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明是農耕文明,為什麼在打下遊牧民族領地後,不就地耕種?

2021-01-12 書劍雜談

對中國古代歷史稍微了解的讀者都知道,中國古代史,基本上可以被歸類為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角力史,古代中國的王朝也隨著兩種文明形態的更替興衰,分別在農耕王朝和遊牧王朝之間切換。

在工業文明還未出現的時候,氣候就是對農耕王朝政權影響最大的外在因素。大致看一下中國的古代史,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時候,中國古代的農耕王朝一般賦稅情況都比較好。在充沛的財力、物力的支持下,這時候的農耕王朝不僅有能力抵抗來自遊牧民族的進攻,甚至還能夠適時的發動反擊。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抗史貫穿了古代

不過這時候我們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那就是農耕王朝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對遊牧民族取得較大的軍事勝利,但是卻很少直接佔據遊牧民族的領地,在當地進行開墾種植。要知道古代大部分農耕王朝的軍隊都有屯田的傳統,在能力和經驗上並不存在開墾的難題。

中國古代軍隊一般都有屯田的傳統

有部分人會說,因為草原土地貧瘠,不利於長時間的農作物的反覆種植。如果像中原王朝的土地那樣進行長時間的種植和復墾,不僅農作物的收成較少,而且土地肥力下降嚴重,很快就會變成沒有種植價值的沙化地。

這種觀點不能說不對,但卻不是農耕王朝不開墾遊牧民族土地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在古代中國,當時大部分遊牧民族領地內仍然擁有豐富的森林植被,不然遊牧民族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木材來製作箭杆等騎射武器了。

遊牧文明並不是沒有森林資源

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出在水上面,和中原王朝腹地的水資源不同,遊牧民族的水資源既不穩定,也不適合耕種澆灌。

首先,當時遊牧民族的領地地勢比較平緩,好處是能夠進行大規模放牧,壞處是很難形成永久性的河道。在水量較小的時候,遊牧民族往往還能找到固定的幾條河道。但是等春夏之交冰雪大量消融的時候,大量的雪水很容易讓原有的河流改道,這種情況下,遊牧民族把牛羊一趕,繼續「逐水草而居」完全不是問題,而農耕文明的大量農田和農作物被雪水一泡,基本上這個季度的收成就沒有了。

大量冰雪容易造成河流改道

其次是水的溫度,現在看穿越題材的電視劇,編劇往往喜歡讓主人公在不易種植的地方打出一口泉水,主人公一嘗,說泉水甘冽清甜,適合大量灌溉,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農作物的根部是不耐寒的,尤其是古代中國農耕文明常種植的幾種主要農作物,都不怎麼耐寒。水稻這類南方農作物一般不能用低於20攝氏度的水長期澆灌,而即使是旱作物,要想保持較好的產量,其灌溉用水的溫度最好是控制在15攝氏度到25攝氏度之間,最低也不能低於2攝氏度,不然就會直接被凍死。

古代灌溉對水溫也是有要求的

遊牧民族領地內的水資源,只有在夏季時其水溫才能夠較好的滿足幾種主要農作物的灌溉要求。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都無法進行灌溉使用。此時的農耕文明如果強行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屯田開墾,那麼就只能夠種植短時季的農作物,產量根本無法滿足駐軍所需,還是需要從腹地調糧。

另外,天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遊牧民族的領地一般都是大陸內部腹地,此時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很難在進入腹地。造成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遊牧民族的領地內很少降雨。即使是降雨了,也是短促的暴雨,這對於規律性種植的古代農耕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打下來了但是留不住

所以在古代中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抗中,即使農耕文明能在短時間內佔領遊牧文明的領地,但卻不會停留下來進行大規模「拓土開疆」的主要原因。這種情況在明朝時期最為典型,明成祖朱棣朱棣雖然憑藉強大的軍力能夠消滅北元小朝廷,「橫行朔漠十數年」,但是明王朝始終無法在佔領的遊牧文明領地上長久立足,在短暫的軍事勝利後,只能夠全部再撤退回來。

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古代為什麼對遊牧文明的記載很少?遊牧民族是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鴻章說過一句話,說西方人來了,是中國歷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很多人覺得,中國古代原本就是一個安靜的村落,西方人的到來打破了中國的平靜,所以李鴻章才說出這句話。但中國歷史哪裡是這樣呢?中華民族自古是多災多難,近代的大變局出現之前,古代社會是一個更殘酷的文明衝突和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來自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衝突。
  • 為什麼農耕民族總被遊牧民族擊潰?看英國人如何用經濟學來解釋
    在工業文明之前,農耕民族雖然往往能夠建立璀璨的文明,但很多文明古國都敗在了看似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手中。這看上去像是一個悖論,因為農耕民族相對於人口、國土面積和資源等等都遠勝於遊牧民族,為什麼農耕民族會輸給遊牧民族?
  •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在這個廣袤的土地上,有許許多多的民族,而從獲取資源的手段上劃分,大體可劃分為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那麼,這三種民族的文化、生活習性以及政治統治上都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農耕民族顧名思義,農耕民族獲取生活資源的方式是種植,人們通過耕種培育農作物獲取食物。
  • 中國歷史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矛盾 內部利益矛盾
    秦始皇中國的歷史很長,朝代更替,世事紛擾,可謂機關算盡。然而規律還是有的,主要是兩種矛盾: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矛盾,內部階級矛盾或利益分配矛盾。按《史記》記載,匈奴、突厥、鮮卑這些早期的北方遊牧民族也是炎黃子孫,只不過遷移到寒冷的北方,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與南方的農耕民族形成了幾乎完全不同的文明。應該說這種說法還是可信的。在長江黃河流域生活的先民,逐漸形成了蚩尤、炎帝、黃帝等幾個主要部落,在相互的徵戰中,敗落的部落往北邊逃跑遷徙。北方無法有效從事固定的農業生產,因而慢慢演化為遊牧民族。
  • 四大文明古國,都是農耕文明而非遊牧文明,原因何在?
    後來發展到了遊牧的生存方式。那為什麼文明不是由保留狩獵業的遊牧民族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再後來的農耕民族發展起來的呢?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所謂的遊牧,是一種大遊牧,不僅包括草原遊牧,也包括海洋「遊牧」。其根本原因是兩個民族對自然改造、對自然資源利用的程度不同所導致的。
  • 西伯利亞地區,在農耕文明時期竟是無人區?戰鬥民族難道是假的?
    西伯利亞地區,在農耕文明時期竟是無人區?戰鬥民族難道是假的?大家好,這裡是文化宮,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俄羅斯的歷史。大家都知道,現在的西伯利亞平原那一塊就是俄羅斯的領地。但是,不知道有沒有發現,那塊區域其實就是一片無人區?
  • 當今的世界格局是否說明農耕文明戰勝了遊牧文明?
    對比今天和歷史各時期的世界地圖,我們會發現,那些古代傳統遊牧民族生活地區,大部分成為農耕民族為主體的大國的一部分,剩下的遊牧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基本都是不發達國家,比如非洲一些國家,比如亞洲的中亞國家,因此大體可以說,農耕文明最終戰勝遊牧文明。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這一重大變化的?
  •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要麼是漠北遊牧民族劫掠中原,要麼中原王朝徵討漠北,兩者之間的戰爭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商朝時期,漠北的部族集團被稱為鬼方國。根據《易經》《山海經》《史記》等一些書籍的簡易記載,以及近現代的考古研究。鬼方早在史前時期就生活在漠北,是來自於西方的印歐族群,被稱為雅利安人。在中國歷史記載中,是堯舜禹以前居於北野的山戎、獫狁和燻粥統一後之舊部。
  • 漢民族統一了農耕地區,蒙古終結了遊牧民族,二者合一便是清朝
    1、漢民族統一農耕文明地區和中國範圍的最初確定在上三代時期,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本就是雜居的,「國」與「國」之間便是「披髮左衽」的戎狄和「斷髮紋身」的蠻夷。周武王滅商,聯合了原本臣屬於商朝的八百個「國」。
  • 五代以後,為何中原農耕文明多被草原遊牧文明吊打?
    很顯然,這麼小的計量單位是完全不可能看到長城的。如今,長城作為國家著名的旅遊景點保留下來了,同時也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被人稱頌,可在我的腦海裡,一個問題時常浮現出來,長城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而修建的,在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為何到了五代以後,中原農耕文明屢次被北方草原文明所吊打呢?我想產生影響的因素很多。
  • 遊牧民族特性的白羊座
    那為什麼要用這種懦弱的動物來比喻勇敢好鬥的白羊座呢?因為「綿羊」這個符號實際是在象徵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而非簡單地與綿羊這一動物掛鈎。除了綿羊的的盤角(白羊座符號)被用來比喻遊牧民族外,金牛的牛頭則因為牛可用於耕作的特性,象徵著農耕民族,獅子座的「尾巴」符號其實是用赫拉克勒斯的披風來象徵英雄主義;射手座的弓箭其實涵蓋了它的使用者——半人馬凱龍的諸多品性。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但同樣是海陸兼具,為什麼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呢?是什麼導致了東西方的差異?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一、東西方的文明起源文明的起源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每個文明的發展又與發源地一直存在緊密聯繫。自然環境即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制約人類創造文明的活動。
  • 中國歷代王朝與遊牧民族的恩怨情仇!
    同樣,大漢王朝也不堪其擾,所謂」犯強漢者,雖遠必諸「的漢滅匈奴純屬謊言,漢武帝只不過憑著匈奴分裂,力量削弱的時候,是打了幾場勝仗而已 ,其中一隻匈奴部落被其他敵對部落井下石,逃往歐洲,之後,匈奴還是連年侵犯漢朝邊境,後來發生的著名「昭君出塞」事件正面了漢朝根本就不可能消滅甚至是打敗匈奴!
  •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而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交匯融合的地方。唐朝開放的民族政策,將很多來自北方的「歸化」人口安置於幽、薊、雲、朔等邊州。這就使得很多胡人漢化,漢人胡化。形成了一種兼具農耕和遊牧特徵的新的生態與文明。但是因為唐朝對藩鎮問題失去管控,導致了著名「安史之亂」就是從「河北三鎮」開始的,其中範陽指的就是幽州。
  • 四大文明古國,三個已經中斷,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傳承了下來?
    編輯而農耕民族,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耕作做到自給自足,不需要經歷殘酷激烈的生存競爭。然後就會閉門造車、不思進取、安逸腐化。導致農耕民族產生怠惰、懦弱、溫順等農耕精神或羊性性格。所以農耕在歷史的進程中起到了對民族性格軟化的作用。
  • 一組遊牧民族的知識;內燃機和鐵路終結了遊牧帝國的戰略優勢
    三,對於中華帝國來說: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遊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 遊牧民族進入長城以內定居就專為農耕,農耕民族越過長城就專為遊牧。在工業革命之前,地理條件對於文明有著極大的限制作用。
  • 為什麼歐洲史那麼精彩?而中國歷史基本是農耕和遊牧民族間相互pk
    而中國歷史一直在重複著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權力遊戲,是一個與世界隔離的文明。而再看看歐洲史,從亞歷山大遠徵印度,到十字軍東徵,奧斯帝國的建立。中間還穿插著蒙古大軍的入侵,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匈奴勢力的擴張。到了後來,歐洲還搞起了黑奴貿易,到了近代,還有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以及八國聯軍進中國……可以說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和歐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黃帝又成遊牧民族了?為什麼總有人跟農耕民族過不去?
    我經常看到有人說:黃帝,包括後來的夏商周三代的統治者,都是出身於遊牧民族。這些人說黃帝是遊牧民族的考古依據是什麼呢?他們的考古依據大多數都是發現於內蒙古赤峰紅山後的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5000年),他們認為黃帝就出身於紅山文化,而紅山文化屬於遊牧民族的文化,所以黃帝就出身於遊牧民族。
  •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交流的見證
    這件許季姜青銅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北方地區發現的最有價值的青銅器,它的身上,隱藏著我國自古以來的禮樂文化以及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碰撞、交流的印記。  「雖然因為年代久遠,棺木和墓主人屍骨腐爛嚴重,具體辨別不出墓主人是誰,但是,根據出土文物的數量、珍貴程度以及風格,可以確定這座石槨墓相對年代應為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族屬為東胡,是座東胡貴族墓葬。」項春松說。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不去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呢?
    這種情況不現實。北方遊牧民族一般沒有固定居住地,以遊牧為生,離中原王朝非常遠,而且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大軍北上,生活物資無法解決,且遊牧民族發現打不過中原軍隊,就向北逃遁大漠深處。況且中原軍隊無法在大漠長期居住,剛剛收拾完一個遊牧部落,退軍之後又被另一個遊牧部落填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