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偏屋放著一架舊風櫃,那是三十多年前分家的時候父親親手打制的,為家裡的農事忙碌了大半輩子,如今靜靜地躺在偏屋裡,與老屋一起蒙塵,一起蒼老。
風櫃即揚谷機,也稱風車,是農家常用的一種木製農具,主要用來去除稻穀、大米、小麥等穀粒中的雜質、癟粒、秕子、秸屑等雜物。風櫃由料倉和櫃體兩部分組成:料倉呈上大下小的梯狀,上面為正方形敞口,底部是個長方形窄口,平時與櫃體分開,使用時放在櫃體上面,窄口與櫃體的進料口接合;櫃體長約一米五、高與肩齊,左側有個出風口,下端並排兩個斜漏鬥,右側為圓形的大風廂,中間裝有一風輪,風輪兩端以木柱支撐在風廂兩則進風口中間,前端接一個鐵製搖柄。揚谷時,右手搖動風輪並以快慢控制風速、風量,左手調整進料口大小以控制進料量。隨著風輪搖動,勁風從進料口下端朝出風口橫吹而出,穀粒、米粒由進料口落下,飽谷和大米最重,直接經內側斜漏鬥墜入底下承接的籮筐內;癟粒較輕,自然被吹至外側斜漏鬥,落入另一個籮筐;其餘空秕殼、秸屑等雜物最輕,則被風吹至出風口外側的空地上飄散了。
舊時農家稻穀曬乾後,一般以風櫃分揀,一次難以乾淨,往往要分揚兩次,先輕搖風輪,將稻穀中混雜的禾葉、雜草和秸杆屑用微風揚掉,再進行第二次分揚,飽谷收倉碾米,癟谷粉碎後當豬食;再次一些的秕殼則拌在剩菜剩飯裡餵雞餵鴨,可謂物盡其用。記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有一年老家遭遇寒流,終日陰雨,播種的秋稻難以揚花授粉,收割後曬乾,風櫃裡揚出來的多半為癟谷、秕殼。這樣的年歲,以地瓜芋頭等雜糧搭食尚且難以充飢,家家戶戶無不愁雲慘澹,最終盼來政府的返銷糧才緩解了饑荒。
還是回過頭來講講老家那架風櫃的故事。我曾在一篇散文裡提到父親做風櫃的事情,三十年前父親兄弟分家時,奶奶鬧著要跟我們一塊兒過,爺爺則與三叔一起生活。分家什時,因為只有一架風櫃無法拆分,奶奶與爺爺互不相讓,吵得不可開交。父親急忙上前拉架,安慰奶奶說,咱家以後再做一架,我自己做。做風櫃算得上是高難度的木匠活兒,許多以打家具為生的木匠都不敢輕易動手。父親是個教師,雖然懂得一些木匠活兒,要做風櫃談何容易!他抽空向經驗豐富的老木匠多方請教、自畫圖紙,拆了裝、裝了拆,終於做出一架嶄新的風櫃,讓村裡人敬佩不已。這架風櫃一直使用到家裡享受農轉非政策後脫腦農事為止。
滄海桑田,世事變幻,老家農田摒棄了傳統的稻穀耕種,改為種植柚子、茶葉等經濟作物後,風櫃也便隨各種各樣的耕種農具一起失了業,就如一個手腳健全的人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顯得落寞而蒼涼。
如今的老家,偶爾還能見到一架兩架風櫃,或安靜地躺在誰家雜物間裡,或被遺棄於家族宗祠的牆角下,因為久未使用而積滿灰塵、裹滿蛛網,偶爾引來一兩隻耗子到裡邊尋找穀物遺粒。除此之外,又有幾人會睹物思情,勾起對昔日農耕生活的絲絲縷縷回憶?倘若風櫃有靈,或許它在落寞之餘,潛意識裡還企盼著有一天老家會恢復傳統的稻穀耕種,便又可以風光登場、歡快地唱起收穫的風之歌了。
(原載《漳州廣播電視報》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