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2021-01-08 縱橫人文

在這個廣袤的土地上,有許許多多的民族,而從獲取資源的手段上劃分,大體可劃分為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

那麼,這三種民族的文化、生活習性以及政治統治上都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

農耕民族

顧名思義,農耕民族獲取生活資源的方式是種植,人們通過耕種培育農作物獲取食物。這是一種穩定和諧的生活方式,而在這種生活方式下孕育出來的便是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中國的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

農耕民族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農耕民族在生活資源的獲取上比較穩定,更注重精神生活,而對於政治上有著系統的管理和等級制度比較森嚴。

漁獵民族

漁獵,是一種祖先流傳下來的古老的生活技能,通過打魚,獵取動物並馴化來獲取生活必需的資源。在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漁獵民族便是女真族,即現在的滿族。

漁獵民族在漁獵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漁獵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存在的歷史和現實的基礎,是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文化成果或文明積澱,它以各種形態貯存在今天的生活中,或表現為物質載體,或表現為精神載體,如抽象的思維形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行為規範、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當今,在我國東北地區民間的跳大神,薩滿等民族風俗便是漁獵民族文化的最好體現。

漁獵民族

漁獵民族由於生活環境較農耕民族更惡劣,獲取資源的方式更不穩定,使之在政治統治以及發展觀念上更為超脫,善於容納外來的文化、民族、生產方式以求生存,能夠包容其他民族並一同發展,這在今天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清朝在滿族的統治下,漢人也可以考取功名做出自己的貢獻便是最好的例子。

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指的是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是遊牧民族也並不是居無定所,從中外的史集來看遊牧民族是有隱秘的定居據點的。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遊牧民族,代表性的有蒙古族、匈奴等。

遊牧經濟是一種專業化、流動的經濟類型,對農耕社會存在著依賴性,它不能完全脫離種植業,需以整個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相當發展並產生一定的剩餘產品為前提。這就要求種植技術和遊牧技術都有相當的進步,從而決定了遊牧經濟只有在較晚的時候才能形成。

中國北方遊牧業的興起是在青銅文化的背景下展開的。馬被認為是草原遊牧的象徵,馬的馴化和傳播是歐亞草原遊牧興起的關鍵。

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的代表,蒙古族自古就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藝術,在音樂、舞蹈、繪畫及文學諸多領域中都反映了特有的民族風格,蒙古的歌舞等,史有盛譽,世有流傳,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可以看出遊牧民族對於文化所獨有的創造力。

那達慕大會

由於生活環境惡劣,以及飲食習慣與農耕和漁獵民族不同,導致遊牧民族的人身材魁梧,人高力大,加之可獲取的資源較少,所以在政治統治上以擴張掠奪為主。

蒙古帝國曾成為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由於其皇帝對土地、百姓的不管理,以及對其他民族的不包容最終滅亡。這也充分暴露了遊牧民族在政治上的弊端。

雍正皇帝曾說到:「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清朝能夠達到各民族相互融合離不開國家物質層面上的積累和民族的文化內涵。

從清朝開始直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使得我們國家有了今天欣欣向榮的面貌。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

下面附上錢穆老先生說過的一段話,「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群體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

對三大民族的分析講述到此就已經結束了,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在下方評論打出來,我給大家逐一講述。

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歷史上,漠北與中原都經歷了類似的王朝更替,以及分裂與統一。當中原王朝崛起之時,往往漠北也會出現強大的草原帝國,兩者之間往往爆發頻繁而長期的戰爭。要麼是漠北遊牧民族劫掠中原,要麼中原王朝徵討漠北,兩者之間的戰爭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商朝時期,漠北的部族集團被稱為鬼方國。根據《易經》《山海經》《史記》等一些書籍的簡易記載,以及近現代的考古研究。
  • 滿人入關前是遊牧民族還是漁獵民族?
    清宮戲一直以來都是歷史劇拍攝比較青睞的題材,除了留存的歷史材料較多,道具服飾容易獲得,考據容易之外,滿族的風情也有著一定的受眾。由於清朝和元朝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因而會被很多人用來並列敘述,會把建立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滿族並列為遊牧民族,這時候往往會還會有人出來更正:滿族是漁獵民族,而非遊牧民族。
  • 黃帝又成遊牧民族了?為什麼總有人跟農耕民族過不去?
    我經常看到有人說:黃帝,包括後來的夏商周三代的統治者,都是出身於遊牧民族。這些人說黃帝是遊牧民族的考古依據是什麼呢?他們的考古依據大多數都是發現於內蒙古赤峰紅山後的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5000年),他們認為黃帝就出身於紅山文化,而紅山文化屬於遊牧民族的文化,所以黃帝就出身於遊牧民族。
  • 中國歷史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矛盾 內部利益矛盾
    然而規律還是有的,主要是兩種矛盾: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矛盾,內部階級矛盾或利益分配矛盾。按《史記》記載,匈奴、突厥、鮮卑這些早期的北方遊牧民族也是炎黃子孫,只不過遷移到寒冷的北方,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與南方的農耕民族形成了幾乎完全不同的文明。應該說這種說法還是可信的。在長江黃河流域生活的先民,逐漸形成了蚩尤、炎帝、黃帝等幾個主要部落,在相互的徵戰中,敗落的部落往北邊逃跑遷徙。
  • 女真民族到底是遊牧民族還是漁獵民族?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強?
    女真族是漁獵民族,他的祖先就是唐朝時期在東北建立了渤海國的靺鞨族。唐朝時期,東北地區還非常落後,並且氣候寒冷,因此不怎麼出名。他們與蒙古草原遊牧民族不同,並不是通過放牧來維持生存。東北地區的嚴寒氣候並不適合放牧牛羊,但正是因為嚴寒,才鑄造了女真族人堅韌的品格。女真人體格魁梧,驍勇善戰,依賴打獵、捕魚的方式維持家家戶戶的生活。
  • 為什麼農耕民族總被遊牧民族擊潰?看英國人如何用經濟學來解釋
    在工業文明之前,農耕民族雖然往往能夠建立璀璨的文明,但很多文明古國都敗在了看似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手中。這看上去像是一個悖論,因為農耕民族相對於人口、國土面積和資源等等都遠勝於遊牧民族,為什麼農耕民族會輸給遊牧民族?
  • 漢民族統一了農耕地區,蒙古終結了遊牧民族,二者合一便是清朝
    1、漢民族統一農耕文明地區和中國範圍的最初確定在上三代時期,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本就是雜居的,「國」與「國」之間便是「披髮左衽」的戎狄和「斷髮紋身」的蠻夷。周武王滅商,聯合了原本臣屬於商朝的八百個「國」。
  • 中國明明是農耕文明,為什麼在打下遊牧民族領地後,不就地耕種?
    對中國古代歷史稍微了解的讀者都知道,中國古代史,基本上可以被歸類為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角力史,古代中國的王朝也隨著兩種文明形態的更替興衰,分別在農耕王朝和遊牧王朝之間切換。在工業文明還未出現的時候,氣候就是對農耕王朝政權影響最大的外在因素。
  • 遊牧民族特性的白羊座
    它們並不像山羊、巖羊和羚羊那些外形相似的牛科近親般活潑好動,反而生性膽怯、行動緩慢、依賴群體。那為什麼要用這種懦弱的動物來比喻勇敢好鬥的白羊座呢?因為「綿羊」這個符號實際是在象徵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而非簡單地與綿羊這一動物掛鈎。
  • 一組遊牧民族的知識;內燃機和鐵路終結了遊牧帝國的戰略優勢
    一,遊牧民族,指「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二,有史可查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為斯基泰人。
  • 彪悍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的心腹大患,清朝卻用這些方法化解
    北方遊牧民族相比其他地區的兄弟民族而言,更讓中原王朝頭疼,從歷史上看,中原王朝始終在軍事上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到清朝,中原大一統政權才完全解決遊牧民族威脅,成功解除北方威脅。清朝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一、深居北地,更熟悉遊牧民族先要說一下,構成清朝的主體女真人(後來的滿洲貴族)並不是遊牧民族,而是農耕漁獵民族。生長在黑山白水之間的女真族和北方的蒙古各部尤其東部各部聯繫非常密切。本身就是北方民族的女真人(後改為滿洲),應該說從很早就和北方各族生活在一起,有時候屬於糾纏在一起。
  • 中國歷代王朝與遊牧民族的恩怨情仇!
    導讀:不知從何時起,遊牧民族成為了我國曆朝歷代的一塊心病。秦始皇因一句「亡秦者胡也」修建長城,秦軍對匈奴此戰,表面上看應該是大獲全勝,但正如李斯當年所指出的那樣,胡人居無定所,沒有不能放棄的地盤,他們隨時可以遷移,秦軍的勝利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可言,反而為自身平添了不少麻煩。
  • 我國的遊牧民族分為兩部分,一半習慣於西遷,另一半更想入主中原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即使漢民族本身其實也是由先秦時期的華夏族融合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而形成。整體而言,以陰山~長城為界,一部中國古代史可以分為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農耕,北為遊牧。而正是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最終融合,形成了今日之中國。農耕世界的歷史,便是我們常說的王朝史,史料詳實,為我們廣為熟知。
  • 古代為什麼對遊牧文明的記載很少?遊牧民族是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鴻章說過一句話,說西方人來了,是中國歷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很多人覺得,中國古代原本就是一個安靜的村落,西方人的到來打破了中國的平靜,所以李鴻章才說出這句話。但中國歷史哪裡是這樣呢?中華民族自古是多災多難,近代的大變局出現之前,古代社會是一個更殘酷的文明衝突和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來自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衝突。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不去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呢?
    秦長城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共築萬餘裡,故史稱:「萬裡長城」。那麼依照秦朝當時的武力為什麼不北上統一匈奴呢?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這些匈奴騎兵搶完就跑,如果你往北追擊,他們就遁入大漠深處。這裡除了草原就是荒漠,大軍根本無法追擊太遠。當時的運輸條件,糧食運輸是一大難題。
  • 穿過毛烏素沙地匯入黃河的無定河,農耕與遊牧民族必爭的「界河」
    「晃忽都河」,即恍惚、模糊不清、難以捉摸的意思。黃昏下的無定河,因地處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臨界地帶,歷來是中原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必爭之地。但之所以無定河成為了詩中的關鍵地名,是因為它恰處在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臨界地帶,歷來是中原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必爭之地。
  • 古代遊牧民族,在大草原上生存會受到哪些災害,又是如何應對的
    遊牧文明在草原上生存下來,又是如何面對這場災難的呢?農業文明偏愛將改造自然與順應自然相結合的方式,遊牧民族對自然與氣候的依賴性,實際上比農業文明要高得多,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方式也與農業文明截然不同。這一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價值觀念的不同,對於農業文明而言,房屋、田地既是不可移動的、不可拋棄的財產,又是賴以生存的資產。
  • 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
    縱觀歷史,遊牧民族都是以草原地區為根據地而發展起來的,這是鐵律。可以說,沒有草原就沒有遊牧民族的存在。從地理位置上看呢,相對於中原地區,草原基本上都在北方,或正北,或西北,或東北。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而,人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生產方式。
  • 東漢末年沒有遊牧民族入侵,唐朝之後的遊牧民族卻越來越難打了?
    所以每當遊牧民族想要侵犯漢朝的時候,他們都很難打敗漢朝,因為那個時候遊牧民族才第1次統一了北方的草原建立起一個帝國。相比於漢朝的封建文化,遊牧民族那個時候才進入奴隸制文明,而且他們也沒有冶煉技術,他們的武器十分的粗糙。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被40萬匈奴精銳騎兵圍困的時候,匈奴騎兵不僅無法打敗劉邦,反而自己還傷亡慘重。
  • 金燦榮:民族復興對中國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們中國人拜的每一個神都是有用的,沒用就不要。還有世俗主義,中國是世俗主義國家,世俗主義就是現代化的本質,所以我們中國文化就有現代化。另外就是物質主義,中國人趕時髦,什麼東西時髦就買什麼,這就是物質主義。還有我上午講的,中國人本質上都是個人主義者,美國人是公開承認,中國人是隱諱的承認,所以每個中國人都很難管,都非常自負,瞧不起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儘管大多數人是無才可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