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申志瑩、武雯婧
今年國慶中秋黃金周非比尋常:它是在我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付出巨大犧牲、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背景下的一次全國範圍內大流動,是對我國疫情防控水平的一次大檢驗,也是我國經濟活力和消費潛力的一次充分展現,更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中國人民家國一體的情懷和力量。
假日經濟不只是簡單的「節日經濟」,也不是單純的「旅遊經濟」,它的發展離不開龐大的產業體系支撐。假日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躍程度。事實上,我國假日經濟之所以能快速恢復,其背後依託的正是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及巨大的需求潛力。在鞏固疫情防控成效的基礎上,假日經濟之花未來一定能夠常開不敗、四季芬芳。
專
題
目
錄
一、旅遊購物人氣旺,國內循環活力強
1、消費需求持續釋放
2、商業人氣穩步攀升
3、旅遊市場出行火熱
二、外媒熱議中國「十一」黃金周
1、顯示出中國對經濟復甦和疫情防控的信心
2、中國釋放內需潛力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
3、發展各國互利互惠關係
三、讓假日經濟之花常開不敗
1、不斷提升假日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2、推動假日消費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機銜接
一、旅遊購物人氣旺,國內循環活力強
自駕遊美景、商場買買買、宅家享美食……「十一」黃金周適逢國慶節、中秋節疊加,全國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促消費活動,消費需求加快釋放,市場人氣持續攀升。
據商務部監測,10月1日—8日,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周增長4.9%。
消費需求持續釋放
「難得有個長假,準備在家好好做飯,犒勞一下自己和家人。」山東省濟南市某企業員工王俊濤長假期間的安排,就是做幾頓美味的飯菜。陽澄湖大閘蟹、內蒙古牛羊肉、四川獼猴桃、海南火龍果……各地的特產美食,成了他「十一」期間選購的對象。
「十一」長假期間,消費市場回暖趨勢明顯。各地抓住8天長假契機,深入組織「消費促進月」系列活動,商貿企業以國慶、中秋、婚慶、親情、休閒、時尚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促銷活動,紛紛推出惠民讓利等舉措,大手筆發放汽車、家電、餐飲等補貼和消費券,有力激發了消費者購買熱情。
北京以「國潮、國貨、國風、國韻」為主線,浙江、福建、山西圍繞「浙裡來消費」「全閩樂購」「晉情來消費」等主題,組織開展「金秋狂歡·禮遇雙節」「下鄉的味道」等特色促銷活動。陝西組織近2000家商貿流通企業,舉辦60多場大型促消費活動,在老字號國潮、農產品扶貧、優質進口商品等方面開展促銷,刺激消費市場回暖。
「十一」期間,寧波、北京、甘肅、上海、海南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8.8%、18.6%、14.4%、13.7%和12.5%。
消費升級趨勢也非常明顯。汽車、智能家電、金銀珠寶等升級商品銷售增幅明顯。北京、廣西、甘肅等地創新舉辦汽車展,各大參展車企與演藝、娛樂等行業跨界互動,為消費者帶來一場汽車消費盛宴。北京、浙江、雲南重點監測汽車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3.5%、20.3%和14.1%。
商業人氣穩步攀升
看電影、逛展覽、觀演出、去健身等成為居民休閒度假的熱門選擇。商務部數據顯示,「十一」前7天,全國電影票房近37億元,為歷年黃金周次高水平。青海的特色書吧成為節日期間人們「打卡」的熱門場所,青島的「國風詩歌朗誦+現場書法」成為市民最潮的節日體驗,河南濟源王武老街「山海幻境」夜遊單日遊客量超1.5萬人次。
看完電影,李建華一般還愛到影院所在的購物中心「買買買」,這讓他感覺長假很充實。
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一」假期前3天,各地實體商業客流顯著提升,消費需求加快釋放。據監測,全國購物中心總客流達3.05億人次。
「十一」期間,海南離島免稅購物異常活躍,吸引境外消費回流效果明顯。黃金周前7天,海口、三亞、瓊海等4家免稅店零售額同比增長167%,免稅購物人次同比增長64%。
一些購物中心線下和線上成交都呈現明顯漲幅。銀泰百貨發布的數據顯示,假期前3天,銀泰百貨整體客流恢復至去年同期九成,銷售同比增長近20%。其中線上訂單是去年同期的2.7倍。
「十一」期間,蘇寧各類門店整體客流同比增長58%,家電、家裝等品類旺銷帶動蘇寧易購線上訂單同比增長157%。蘇寧家樂福到店客流及成交額均創新高,其中線上到家訂單同比增長170%。
旅遊市場出行火熱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數據顯示,綜合各地旅遊部門、通信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的數據,經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十一」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
攜程發布報告顯示,「十一」假期,旅遊消費信心顯著增強,假日期間旅遊消費規模相比節前大幅增長。在攜程平臺上,機票、火車票、汽車票、用車等各類出行方式均實現全面增長。其中,機票訂單量環比9月增長超過100%,火車票訂單量環比增長超過300%,汽車票環比增長超過200%。
百度搜索大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的旅遊、電影、婚慶等行業的搜索熱度已達到疫情前水平,甚至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假期期間,「國內遊」「周邊遊」「自駕遊」相關搜索熱度分別較去年同期上漲4149%、18%、36%,人們的出行熱情全面恢復。
驢媽媽發布的報告顯示,「十一」期間,山水名勝、文化遊依然是最熱主題類型,但夜遊、紅色旅遊人次增幅大。
在馬蜂窩平臺,眾多旅遊產品中,當地遊業務恢復最好,達到了去年同期的九成。現在,遊客更希望在一個目的地深度遊玩,漂流、露營、草原體驗等成為熱門玩法。
二、外媒熱議中國「十一」黃金周
透過「黃金周」窗口觀察中國的外國媒體認為,中國經濟社會正加快恢復到正常軌道,中國經濟顯示出強大動力和韌性,也將助力世界經濟恢復。
「顯示出中國對經濟復甦和疫情防控的信心」
西班牙《阿貝賽報》的報導說,下午6時,北京市中心最受歡迎的商業街之一王府井,行人熙熙攘攘,民眾正利用國慶和中秋假期享受生活。
西班牙埃菲社報導稱,「十一」黃金周,中國旅遊業異常火爆,酒店爆滿、火車票機票等銷售一空,旅遊景點人群摩肩接踵。
俄羅斯塔斯社關注海南島旅遊熱。相關報導指出,許多中國民眾選擇前往國內的度假勝地,其中海南島的沙灘很受歡迎。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平均每日客流量超過6萬人次。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報導說,酒店預訂量飆升、八達嶺長城門票售罄……在這個「十一」黃金周,數以百萬計的人乘坐飛機出行,「顯示出中國對經濟復甦和疫情防控的信心」。報導援引經合組織的預測指出,今年中國將是二十國集團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成員。
美國《紐約時報》10月1日報導說,中國的長城景區已做好接待更多遊客的準備,拉薩的酒店預訂量比去年同期增長600%,武漢黃鶴樓將迎來眾多遊客——這一地標性建築在一家大型旅行社「國內最熱門景點」排行榜上高居榜首。文章說,黃金周消費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經濟狀況,「發出了中國經濟復甦的明確信號。」
「中國釋放內需潛力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
「當世界其他地區還在努力遏制疫情,試圖重啟經濟時,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西班牙《先鋒報》網站發表文章說,2020(第十六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是疫情防控期間舉辦的首個國際大型車展,也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生活恢復正常的標誌之一。展覽不僅釋放了中國車市的復甦信號,也顯示出中國市場消費意願的復甦。
「中國釋放內需潛力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的報導認為,面對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和不確定的世界局勢帶來的挑戰,中國政府加大努力,進一步加強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華爾街日報》報導認為,得益於全球需求反彈以及中國政府支持小企業、刺激消費等措施,中國經濟在9月份積聚了更多動力推動製造業強勁擴張,並將服務業信心推至一個高點,加快中國經濟復甦步伐。
黃金周繁榮景象背後,依託的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及巨大的需求潛力。「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中國消費市場的魅力正不斷增強。」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如此評價。
「發展各國互利互惠關係」
美國《福布斯》雜誌指出,中國的商業正在恢復,採購經理人指數已連續7個月上升。縱觀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的相關指標,需求方指數和生產指數都在上漲。9月新出口訂單從8月的49.1升至50.8。「世界正在購買『中國製造』,中國經濟正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幾個月來,中國經濟復甦是全球的成功案例。」美國財經雜誌《巴倫》周刊撰文說,「中國經濟復甦令人印象深刻,原因之一在於中國政府強有力的領導,民眾對經濟狀況抱有高度信心。滙豐銀行經濟學家的報告也認為,中國消費者的收入增加和消費信心提高將推動經濟繼續增長。」麥肯錫公司的民調結果顯示,中國民眾對未來6個月經濟表現的信心高達93%,遠高於其他經濟體。
塔斯社報導指出,卓有成效的疫情應對策略是中國經濟得以迅速復甦的前提。中國始終強調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唯有在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成果之後,經濟才能得到正常發展。「六穩」「六保」為確保中國經濟穩定和可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文章還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主要目標之一便是發展各國互利互惠關係。今年前7個月,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增長了28.9%。」
《先鋒報》刊文說,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快速復甦,同比增長3.2%,這得益於中國快速有效遏制疫情。中國政府採取多項舉措促進經濟增長,出臺實施一系列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保證了市場和企業流動性的相對充足,助力企業融資紓困,對保護和穩定就業起到重要作用。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統計,二季度中國出口份額佔全球出口量的20%,同比增長了7個百分點。「這再次證明,中國仍是世界工廠,世界比以往更需要中國。」
三、讓假日經濟之花常開不敗
「假日經濟」雖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學名詞,但它已經廣泛存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當中。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作為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路徑之一,假日經濟自然被寄予了更多期待。
從字面上看,假日經濟就是人們利用節假日集中消費,由此帶動市場供給增加、促進市場繁榮和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經濟模式。如果以1999年國家將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重要節日的休假時間延長為7天為標誌,假日經濟已伴隨「黃金周」一起走過了20多個年頭。
如今,假日經濟已成為廣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年上半年受疫情衝擊出現了短暫停滯,但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假日經濟便一馬當先率先復甦,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活力。
需要指出的是,假日經濟不只是簡單的「節日經濟」,也不是單純的「旅遊經濟」,它的發展離不開龐大的產業體系支撐。除了大家熟悉的旅遊業外,諸如餐飲、娛樂、影視、交通、展覽、競技等行業,無不與假日經濟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它們共同構建起充滿生機、豐富多元的假日經濟生態。
從這個意義上看,假日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躍程度,假日經濟越繁榮,經濟發展越有活力。事實上,我國假日經濟之所以能快速恢復,其背後依託的正是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及巨大的需求潛力。
未來,推動假日經濟發展仍須立足於這一基本國情,找準發展方向,精準施策發力。
不斷提升假日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要進一步優化節假日安排的制度設計,不斷提升假日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眾所周知,「黃金周」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拉動消費,但居民大規模集中出行,帶來了交通擁堵、設施超負荷運行等一系列安全隱患,一些景區人滿為患、酒店住宿一房難求等現象也廣受詬病。從2008年起,國家取消了「五一」黃金周,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3天假期,但這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對此,專家建議,一方面要落實好帶薪休假制度,通過錯時休假的方式,既能釋放出假日經濟的活力,也可挖掘出假日經濟的潛力,讓尋常的每一天都能成為假日經濟的載體;
另一方面,要增加有效供給,強化創新供給,以更豐富的假日產品來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近日衝上微博熱搜的江蘇省一些高速公路服務區就很具代表性,這些形似城堡樂園又如同商業中心的服務區,不僅刷新了過往旅客的體驗,還讓其愉快地進行了消費。類似這樣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契合了假日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可謂多贏之舉。
推動假日消費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機銜接
要進一步做大假日經濟「蛋糕」,推動假日消費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機銜接。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新階段,做大假日經濟「蛋糕」,充分釋放居民消費活力,既是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體現,也是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基礎性作用的必然要求。不僅如此,還要充分利用假日經濟涉及面廣、帶動力強的特點,進一步盤活旅遊、餐飲、影視等相關消費領域,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而消費增長也會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傳遞到世界各地,有助於全球經濟復甦。事實上,這些都為假日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具想像力的空間。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鞏固疫情防控成效的基礎上,假日經濟之花未來一定能夠常開不敗、四季芬芳。
(圖源:人民日報、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