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3 13:30:25 來源:網上輕紡城
想要和那些時尚巨頭競爭,必須找準角度,以兇狠迅速的姿態切入市場。換句話說,傳統的鋪店打法已經玩不轉了。——橫店集團的服裝事業部總經理周旭斐
雖然奢侈品電商的商業模式飽受評論界質疑,但仍有寺庫這樣的奢侈品寄賣模式異軍突起,不僅在當下環境下融資順利,也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如果說寺庫成功證明了奢侈品電商可以做,那麼接下來需要有中國品牌站出來證明,自主設計、製造的奢侈品品牌電商也能存活。
即使在奢侈品電商成為風投關注熱點的2011年和2012年,也曾有多位奢侈品電商創始人表達過對中國產生奢侈品品牌產生可能性的懷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消費奢侈品的時間太短,滿打滿算也只有20多年,根本不具備品牌積累沉澱的時間。
這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奢侈品大牌開始將一部分產品製造地挪到中國,另一方面卻又恥於承認產品中國製造的身份;而眾多中國設計、製造的品牌千方百計到義大利註冊公司,謀求一個Made in Italy的標籤。
而Bycreations(柏品)服裝,背靠以電氣電子、醫藥化工、影視旅遊、新能源四大產業為主,年營收超過400億人民幣的橫店集團,卻在中國註冊、義大利製作生產,他們反向而行,想在輕奢侈世界裡,佔有自己的,也是中國品牌的一席之地。
搶佔市場
想要打造一個服飾品牌,傳統老闆的做法是:先去義大利註冊個公司,扣子、拉鏈等配件就從義大利採購,只要產品有一部分在義大利製造,「Made in Italy」身份就合法。然後砸一大筆錢,在北上廣的高端賣場買一個好位置,如果離Chanel、LV、Gucci不遠那當然最好不過。再給品牌起個看起來洋氣的名字,反正中國人不會讀的那種,也許自己手裡在廣東還有兩家給國外品牌做過貼牌生產的工廠,找人拿大牌的新款打版,做出看起來還不錯的東西填充店鋪。價錢上,比著奢侈品往下降一點,然後就等著顧客上門。過去十多年,中國有一批廣東、天津等地生產的品牌就是這麼做的,而且確實賺到了錢。
但是,從2008年開始,傳統服裝品牌的開始大規模衰落。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的服裝業開始一輪慘烈的洗牌,這樣的品牌消亡一波又補上一波,走馬燈一樣輪轉在一線城市的高端賣場裡。
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危機、消費者更成熟理性和電子商務的崛起都有影響,但最主要的是這些品牌過去藉助商場資源活得太滋潤,跑得太慢。而現在,「狼來了」,過去五年,Zara、H&M、優衣庫、MUJI扮演了服裝行業「品牌殺手」的角色,所到之處橫掃一切。
在歐洲,Zara的價格是奢侈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同樣的價格在中國卻只有奢侈品價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的奢侈品價格是遠遠高於歐洲的。在Zara進入中國之前,中產階級消費的時候可能還會在奢侈品和那些價格高得離譜的「假洋鬼子「品牌之間糾結,等Zara打出高性價比和產品高速更替兩張牌的時候,這部分消費欲望旺盛的人群就迅速拋棄了那些價格高得莫名其妙的品牌。
「但除了Zara、H&M,中國的中產階級就不需要別的品牌了嗎?快時尚品牌只滿足了他們一部分的需求,還有很大一塊是空白的」 橫店集團的服裝事業部總經理周旭斐告訴《東方企業家》。
國外的品牌進入中國靠的就是國內的代理商,代理商運營好,廣告做得好,店鋪位置選得好,品牌形象就高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外的中端品牌到了中國搖身一變就成了奢侈品。——橫店柏品服飾副總經理金曉玲
他們的團隊過去十幾年內為Bally、Paule ka、Corneliani等諸多奢侈品大牌做過國內代理商,經驗豐富,對其中門道自然一清二楚。
但是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出國消費,真正觀察到了那些品牌在國外是開在什麼位置,什麼消費層次的人在買,慢慢也就明白了品牌真正的座次。隨著消費者的理性,追逐奢侈品的熱潮也會慢慢平息。
橫店集團分析這些品牌的成功原因時認為,它們搶佔了一塊以前被很多人忽略的市場,那就是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
樹立品牌形象方面,上海正見品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崔洪波認為,男裝和女裝有一些不同。女裝的時裝和款式趨向流行,男裝則更看重品牌影響力,要求更強。男裝越往中高端走,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有很強的品牌傳承,並且還強調設計師的一致性,這對Bycreations(柏品)是一個考驗。
周旭斐說,細分市場空間足夠大,雖然看起來發展一定很艱辛,但市場上幾乎沒有本土知名的輕奢侈品牌下也蘊含巨大商機。中產階級已經擺脫了過去一套衣服搞定所有場合的消費階段,在zara和H&M以上,他們需要符合自己身份的、能夠撐住正式場合的服飾,同時不願意購買奢侈品這種超越自己消費能力的東西。但在現在的男裝市場上,這個領域基本是一片空白。
這個檔次定義為「輕奢侈」,介於Zara和奢侈品之間,價格是中國奢侈品價格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Zara的用戶過五年就可能是Bycreations(柏品)的消費者。
這也是Bycreations(柏品)切入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