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矛盾 內部利益矛盾

2021-01-12 彥曰

秦始皇

中國的歷史很長,朝代更替,世事紛擾,可謂機關算盡。

然而規律還是有的,主要是兩種矛盾: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矛盾,內部階級矛盾或利益分配矛盾。按《史記》記載,匈奴、突厥、鮮卑這些早期的北方遊牧民族也是炎黃子孫,只不過遷移到寒冷的北方,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與南方的農耕民族形成了幾乎完全不同的文明。應該說這種說法還是可信的。在長江黃河流域生活的先民,逐漸形成了蚩尤、炎帝、黃帝等幾個主要部落,在相互的徵戰中,敗落的部落往北邊逃跑遷徙。北方無法有效從事固定的農業生產,因而慢慢演化為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條件是非常苛刻的,天寒地凍,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因而這些人都相對冷血,幹的是燒殺搶掠的活,每天接觸的都是兇惡的野獸。而農耕民族相對穩定,條件較好,生活富足後自然有閒心閒情去研究琢磨各種事情,所以也就有了各類文化活動。也不想去偷去搶,畢竟自己家裡就有。當北方的條件比較不好時,比如天氣變化,就組團到南邊搶劫。如果南方有抵抗搶完就走,不反抗就順手建立政權,奴役南方的農耕民族。南方農耕民族忍無可忍後奮起又把北方遊牧民族趕走。

另一種矛盾是內部利益分配矛盾,或者說階級矛盾,也就是統治階層過分貪婪,導致另一部分人沒法活下去了,只好拿起刀搶,搶些回來。

有時候是單一一種矛盾造成混亂,有時候是兩種矛盾混合在一起造成朝代更替。其實不管是哪種矛盾,都是為了爭奪生存機會,都是搶奪生產資料和財產。不管怎麼說人類活下去總是要吃飯的,不給飯吃就拿起刀。

這兩種矛盾一直左右著中國的發展,時不時就起衝突,留下慘痛的傷害,甚至是文明的中斷和毀滅。直到海洋文明的興起,西方的遊牧民族成了海上的強盜,將善良的中國人打得滿地找牙,這些被打敗的人有些奮起反抗,有些投降,有些「寧與外人不予家奴」,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啥樣人都有,但五千年的底蘊最終讓這個東方巨人重新站了起來。

中國的歷史從矛盾上來說基本就是這塊土地上同一祖先的兩種文明相互衝突、碰撞、融合而成的。這些活下來的人,雖然相互打過架,搶過錢,殺過人,但總算還是要繼續活下去,因而面對不是這塊土地上的外來者時毫不猶豫地牽手聯盟,將紅頭髮的侵略者趕走,中華民族因而重新形成。

相關焦點

  •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歷史上,漠北與中原都經歷了類似的王朝更替,以及分裂與統一。當中原王朝崛起之時,往往漠北也會出現強大的草原帝國,兩者之間往往爆發頻繁而長期的戰爭。要麼是漠北遊牧民族劫掠中原,要麼中原王朝徵討漠北,兩者之間的戰爭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商朝時期,漠北的部族集團被稱為鬼方國。根據《易經》《山海經》《史記》等一些書籍的簡易記載,以及近現代的考古研究。
  •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在這個廣袤的土地上,有許許多多的民族,而從獲取資源的手段上劃分,大體可劃分為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那麼,這三種民族的文化、生活習性以及政治統治上都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農耕民族顧名思義,農耕民族獲取生活資源的方式是種植,人們通過耕種培育農作物獲取食物。
  • 為什麼農耕民族總被遊牧民族擊潰?看英國人如何用經濟學來解釋
    在工業文明之前,農耕民族雖然往往能夠建立璀璨的文明,但很多文明古國都敗在了看似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手中。這看上去像是一個悖論,因為農耕民族相對於人口、國土面積和資源等等都遠勝於遊牧民族,為什麼農耕民族會輸給遊牧民族?
  • 中國明明是農耕文明,為什麼在打下遊牧民族領地後,不就地耕種?
    對中國古代歷史稍微了解的讀者都知道,中國古代史,基本上可以被歸類為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角力史,古代中國的王朝也隨著兩種文明形態的更替興衰,分別在農耕王朝和遊牧王朝之間切換。在工業文明還未出現的時候,氣候就是對農耕王朝政權影響最大的外在因素。
  • 秦涼之變:爭奪生存資源加劇了民族矛盾,引爆了武裝衝突點
    爭奪生存資源加劇了民族矛盾民族矛盾也很分多種的,利益衝突、文化衝突、思想衝突、意識形態衝突都能構成民族矛盾,因此我們要細化一下當時到底是哪些矛盾促成了民族矛盾。首先文化、思想、意識形態這一點很好理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生存方式不同、政治體系也不同、文化思想也不同,這些本就形成了民族矛盾,以至於漢族有了很強烈的排外思想,「內諸夏而外夷狄」是從春秋就留下的老傳統。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這種矛盾都不會演變到武裝衝突之上,南匈奴內附漢朝之後雙方也比較和諧。為什麼民族矛盾會延伸成武裝衝突?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園經濟和制度問題,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問題。在漢以後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代的史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園」、「莊」等名稱,後來逐漸出現了莊與田連稱,謂之「莊田」;莊與宅連稱,謂之「莊宅」;主管莊宅的官吏,叫做「莊宅使」;甚至莊與園連稱,叫做「莊園」,正式出現於南北朝後期的史籍。
  • 漢民族統一了農耕地區,蒙古終結了遊牧民族,二者合一便是清朝
    1、漢民族統一農耕文明地區和中國範圍的最初確定在上三代時期,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本就是雜居的,「國」與「國」之間便是「披髮左衽」的戎狄和「斷髮紋身」的蠻夷。周武王滅商,聯合了原本臣屬於商朝的八百個「國」。
  • 而中國歷史基本是農耕和遊牧民族間相互pk
    歷史圈子有極端人士這樣總結,說歐洲史就是世界史。而中國歷史一直在重複著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權力遊戲,是一個與世界隔離的文明。而再看看歐洲史,從亞歷山大遠徵印度,到十字軍東徵,奧斯帝國的建立。中間還穿插著蒙古大軍的入侵,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匈奴勢力的擴張。
  • 古代為什麼對遊牧文明的記載很少?遊牧民族是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鴻章說過一句話,說西方人來了,是中國歷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很多人覺得,中國古代原本就是一個安靜的村落,西方人的到來打破了中國的平靜,所以李鴻章才說出這句話。但中國歷史哪裡是這樣呢?中華民族自古是多災多難,近代的大變局出現之前,古代社會是一個更殘酷的文明衝突和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來自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衝突。
  • 印度有上百個民族,為何沒有民族矛盾?神奇的國度?
    印度國內共有100多個民族和400多個部族,他們擁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傳統習慣。不過,除了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等10來個人口數量較大的民族以外,其他的民族和部族的人口都比較少,但這並不代表印度沒有民族矛盾。
  • 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是屬於中國,還是蒙古國和土耳其?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劫掠物資,擄掠人口。中原王朝則修築萬裡長城,不斷反擊。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鬥爭史。幾千年間,無數的遊牧民族融入了漢族,很多漢人身上有遊牧民族的血統,尤其是北方人。還有多個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建立政權,蒙古和滿族甚至建立了大一統王朝。
  • 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糾纏,為何不往南邊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整個華夏文明的中心大都在北方。具體點講是在河南陝西一帶,所謂中原就是那裡。 其實,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嘗試過擴張。比如元朝、明朝,都曾打到過越南,最終還是沒能對此地有效的控制,真的是太遠了。 而且,如同前面的楚國一樣,他們對這些地方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如果能夠徵服當然最好,不能的話,也不用強求。只要不來搗亂就行。要是乖乖的當個藩屬國,還能給你發紅包。
  • 一組遊牧民族的知識;內燃機和鐵路終結了遊牧帝國的戰略優勢
    遊牧民族進入長城以內定居就專為農耕,農耕民族越過長城就專為遊牧。在工業革命之前,地理條件對於文明有著極大的限制作用。 (長城烽火) 七,在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長達幾千年的戰爭中,由於遊牧民族擁有戰馬和熟練的騎士,因而擁有強大的戰略機動性(不需攜帶大量糧草,牧人是天生的戰士
  • 穿過毛烏素沙地匯入黃河的無定河,農耕與遊牧民族必爭的「界河」
    黃昏下的無定河,因地處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臨界地帶,歷來是中原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必爭之地。但之所以無定河成為了詩中的關鍵地名,是因為它恰處在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臨界地帶,歷來是中原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必爭之地。
  • 中國歷代王朝與遊牧民族的恩怨情仇!
    導讀:不知從何時起,遊牧民族成為了我國曆朝歷代的一塊心病。秦始皇因一句「亡秦者胡也」修建長城,秦軍對匈奴此戰,表面上看應該是大獲全勝,但正如李斯當年所指出的那樣,胡人居無定所,沒有不能放棄的地盤,他們隨時可以遷移,秦軍的勝利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可言,反而為自身平添了不少麻煩。
  • 胡說還是實錘,遊牧民族為何要在臉上「貼金」,自稱黃帝後裔?
    1,上古神話傳說中有記載黃帝後裔中有遊牧民族。《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但是因為裡面記載的內容大多都荒誕怪異,所以大部分的學者並不認為這是一部歷史巨著,而認為這裡面主要記錄的是神話傳說。不過內容倒是可以作為參考用。
  • 遊牧民族特性的白羊座
    除了綿羊的的盤角(白羊座符號)被用來比喻遊牧民族外,金牛的牛頭則因為牛可用於耕作的特性,象徵著農耕民族,獅子座的「尾巴」符號其實是用赫拉克勒斯的披風來象徵英雄主義;射手座的弓箭其實涵蓋了它的使用者——半人馬凱龍的諸多品性。
  • 歷史課本會不會錯了?滿人入關前是遊牧民族還是漁獵民族?
    清宮戲一直以來都是歷史劇拍攝比較青睞的題材,除了留存的歷史材料較多,道具服飾容易獲得,考據容易之外,滿族的風情也有著一定的受眾。由於清朝和元朝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因而會被很多人用來並列敘述,會把建立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滿族並列為遊牧民族,這時候往往會還會有人出來更正:滿族是漁獵民族,而非遊牧民族。
  • 矛盾重生的北魏走向分裂,北齊佔據洛陽,弱勢的北周「逆風翻盤」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漢化成普遍趨勢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混亂的時期,甚至不能說是其中之一,因為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間段中,中國內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軍政變化和民族變化。因此對於這段歷史,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在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之初,由於其原有的遊牧社會風格氣息非常濃厚,因此在面對陌生的農耕文明和民族文化之時,自然就會出現水火不容的局面。可是當他們真正在北方黃河流域地區站穩了腳跟,並且成立了政權之後,脫離了草原遊牧生活的他們,一時間難以適應。
  • 當今的世界格局是否說明農耕文明戰勝了遊牧文明?
    對比今天和歷史各時期的世界地圖,我們會發現,那些古代傳統遊牧民族生活地區,大部分成為農耕民族為主體的大國的一部分,剩下的遊牧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基本都是不發達國家,比如非洲一些國家,比如亞洲的中亞國家,因此大體可以說,農耕文明最終戰勝遊牧文明。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這一重大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