有我國將農耕地區和遊牧地區統一在了一起,否則只算長城以內的中國(約300萬平方公裡)並不比其它文明更大。
而這一統一始於蒙古,成於清朝,最終使我國變成了真正的多民族的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