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胖也可以瘦,重要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自己。
印度著名的國寶級影星艾西瓦婭在2011年生下了可愛的女兒,產後一度爆肥,顏值暴跌,激進的印度人民和媒體居然批判她「叛國」,他們認為,放任自己發胖的艾西瓦婭有損印度的國際形象,印度人民的價值觀,我實在不懂,我也不敢問o(╥﹏╥)o。
說到產後肥胖,不僅影響顏值進而影響情緒,還會引起乳汁脂肪含量過高導致過度餵養,且會誘發產後肥胖的各類病症,比如加大心肺功能的負擔,引起肝膽病變,容易發生冠心病、高血壓以及內分泌及代謝疾病,過大的體重還會引起關節病變導致劇烈疼痛,保持合理的體重不僅僅是一個面子工程,也是為了仙媽們的身體健康,大家可以參考下國際上常用的「BMI體重指數」判定下自己目前的肥胖程度。
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
正常體重 : 體重指數 = 18~ 25超重 : 體重指數 = 25~ 30輕度肥胖 : 體重指數 > 30中度肥胖 : 體重指數 > 35重度肥胖 : 體重指數 > 40
BMI指數不適用于衡量肌肉型的身材,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去醫院做一次體脂測試會更有參考意義。
體質性肥胖
體質性肥胖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這類寶媽的先天脂肪細胞又多又大,遍布又廣泛,屬於我們常說的易胖體質,她們的脂肪合成速度大於分解速度,這類的肥胖對飲食減肥的方法不太敏感,在孕期增重更加明顯。
生理條件發生改變
妊娠本身也會引起下丘腦性腺功能出現暫時性紊亂,影響內分泌,導致脂肪代謝能力失衡,引發肥胖。
此外,孕期子宮膨大會導致身體循環系統中的靜脈回流受阻,引發妊娠浮腫,產後,大量的血液回流,也會引起身體的腫脹,即便體重沒有漲多少,觀感上還是「胖」了不少。
生活習慣埋下的禍根
孕期大魚大肉過量補充,又缺乏運動,給身體積累了大量「歷史遺留脂肪」,「坐月子」期間更是為了保證寶寶的營養而攝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之長時間地靜臥修養,身體熱量消耗急劇下降,脂肪細胞更加充盈,肥胖來勢洶洶。
病理性肥胖
孕媽媽產後如果患有柯興綜合症、甲狀腺功能減退、腦性肥胖、胰臟疾病、腦垂體病變等疾病都會有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的肥胖。如果短期內使用了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等藥物,也會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而產生肥胖問題。
情緒影響
產後要面對自身身體條件的變化,面對日夜顛倒的寶寶,緊張的夫妻關係和婆媳關係,產婦很容易產生焦慮、煩躁、憤怒等不良情緒,這些情緒都會影響內分泌的調節功能,引發情緒性肥胖。
過早地高強度減肥
產後產褥期的42天是子宮重要的修復期,盆底肌、腹直肌等都沒有恢復到產前水平,我們不建議一般人群像明星陳意涵那麼硬核地產後30天就開始練肌肉,尤其是腹部肌肉,因為產後腹直肌分離,如果急於開始做卷腹等腹部運動反而會加重腹直肌的分離。
但是我們只是反對高強度的運動,舒緩的產後恢復運動是可以在產後一周左右就開始的,具體的運動強度要視身體恢復情況而定,減肥要遵循的第一原則就是要健康。
使用非常緊的塑身腰帶
媽媽們產後會有腹直肌分離和恥骨聯合分離的情況,醫生會建議使用功能性收腹帶或盆骨帯輔助恢復,也防止器官下垂,但並不是用市面上那些非常緊的腰帶強行束腰。束腰帶雖然能實現肉眼可見的瞬時塑型效果,但是對產後媽媽來說,不但影響身體活動,也會刺激恢復中的子宮,還會擠壓到內臟,勒得過緊也會影響腹部的血液循環,長時間的佩戴反而會使腹部肌肉失去自我收緊的肌肉彈性。
用藥減肥
這些年曝光的問題「減肥藥」實在是多不勝數,哺乳期的媽媽們也通常不會去嘗試這類藥物,但是部分商家卻將這些藥物巧妙包裝,打著「天然無副作用」的保健品的名號販賣各種減肥飲品、瘦身果子、塑形餅乾等等。
這些減肥藥要是沒有效果倒還好,最怕它們有奇效,因為這個效果的代價往往是嚴重的副作用,減肥效果特別好的產品裡通常會添加酚酞、西布曲明、奧利司他甚至降糖藥,這些藥物有的會導致心律失常、高血壓、心臟搏停、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有的會損害腸神經系統,有的還會導致免疫系統不可逆受損。就算是一般人都不建議依賴藥物減肥,更不要說哺乳期的婦女了。
節食減肥
哺乳期婦女每天需要比孕前額外多攝入500千卡的熱量以及豐富的微量元素及各種寶寶成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這個時候過度節食減肥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營養供給。但是今天我要強調的是「節食減肥」本身就是一個騙局!節食確實能夠達到肉眼可見的減肥效果,拋開哺乳期不說,它也是有代價的。
人體是一個在進化過程中優化過的高級系統,通過節食減肥會導致人體基礎代謝率下降,基礎代謝率指的是人在保持靜態情況下一天的能量消耗,也就是「躺著就瘦」的能力,當身體的攝入少了,人體就會自動調節減少能量的支出,基礎代謝率就會降低,所以節食減肥會讓你越來越容易胖,稍微吃點東西,身體就會很有危機意識地把脂肪儲存起來,以應對你接下來的節食,所以這種減肥方式的門檻會越來越高,容易導致內分泌紊亂和厭食症等。
過於看重體重
媽媽們減肥往往都離不開體重秤,秤上的數字變化就是她們衡量減肥成功與否的標準,這種觀念是不準確的。
下圖其實是同一位女士,左邊的她和兩年後右邊的她體重都是114斤,但是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同樣重量的脂肪和肌肉的體積相差巨大,下圖中同樣是2kg重的脂肪和肌肉的對比就十分明顯,所以減肥是否成功,看圍度重於看體重,一條捲尺比體重秤更有參考意義。
孕期合理控制體重
粗略估下一下,孕期正常增重的部分包括3.5公斤左右的寶寶重量,1.8 公斤左右的血流量,1.5公斤左右的子宮增重,分別1.1公斤左右的羊水、胎盤、胸部乳腺組織, 以及3公斤左右的為生產和哺乳儲備的脂肪,總和差不多13公斤左右。但是個體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下面羅列了不同孕前BMI指數下的建議增重,供準媽媽們參考。
孕前BMI低於18.5,孕期合理增重12.5~18kg;孕前BMI18.5~25,孕期合理增重11.5~16kg;孕前BMI25~30,孕期合理增重7~11.5kg;孕前BMI大於30,孕期合理增重5~9kg。
產後堅持母乳餵養
產婦泌乳是一個很消耗能量的過程,純母乳餵養的媽媽每天至少會通過泌乳消耗掉大約500千卡的熱量,但是研究表明,短期母乳餵養的減重效果並不顯著,而持續6個月以上的長期母乳餵養就能比較明顯地減輕肥胖,各類權威組織都建議母乳餵養到孩子2歲,當然具體的斷奶時間還是要依據個體情況。
保證營養均衡
哺乳媽媽需要每天平均攝入2100~2800千卡的熱量,把握不準的媽媽們可以在網上下載可以計算食物卡路裡的app,在滿足每日熱量的基礎上,儘量給哺乳期媽媽安排高營養、低熱量的均衡飲食,豐富食物的多樣性,適當多補充粗纖維,少量多餐,別讓自己餓著,但儘量要拒絕高糖、高鹽、高脂的食物。
哺乳時,只要體液足夠充分,每天保證攝入至少750ml的水分,媽媽的身體會自動調動體內儲備的營養優先滿足乳汁的分泌,一般的低熱量飲食並不會影響母乳的營養,但是以極低熱量的方式減重勢必還是會影響母體的健康和乳汁的質量。
再次強調高油高脂的所謂「下奶」濃湯不但會令媽媽們發胖,還會堵塞奶管,讓哺乳媽媽們苦不堪言,更不要說「下奶」了。
循序漸進地運動
產後運動始於舒緩的輕運動,再根據身體條件逐步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產後0-3周,可以散步,做一些鍛鍊盆底肌、改善腹直肌的運動;
產後3~8周,如果產後複查情況良好,可以開始快走、慢跑、低強度的遊泳甚至一些低重量的啞鈴運動;
產後8~12周,可以適當提高運動強度;
產後12~16周,確認盆底肌恢復良好後可以開始嘗試高強度的一些運動,但是腹部鍛鍊最好還是不要太劇烈;
產後16周以後,身體各方面恢復良好就可以基本恢復到產前運動水平了。如果在進行下半身運動,比如深蹲、箭步、開合跳等會感覺疼痛,有可能是恥骨聯合不穩定,必要時要就醫治療。
保持愉快心情
帶孩子已經是令人精疲力盡了,很多媽媽們表示,自己帶娃就已經夠她「瘦」了,有些媽媽則會導致「過勞肥」,產後的一年,媽媽的情緒波動往往很大,已經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了,在控體重方面不要有太多的執念,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下仍然強迫自己跑步,而絲毫感覺不到運動的樂趣,這樣的瘦身過程會影響媽媽的情緒,進而導致減肥效果不明顯,進一步打擊媽媽們繼續健身的動力。
旺妞
一般一周減重0.5公斤左右是比較合適的減肥節奏,過快地減重會讓皮膚鬆弛,影響內分泌,但是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發現,如果前六個月沒有恢復到孕前水平,六個月後的減重會變得更加困難。媽媽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減肥節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