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統一了農耕地區,蒙古終結了遊牧民族,二者合一便是清朝

2020-12-15 心向青史

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賈村出土了一口「何尊」,尊上的銘文如下: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

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二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武王攻克商朝國都之後,舉行了儀式並告訴上蒼——我已經佔據了中國,統治了百姓。

「國」原本是「城市」的意思,是過渡到文明時代的先民築城圍牆,以與文化落後的部落相隔離,城內的是「國人」,而城外的便是「野人」。

宅茲中國

天子所居之「國」,位於天下的中心,所以,中國原本就是「國都」之意。

1、漢民族統一農耕文明地區和中國範圍的最初確定

在上三代時期,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本就是雜居的,「國」與「國」之間便是「披髮左衽」的戎狄和「斷髮紋身」的蠻夷。

周武王滅商,聯合了原本臣屬於商朝的八百個「國」。周朝建立之後,武王分封天下,當時仍有國一千七百三十個。

最初,周朝的「中國」指的只是周天子所在的豐鎬地區(今陝西長安縣)。後來周公旦又在今河南洛陽築王城,以控制東方,此後洛陽以周朝的陪都和「天下之中」的位置也被稱為「中國」,所以最早的「中國」指的其實只是長安至洛陽一帶。

中國範圍的擴大源於「春秋五霸」春秋時期的霸主最顯著的特徵是「尊王攘夷」,即在維護周天子名義上的權威的同時,驅逐夷狄。比如齊桓公在成就霸業的過程中曾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拯救邢國、衛國、鄭國、蔡國,所以《春秋公羊傳》如此評價齊桓公:

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隨著戎狄的被驅逐,成為霸主的各大國也被稱為中國,於是中國的範圍不斷擴大。

秦王掃六合,奠定中國的基本範圍三家分晉後,我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從此諸侯林立的局面不在,「國」越來越少,國和國之間也再無戎狄插針之地。

同時,隨著戰國七雄的版圖越來越大,原來被稱為蠻夷的荊楚、吳越、巴蜀地區也開始被稱為中國。

於是,當秦始皇東出函谷關,攻滅六國之時,中國的基本範圍便就此奠定,同時農耕文明的地區也就此統一。

因此,與遊牧民族相比,我國農耕文明地區的統一出現的很早,從此長城以內便成了我國穩定的農耕文明區,在兩千年的歷史中,統一也成為這一區域的主流。

2、遊牧地區的分分合合

我國遊牧地區的範圍,大致從東北大興安嶺一直向西綿延至阿爾泰山,當秦始皇統一中原之時,北方也形成了匈奴和東胡兩大主要勢力。

關於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夏后氏,便是夏朝王室,據說匈奴便是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的後裔。

關於東胡,《辭海》是這樣描述的:

東胡,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西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東胡,由於被燕國將領秦開擊敗,從此遷居我國東北,由於在匈奴以東而得名。

從整個歷史的發展來看,雖然匈奴崛起的更早,但對我國歷史影響更大的顯然是東胡。匈奴強大之時曾經同時擊敗了東胡和漢朝,東胡由此分裂為烏桓和鮮卑,漢朝從此休養生息了近八十年。

漢朝擊敗匈奴之後,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鮮卑佔據大漠草原,烏桓被曹操所滅。

除了烏桓和鮮卑之外,出自東胡一支的遊牧民族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鮮卑在南北朝時期與華夏族融合而締造了我國的隋唐時代,而繼鮮卑佔據大漠的柔然後來被其「鍛奴」、興起於阿爾泰山地區的突厥人所滅。

隋唐之時,突厥一系的突厥、回鶻(回紇)稱霸大漠草原,東胡一系的契丹、奚、室韋皆受其統治。

因此,從秦漢至隋唐,大漠草原遊牧民族的主體歷史經歷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的變遷,其前一個族群的衰亡和另一個族群的興起基本上是無縫對接的,但回鶻的崩潰則不同。

回鶻的西遷,改變了亞洲,造就了突厥伊斯蘭時代和蒙古時代

但回鶻的西遷則不同,通過上文我們知道,回鶻被黠戛斯滅了之後開始西遷,但黠戛斯並未像此前的遊牧民族一樣佔據蒙古草原,而是有返回來故地。

如此以來,整個蒙古草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權力真空,而唐朝滅亡之後的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罷,他們的權力中心都在東北地區,二者均不能掌控整個蒙古草原。於是整個蒙古草原便成了室韋人的天下,室韋便是後來的蒙古人。室韋隨曾接連臣服於契丹人的遼國和女真人的金國,但終於在鐵木真時期崛起一統大漠。

這一年是公元1206年,距離回鶻的西遷——公元840年,已經過去了366年,大漠草原終於又迎來了主人,而這一次,一切都將改變。

3、蒙古崛起的歷史意義

蒙古,這一名稱的本身其實與華夏一樣,最初並非按血統而定。但當成吉思汗統一大漠之後,整個大漠的族群便全部成了「蒙古人」,包括此前上千年生活在這裡的各個族群,無論匈奴、東胡、還是突厥。

所以,由於蒙古人後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徵服,「蒙古」變成了遊牧民族的終結者和最後的名字。

成吉思汗一統蒙古草原之時,我國是一個七國並立的局面——金國、西遼、西夏、南宋、大理、吐蕃和蒙古。如果我們不局限與從漢民族的眼光看待歷史,那麼蒙古便猶如當年戰國七雄中的「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國滅六國,統一的是整個農耕文明地區,是傳統的「中國」地區。而元滅六國,則同時統一了農耕地區和遊牧地區。二者在我國歷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我們常常認為中國文明的規模遠大於印度、中東、歐洲,其原因便在於只有我國將農耕地區和遊牧地區統一在了一起,否則只算長城以內的中國(約300萬平方公裡)並不比其它文明更大。

而這一統一始於蒙古,成於清朝,最終使我國變成了真正的多民族的大中國。

相關焦點

  • 我國的遊牧民族分為兩部分,一半習慣於西遷,另一半更想入主中原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即使漢民族本身其實也是由先秦時期的華夏族融合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而形成。整體而言,以陰山~長城為界,一部中國古代史可以分為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農耕,北為遊牧。而正是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最終融合,形成了今日之中國。農耕世界的歷史,便是我們常說的王朝史,史料詳實,為我們廣為熟知。
  • 彪悍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的心腹大患,清朝卻用這些方法化解
    北方遊牧民族相比其他地區的兄弟民族而言,更讓中原王朝頭疼,從歷史上看,中原王朝始終在軍事上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到清朝,中原大一統政權才完全解決遊牧民族威脅,成功解除北方威脅。清朝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一、深居北地,更熟悉遊牧民族先要說一下,構成清朝的主體女真人(後來的滿洲貴族)並不是遊牧民族,而是農耕漁獵民族。生長在黑山白水之間的女真族和北方的蒙古各部尤其東部各部聯繫非常密切。本身就是北方民族的女真人(後改為滿洲),應該說從很早就和北方各族生活在一起,有時候屬於糾纏在一起。
  •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在這個廣袤的土地上,有許許多多的民族,而從獲取資源的手段上劃分,大體可劃分為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那麼,這三種民族的文化、生活習性以及政治統治上都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農耕民族顧名思義,農耕民族獲取生活資源的方式是種植,人們通過耕種培育農作物獲取食物。
  • 歷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數次PK,真的是完虐嗎?
    遊牧民族指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在我國古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因為資源問題,一直摩擦不斷,戰事頻發。一般人認為,相對於農耕民族,遊牧民族在軍事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遊牧民族弓馬嫻熟,全民皆兵,一旦越過長城,就是對農耕步兵一邊倒的屠殺,就好比騎兵對步兵,優勢巨大。
  •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農耕民族顧名思義,農耕民族獲取生活資源的方式是種植,人們通過耕種培育農作物獲取食物。這是一種穩定和諧的生活方式,而在這種生活方式下孕育出來的便是農耕文明。漁獵民族在漁獵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漁獵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存在的歷史和現實的基礎,是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文化成果或文明積澱,它以各種形態貯存在今天的生活中,或表現為物質載體,或表現為精神載體,如抽象的思維形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行為規範、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當今,在我國東北地區民間的跳大神,薩滿等民族風俗便是漁獵民族文化的最好體現。
  • 歷史上突厥、匈奴、蒙古這些遊牧民族,是野蠻人嗎
    什麼是遊牧文明呢,一般泛指活躍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從公元前第一個草原政權的建立,到公元1760年最後一個草原政權的滅亡,整個時間跨度達到2000多年。由於遊牧民族沒有記錄歷史的習慣,因此只有和農耕文明發生衝突的時候,才能夠被歷史記錄下來。在這個過程中,遊牧文明出現了很多政權,主要是匈奴人建立的匈奴帝國,蒙古的蒙古帝國以及突厥人建立的帖木兒帝國。
  • 同樣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為何元朝和清朝結局不同?
    我國古代歷史上可以說是中原漢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博弈史,上下幾千年,二者的鬥爭和博弈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是在這二者的鬥爭中,推動著中華文明的前進。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佔據中原後建立的王朝。這二者中間僅隔著一個明朝,這樣看來遊牧民族的主導權還是強一些。
  •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01 | 肝糖原歷史課(夏~兩漢)
    被群巒滄海環繞的東部平原地區與內蒙古高原,便是中國古代史的主舞臺了。東部平原​大部分地區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很適合耕種,於是在東部平原的中心地區,也就是黃河流過的中原,逐漸形成了一個個的早期部落,這就是華夏族,漢族的前身。這些人普遍種植莊稼,過的是春耕秋收的生活,所以被稱為農耕民族。
  • 一組遊牧民族的知識;內燃機和鐵路終結了遊牧帝國的戰略優勢
    三,對於中華帝國來說: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遊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 遊牧民族進入長城以內定居就專為農耕,農耕民族越過長城就專為遊牧。在工業革命之前,地理條件對於文明有著極大的限制作用。
  • 色楞格河,蒙古的母親河,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
    穿越歷史的時空,從蒙古歷史再往上追溯幾千年,色楞格河都無愧於北方遊牧民族搖籃的稱號。而廣義的外蒙古地區還包括唐努烏梁海和外貝加爾的布裡亞特蒙古地區。這些地區在中國古代泛稱為漠北,在中原人的印象中,這裡到處都是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其實不然,只有內蒙古西部和外蒙古的南部一帶才是沙漠,其它廣大地區都是水草豐美的宜牧之地。在這其中,尤以北部的色楞格河流域條件最好。
  • 為什麼彪悍的遊牧民族在和農耕民族的戰爭中總是一敗塗地?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覺,那就是古代的遊牧民族在和農耕民族的戰爭之中總取得優勢。然而,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實際上,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遊牧民族徹底戰勝中原漢族政權併入主中原的只有一次而已,1279年元滅南宋。
  •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文明衝突的歷史歸宿
    萬裡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足以引起世人的由衷的讚嘆,但賦於歷史學的準確含義,卻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長期爭鬥的「分水嶺」。在探尋文明衝突之前,讓我們先劃出歷史上農耕世界與遊牧世界的分水嶺。1、兩種文明衝突的界線 除中國以外,在歐亞大陸還存在著其他一些農耕地區。
  • 蒙古軍隊掌握的一個其他遊牧民族不動的秘訣,助其成功徵服世界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在古代社會一直是十分聞名的。如在漢朝高祖時期,在漢朝和匈奴的對陣中,匈奴大兵包圍了漢高祖出徵匈奴的大軍,有了著名的白登之圍。結果,漢高祖靠賄賂單于的妻子才得以逃脫。 遊民民族基本以騎兵為主。在古代作戰中,騎兵往往佔強大的優勢。
  •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中原,指的是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歷史上,漠北與中原都經歷了類似的王朝更替,以及分裂與統一。當中原王朝崛起之時,往往漠北也會出現強大的草原帝國,兩者之間往往爆發頻繁而長期的戰爭。要麼是漠北遊牧民族劫掠中原,要麼中原王朝徵討漠北,兩者之間的戰爭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
  • 長城內外(上):隱藏在農耕民族VS遊牧民族背後的地理密碼
    當然這個分界線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塹,而且代表著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草原與荒漠分界線的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也僅有不足400公裡,這意味著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在大西北非常狹小(不包括蒙古高原),再加上畜牧業產品單一,又缺乏將產品轉化的內部機制,所以一旦遇到暴風雪、乾旱、霜凍等天災,生存受到威脅的遊牧民族往往選擇南下劫掠農耕民族
  • 漢人王朝無法統治長城南北,遊牧民族為何能統一中原和草原地區?
    廣義上的中原地區,主要指的是漢族居住的地方。但是中國地方這麼大,除了中原,還有草原(內蒙古、東北)、新疆(西域)、高原(西藏)等地區。其中,中原和草原,一直以來就是保持相互塑造的關係,這種相互關係非常重要。中國的歷史,內部是包含著多元結構的體系。在中國古代,純漢人王朝,像秦、漢、唐、宋、明,從來沒有穩定持久地同時統治長城南北的地區。
  • 滿人入關前是遊牧民族還是漁獵民族?
    由於清朝和元朝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因而會被很多人用來並列敘述,會把建立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滿族並列為遊牧民族,這時候往往會還會有人出來更正:滿族是漁獵民族,而非遊牧民族。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否能夠用「遊牧」或是「漁獵」這樣的詞語,完全概括出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終於搞懂了!中國遊牧民族簡史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多種文化不斷融合的歷史,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中華大地就成為了一個整體。自此,中原漢人幾千年來都在致力於與邊境的遊牧民族作戰。在漫長的歷史中,這些遊牧民族有的被漢化融入了中華民族,有的則遷徙到了其他地方。
  • 遊牧民族對文明世界的挑戰
    五胡亂華結束了西晉的中興,蒙古南侵終結了宋朝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滿清入侵使儒家文明遭到了一次痛苦的閹割過程,其中的糟粕到今天仍然為禍無窮。自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世紀,匈奴人持續對漢帝國發動了長達四、五百年左右的軍事掠奪行動,這些給軍事掠奪與入侵行動給草原南翼農耕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是秦帝國不得不將原先抵禦草原遊牧民族的各國長城重新修建與連接,以應對其掠奪與入侵;二是秦、漢帝國不得不保持一支強大的軍隊並沿長城一線駐守,這極大的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三是巨額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用兵進行深入草原的遠徵雖在短期擊破了匈奴的向南軍事入侵的潛力,
  • 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屢次侵擾內地,中原王朝為何不傾盡全力統一它?
    要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就必須在打敗他們後進行有效的統治,而中原漢人自古以來已經習慣了農耕定居生活,不可能遠離故土,改變生活方式去適應草原生活,且不一定受得了草原環境,也帶不來社會財富。而一旦胡人死灰復燃、重新崛起,不適應草原環境的漢人百姓必然遭受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