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孕育於東方文化的沃土,是人與物的平等相遇、對話、共舞、交融,進而達到合一的境界。
在日本,「匠人精神」蘊含的對待事物的虔誠之心,是對於細節的苛刻要求與執著的工作態度。自江戶時代,「匠人精神」就在日本蔚然成風,各行各業湧現出無數譽滿全球的巨匠,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樂壇大師久石讓等。
▲現年91歲高齡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三星大廚,被稱為「壽司之神」。圖片來源網絡
在日本,「匠」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文化與傳統。
LEXUS雷克薩斯日本匠心之旅,參訪博多人形松月堂和LEXUS雷克薩斯九州宮田工廠,讓汽車有文化強烈地感受到,在日本,「匠」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文化與傳統。匠人始終懷揣著精益求精之心,歷經洗鍊與磨礪,不改初衷,矢志不移。
著名的商業空間設計師克里斯多福·卡彭特(Christophe Carpente)曾經這樣評價:「在不同的國家,一個品牌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詮釋,這與品牌策略相關。具體到處於不同地域文化的空間設計,其根本在於品牌DNA是什麼,以及如何讓消費者接受它——這觸及到靈魂與核心,要比頭腦中構建的策略更加重要。」汽車在這空間中已經不是主要的角色,汽車如同一個種子,成長為一顆大樹,枝葉已經蔓延到整座建築,甚至延伸到街道之上。
博多人形松月堂
博多美人,大多「一笑一顰如清酒般雋永而醉人」。眉眼之間,特別風情萬種。1601年,博多人形由日本著名工匠正木宗七創製而聞名,是福岡地區的傳統工藝之一。當時在福岡城築城之際,瓦師正木宗七用制瓦的粘土製作成人形,敬獻給藩主黑田長政,並由此而聞名。此後,在1818年至1830年的文政年間,中之子吉兵衛創造出素燒的彩色人形,成為博多人形的原型。
博多人形以優美的線條和豐富的表情深深打動人心,展現的是工匠們對待事物虔誠的心、對細節的執著追求,和對完美主義的堅守。福岡的博多人形「松月堂」,亦有70多年的歷史。博多人形製作精細,是獨具特色的地方風俗呈現方式,其雕刻的細緻、表情的豐富、色彩的鮮豔、氣韻的生動、情味的濃鬱,都讓人難以忘懷。
博多人形最初用陶土燒制,所以又叫「博多燒」或者「宗七燒」。1818年,以第四代宗七為首,面向大眾創製了彩色人形,後於1890年(明治23年),獲得了「博多素燒人形」的稱號。在1900年(明治33年)的法國世博會上,「博多人形」獲得了金獎。從1976年起(昭和51年),博多人形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松月堂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了,第一代社長比山茂善已經去世,第二代社長是他的夫人比山靜香,現在的第三代社長,是靜香的兒子善弘。
▲浮世繪中文樂舞臺上的人形表演。
因其與其他傳統工藝的差別,不僅要日復一日的耐勞,還要有很高的藝術性,所以家族間接班的最多至兩代為止,更多是通過師父徒弟間將此技藝傳承至今。
所以,能夠傳到三代實屬不易。
人像美術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變化,以其精緻的造型,華麗的服裝和多樣的髮式,成為日本人民最愛的一種室內陳設品。
當天為我們講解和指導的人形師叫野田祐輔,他從小喜歡粘土雕刻等,後來考上了以專門培養藝術家的福岡產業大學雕塑系。畢業後從師於著名人形師山崎修一(其父為人形大師山崎虎雄)。
博多人形製作被譽為是「以無限的時間尋找極致的完美」的精湛工藝,主要是分為幾個部分:1.用土燒制模型→2.用土在模型裡面按壓出人形→3.經過1800度高溫→4.上色;所有的過程,都是人工的。首先用粘土燒製成模型,再把軟的粘土按壓在模型裡製作出人形,接著用180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而成,最後再用油畫顏料等給人形著色,上色過程均為手工完成。
在日本,博多人形絕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一種已經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特別存在。有人將它視作真人,作為除魔道具使用,希望他們可以代替自己承受傷病與災禍。此外,因為相信其中寄宿著靈魂,所以不再需要它們的時候也不能簡單地丟棄,而要像一個人去世時一般在寺廟或神社舉行隆重的送魂儀式。
博多人形有美人、歌舞伎、歌舞劇、武士、兒童等各種造型。
LEXUS雷克薩斯九州宮田工廠
2017年12月26日,汽車有文化走進雷克薩斯九州工廠,探秘雷克薩斯的匠心。不同於外界的想像,雷克薩斯九州工廠的每個塗裝環節,除了機器人,還有大量的人工參與,用感官、直覺——人類相較於機器的優勢,在於耐心打造每一個細節,不斷精益求精。
先培養優秀的人才,然後由這些優秀的人才製造汽車。在雷克薩斯,生產工藝流程上的每個技師都要經過多年的歷練,而要成為大師級工匠,則需要至少1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雷克薩斯,每款車漆顏色都是獨立研發調配,每個車間噴塗機器人旁邊都設有墨盒,雷克薩斯可以根據訂單,換不同墨盒進行噴塗。
雷克薩斯用這種犧牲效率甚至增加成本的方式,讓工匠們安心在各自崗位上不斷鑽研、磨礪非凡的生產技能,而雷克薩斯高品質的產品也正源於此。
雷克薩斯九州工廠的PR館,是工廠參觀的起點,也是終點。館內展示了雷克薩斯九州工廠生產的全部車型。這種「匠心」之道在其他細節之處也可看到。
▲在LEXUS雷克薩斯九州工廠,擺放有一臺限量版車型——「輝匠」,全球僅此一輛。在內飾上,它融合了來自九州轄區範圍內7個縣市的博多織等9種不同的傳統手工藝
雷克薩斯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隱藏了機械鑰匙孔的車門把手,它花去一位設計師和其團隊三年的時間,只為在保證完美外形的同時,也能讓左手和右手都感受到完美的抓握體驗;置身靜謐的車內,觸手可及的每一塊Shimamoku烏木面板都需要38天67道工序打造;全球獨創的雷射雕刻工藝,將金與木相生相剋的材質幻化出迷人的藝術性質感,每臺雷克薩斯RX上雷射雕刻面板的紋理都獨一無二。質檢線上的工人即便戴著手套也要立刻察覺到哪怕是零點幾毫米極其細微的縫隙……
雷克薩斯九州工廠PR館匠心展示區
「親眼去看」「親手去摸」「親耳去聽」雷克薩斯九州工廠的「匠心」所在
①塗裝:對比一般汽車圖妝面與雷克薩斯塗裝面
細緻靈活、盡善盡美的噴塗技師與完美再現嫻熟人工噴塗動作的機器人相結合,打造雷克薩斯「鏡面塗裝」效果
②內飾:體驗摺紙貓適應性測試
摺紙適應性測試合格的工人以其高超的技藝完成儀錶盤拼接安裝工序
③裝配與外觀:對比裝飾前與裝飾後的縫隙寬度及高低差
裝配平整,毫無高低不平之處,且外飾護板之間的縫隙寬度均勻一致。
④聲音:對比隔音性與車門關閉聲音
溯源涉及結構,實現全球最高水準的靜音效果。
⑤品質保障:體驗縫隙寬度、高低不平/凹凸、異物檢查工序
工人敏銳的「五感」與先進設備是支撐雷克薩斯卓越品質的強力後盾。
⑥「人財」培養:
員工精益求精、不斷鑽研,只為打造獨一無二的雷克薩斯。
安裝發動機時,先在發動機準備線上組裝好相關零件,再使用大型無人搬運車送到發動機安裝線旁。由於發動機是非常重的零部件,因此要把事先準備的發動機從下方自動吊起來進行安裝,但是,車體和發動機連接的關鍵部位,一定要由工人現場手工協助組裝完成。
整個塗裝流程共有46道工序,具體作業多達186項,大約需要花費10個小時。
雷克薩斯九州工廠的PR館牆面上展示了九州工廠自2000年起至今,多次獲得J.D.Power全球工廠品質「白金大獎」。
汽車有文化了解到,在日本僅有兩家工廠經過資質認可,可以作為LEXUS雷克薩斯的生產基地,其中一家便是九州工廠。自2000年起,LEXUS雷克薩斯九州工廠已五次獲得J.D.Power全球工廠品質「白金大獎」(PlatinumPlant Quality Award,2000/2001/2011/2016/2017年),並從2009年至今,排名一直保持在前5名。在這些成績背後,是LEXUS雷克薩斯對於「匠文化」的堅守,期培訓體系的細緻化、合理化,讓「匠心」不至於斷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淬鍊,雷克薩斯凝聚的是工匠們與創新科技所呈現的「匠心」之道。成立於1991年的九州工廠,由宮田工廠、苅田工廠和小倉工廠三個工廠構成,是豐田公司在本土的第二大生產基地,主要負責雷克薩斯HS、CT、ES、RX、IS、NX系列產品的生產。
汽車有文化了解到,之所以選址在福岡縣宮若市建設工廠,這是有三個原因,一是出口方便,40分鐘即可到港口,附近的博多港,那可是遣唐使當年的渡海之地;二是地理位置,是福岡市和北九州的交界處,方便招聘人才;三是當地有足夠的面積用來建設工廠。
匠心是如何煉成的
九州工廠員工教育制度:九州工廠的人才培養理念是:「造物即育人」,所以工廠一直注重對員工的培訓。對於企業而言,人就是財產。我們認為,培育堪稱財產的人就是培養人才。
員工在入廠後的十年間,均為刻苦訓練的時期,並需要完成10次左右的專業課程,從而提高實用技能並完成公司內部學習。隨後,再接受領導職務特殊培訓。在這些資歷基本達成之後,員工將按照MPS(MasterProduction Schedule)培訓制度來逐步提升。
想要成為一名頂尖的LEXUS雷克薩斯工匠,需要擁有至少1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並通過20多個等級的層層考試。最後經其他員工一致認可,工齡和技術也達到一定程度後,才可被稱之為「匠」。
培訓內容與實習體驗:除了系統化的培訓體系,為了能夠打造出卓越的出行體驗,九州工廠同樣注重內容與實踐的培訓,因為LEXUS雷克薩斯相信人力資源是達成滿足客戶需求這一目標的重要因素,所以調度一切資源來培訓員工。
培訓內容:新員工入門教育是一項代表性教育,包括生活、交通安全、紀律教育(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訓練)、安全教育(親身體驗發生危險和異常情況的感受,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和2次檢查處理異常方法)、生產流程教育(檢查培訓、塗裝培訓、裝配培訓、物流培訓、制定業務培訓、車身焊接培訓)、環境教育、質量、人權、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豐田生產方式)教育等。
實習體驗:包括安全教育道場(共有13種設備,全部的實習和體驗需要7個小時完成)、檢查培訓道場(課堂講座和實際技能實習)、自動裝置改造道場(零件箱空箱返回設備操作、磁力墊圈取出器體驗、落錘操作等)、技能培訓實習道場(物流牽引車、異常處理、車身實際技能等)。
此外,任何崗位的培訓都以新員工介紹培訓開始,儘管新員工的崗位可能不盡相同。當新員工升職後,將接受跨專業培訓,包括對年輕員工、中層、指導乃至管理層培訓等等。在3-6個月的培訓期間,每一個階段會設有3-10天的課程,主要由LEXUS雷克薩斯的工匠們傳授創新解決方案以及獨特的思考方式。
同時,在生產場地,生產的教育也在同步進行。一般來說,20-30人一組,再以組為單位分成若干個小團隊。每個團隊由6-8名檢查員與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培訓,培訓課程大致分成以提升個人工作技藝和提升團隊合作能力的培訓。
為進一步提升個人技能,新員工將在經理或資深工匠的督導下,在塗裝車間、總裝車間或培訓中心進行日復一日的獨自練習。這不僅僅是塑造LEXUS雷克薩斯品質的課程,還包括員工親自嘗試技能測試,並且需要順利通過、掌握國家認證制度所需的特定技能。此外,在豐田生產系統和豐田品質活動的團建中,員工們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獨立解決問題,健康運營,並加強團隊的凝聚力。
還有一些特殊的訓練項目,比如,在90秒時間內用非慣用手單手將一張紙折成一隻構造完美的貓頭。再比如,在員工進行手工噴漆面板的模擬訓練時,豎立的噴塗面板上繪有非噴塗部分,面板下方放置幾個空杯子,整個訓練過程用水模擬油漆進行噴塗,完成之後檢查杯子內的水。如果噴塗區域下方水杯裡的水量持平,證明噴漆非常均勻,而非噴塗區域下方的水杯如果有水,則說明有浪費油漆的情況,這對員工來說是一項非常苛刻的考驗。
「匠」,在日語中稱為「Takumi」,意指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資金,以極致的工藝打造器物。「匠人精神」不僅成為日本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也成為一份敦厚的歷史積澱。
在通過機器便可以穩定、精確完成裝配工作的現代,「匠」已演變成一種文化,不僅滲透至包括汽車製造行業在內的各個領域,而且升華成毫不妥協、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真正的匠心不會因時光而褪色,它始終與時代前行,這才是「匠心」歷久彌新的真諦。
在近代歷史中,日本匠文化也走過彎路,傳統的匠人工藝與西方工業化生產產生激烈衝突。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最後的武士》,就是那段時期的一些寫照。
▲ 19世紀中後期,武士道階層被廢除,日本陷入對保持傳統和全盤西化的矛盾。
之後,日本官方和民間進行反思,意識到傳統是歷代的智慧積累,同樣要繼承,以抵擋工業化帶來的衝擊。特別是日本文化中的匠人精神、以人為本、強調匠人匠技等傳統理念。在這一背景下,很多傳統企業得以留存至今,也誕生了很多百年以上的企業。雷克薩斯是並不年長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