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最神奇的建築:依水而建,還專門挖了一口井取水

2020-08-20 每天一分快樂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

文章字數|836字,閱讀約2分鐘

石湖有幾分寧靜,又有幾分美麗。蘇州邊上的這個湖,一直是當地人踏青的好去處。石湖是以吳越遺址和田園風光而聞名的特殊景區。是太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宋代詩人範成大晚年定居於此,有漁莊,天井閣,興春橋,石湖川嶽等景點。

春天,泛舟在千頃碧空的石湖上,可以感受到微風徐來。它清新,精緻,可愛。偶爾,空氣中有淡淡的江南氣息。遠處青山翠塔近處熠熠生輝,其中最顯眼的當屬「湖心小島」--天淨閣,它建於石湖中央,因其特殊的外形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多蘇州人都知道湖中有一座特殊的小島,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處古蹟的來歷。其實,天淨閣原本是範成大石湖山莊眾多景點之一。據說,近現代畫家餘珏偶然發現「天淨閣」遺址時,年近70歲。花重金買下後,取名「玉莊」。

前幾天,我和朋友來到石湖。走到遊船碼頭,十幾艘古色古香的畫舫一字排開。泛舟湖面,在春風中悠閒漫步。僅僅幾分鐘後,船就劃到了天淨閣碼頭,登上了島上。一座三層八角重簷亭就在眼前。

登上天淨閣最高點,整個石湖盡收眼底。遠處,湖面泛著銀光,岸邊的楊柳則在風中搖曳。巖博大橋,月城大橋,興春大橋完美串聯。凡此種種,太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卷。

聽朋友說:半年前,天井閣中心池清淤時,工人們在淤泥裡遇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當他們挖出來的時候,原來是一口古井。據說,這口井可能是古代池塘淨水系統之一。由於水井水質好,挖井可以淨化整個池塘的水質。同時,井水冬暖夏涼,接地氣。池底有了井,池裡養的魚就不容易死了。

說來真奇怪,房子本來就在湖裡,偏偏要在裡面挖一口古井。這真的有點奇怪。不是停止水循環那麼簡單。至於為什麼?也許只有古人知道其中的用意。

好了,今天的旅行見聞就分享到這裡了,記住這裡是《智者總令人多一份信任》,點關注不迷路!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山東最「奇特」的一口井:深26米,為方便取水在井內建108級階梯
    山東最「奇特」的一口井:深有26米,為方便取水在井內建108級階梯我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不少國人已經不再憂慮於生活上的必需品。就好比生活中需要的水資源,顯著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供應自來水,而在古代沒有自來水的時候,人們都是得到河邊或者井裡取水的。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一口很「奇特」的井,它的深度遊26米,而且人們要打水的話,得在井裡走108級階梯才可取到水。這口奇特的井就在山東省新泰市平窪村裡,如今也成為山東的一處網紅景點。那麼它究竟有多奇特呢?
  • 清朝幾個農民挖了一口井一千多米深,為什麼能影響世界歷史進程
    清朝幾個農民挖了一口井一千多米深,為什麼能影響世界歷史進程在古代,科技沒有現代社會發達,但這並沒有局限古代人民的創造力,我們的老祖先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嘗試,締造了無數讓今人都為之感嘆的曠世之作,在當時不算發達的社會,他們能夠做到這樣靠的是自身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 廣東肇慶有個神奇的水池,建在一座千年古建築內,高深莫測成奇觀
    廣東肇慶有個旅遊景點叫做梅庵,梅庵內有一個神奇的景觀叫做:高深莫測池。這個高深莫測池到底有何高深莫測?假如從遠處看,它不過是一方水池,但是若走近了看,視覺效果那是絕對的不一樣。當年,六祖在山崗上插下梅樹,為了給梅樹澆水,用錫杖還專門挖了一口井,井深8米,井水甘甜可口,如今,那口井依然保留至今
  •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柞水縣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柞水縣柞水縣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位於陝西省南部柞水縣也屬於典型依水而建的城鎮,乾佑河貫穿整個縣城城區,由於縣城地理原因,城區呈狹長狀,縣城面積不大,與大多數山區城鎮一樣,依山而居,依水而建。
  • 依山而建,依水而居
    景區內酒店依山而建、依水而居,自然與景觀完美結合,入住後既能欣賞美景又能參加各種拓展遊戲,還是挺不錯的房間設施:我們選擇的是窯洞房,所謂窯洞其實也就是兩層樓型的房型,房間配置中央空調和良好的換氣設備,有陽臺、有洗衣機等,設施還是齊全的。總體是北歐加現代的裝修風格,體驗感比較舒適。不過上下兩層樓梯間隙較大,樓上睡著有點偏熱
  • 蘇州園林中的「亭之最」,總有一處讓你心動
    亭子是園林中最典型、最常見的點景和賞景建築,古人云:「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雖然結構和功能簡單,卻是園林中不可或缺的「標配」!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深藏在蘇州園林裡堪能冠以「最」字的亭,感受「標配」的精華所在!
  • 全球最深的一口井:在印度和泰姬陵齊名,千年前有30萬人在此取水
    在農村大多數的井是用來提取地下水的,但位於亞洲的印度,有一座知名度和泰姬陵相當的月亮古井,井水是綠色的,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水井。這口古井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艾芭奈麗村。這是世界上一處倒梯形的古井,這個方形建築共有13層露深,井深52米,樓井設計的無數的臺階,是為了確保居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方向都可以到井底取水。整座建築宛如倒三角形的金字塔,月亮水井的階梯,採用顏色暗淡的多孔火山巖,水可以從四周和底部滲出,可供至少數百天同時取水。不過這裡的井水是綠色的,因為上面是沒有井蓋的,灰塵的暱圖全部落到井裡,所以這裡的井水十分不衛生。
  • 中國人建造了一口井,引起4個國家嫉妒,不惜發動戰爭也要搶奪
    井的歷史是跟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一同傳承了下來,據說三皇五帝時期的伯益創造了井,在《易·井》當中記載: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井在五千年文明當中跟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但很少有人去關注一口普通的井,但有一口井,卻並不普通,為了喝上這口井,四個國家的人大打出手,到底是什麼井有這麼大的魅力,這口井就是三寶井。
  • 「都市魅影」神秘的塔下村:被稱為四菜一湯的建築,建在沼澤上?
    田螺坑土樓群是傳統民居建築的傑作,為黃氏家族聚居地。看過《大魚海棠》的小夥伴們應該都對裡面圓圓的建築有很深刻的印象。這個的靈感來源就是福建南靖土樓,如果去福建自駕遊,要去看看哦。圓圓的土樓建築,從高處看很像一碟碟的飯菜,所以南靖土樓也有「四菜一湯」的說法。土樓的內飾主要是木材,外牆主要由堅硬的巖石、水泥巴建築而成。
  • 藏在大山裡的「神奇」建築,高99.9米共24層,建築沒有一顆螺絲釘
    有的人遊玩時喜歡熱鬧繁華的商業街,有的人就喜歡古樸溫柔的建築。我國省份眾多,景區建築更是數不勝數,在我國的眾多的建築中,有一個「最神奇」的建築,高99.9米,有24層,建造時沒有用一顆螺絲釘。小夥伴們知道是哪座建築嗎?
  •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西鄉縣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西鄉縣縣城也是典型依水而建,這裡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牧馬河貫穿整個城區,最後匯入漢江。小城與眾多其他小城一樣,城區面積不大,生活節奏不快。
  •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綏江縣
    綏江縣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最北端,金沙江下遊南岸,為兩省(雲南、四川)三市洲(昭通、涼山、宜賓)結合部,地處溪洛渡、向家壩兩大巨型水電站之間。綏江縣城也是典型依水而建的城鎮,縣城城區就建在金沙江河畔,所以這裡物產豐富,氣候溼潤,如同大多數小城一樣,綏江縣縣城不大,生活節奏不快。
  • 蘇州仿建倫敦的一個地標建築,高度為40米,與周圍建築格格不入
    蘇州仿建倫敦的一個地標建築,高度為40米,與周圍建築格格不入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的發展,每個城市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建築,可以代表整個城市的形象的,而且在我國越是經濟發展和很好的城市像這樣的地標建築就有這不少的。地標建築一方面彰顯自己城市的魅力,一方面也可以展現出城市的實力是如何的。
  • 蘇州仿建倫敦的一個地標建築,高度為40米,與周圍建築格格不入
    我國的江蘇省的是全國經濟第二大省,省內經濟發展的最出色的就要是屬於蘇州了,蘇州市除了經濟發展的非常不錯之外,這裡的園林藝術美景也是非常值得遊玩的,這麼好的經濟,又是旅遊城市,蘇州打造的地標建築又不少,但是其中有一座建築卻一直受到當地人們的議論。
  • 一生只挖一口井,而且深不見底!言之有理,很有哲理
    二、我認為正確的理念應該就是:「一生只挖一口井,而且是深不見底的那種!」在自己認定而且擅長特長的領域內,垂直深耕,做到精、深、專!正應了那句話: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專業,專門;專心,專注;專家,一專之長。就好像打一場軍事戰鬥,如果炮彈有限裝備欠缺,與其四面開花只傷表面不能擊中要害,不如中心爆發來得猛烈而深入!
  • 「地坑院」,獨一無二的地下神奇建築
    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地坑院」的房子都是建在地下,像一個個坑一樣。「地坑院」位於河南省陝縣,是中國民間建築史上的奇蹟,令不少國內外遊客嘆為觀止。知道這樣的神奇建築是怎麼建造出來的嗎?建造過程非常不容易,要挖個二三年才能完成,一般是在平整的黃土地上,挖邊長為10-12m,深6-7m的方形深坑,然後才能繼續建造。
  •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青神縣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青神縣青神縣隸屬於四川省眉山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南部。青神縣也是典型依水而建的城鎮,岷江依城而過,所以這裡氣候溼潤,物產豐富。與大多數縣城一樣,縣城城區面積不大,生活節奏不快,與其他縣相比較,青神縣真的不算大,以人口來說,青神縣常住人口僅19萬多。
  • 江南好,小橋流水到人家,蘇州真是個讓人流連忘返好地方!
    江南水鄉蘇州,是國內旅遊觀光業發展比較快的城市之一。蘇州地區、一年四季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非常多,個別景點有時候還須要排排隊呢!千燈古鎮位於蘇州市和上海市的中間位置,離上海市區十五公裡左右,離蘇州市區2O公裡左右。
  •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沙縣
    依水而建的美麗小城——沙縣沙縣隸屬於福建省三明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沙縣也是典型依水而建的城鎮2007福建省縣級經濟評價中,被福建省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評定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之一。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沙縣重點產業不斷發展,初步形成林業、金屬深加工、生化等工業主導產業。竹業、畜禽業、茶果業和沙縣小吃業成為農業農村特色經濟,獲得「中國竹蓆之鄉」、「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