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那山那水

2020-09-03 梨鄉聚焦


老家的那山那水

文/李洪玲

在雲貴高原旅遊,飽覽了七彩雲南秀美的山川,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麗江古鎮,徘徊在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此刻,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山那水,那莊那疃,那人那事--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萊陽丁字灣畔的一個叫西蒲的山村裡。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西蒲雖然比不了如今高大上的上海浦西,但是也是一個橋橋相連,渠水繚繞,水渠彎彎曲曲,水流潺潺,很長很長,像一顆珍珠項鍊一樣,串起了東蒲、南蒲、山後、嶺南頭、黃格莊、賢友、呂家灘等二十多個村莊,然後與萊陽母親河--五龍河在入海口「對接」,奔流到丁字灣再不復回。


一些個小的支流,細水長流,流進了一塊塊稻田,也流進我的心田。

一梗梗細細的田埂,整齊的把一望無際的田野,分割成了一塊塊方方正正的田地,遠遠望去,縱橫交錯,整齊劃一,不難看出我們祖祖輩輩勤勞聰明,對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站在壩上,往東南眺望,稻田的盡頭,微風拂面,遠遠就聞到一股水稻的清香。白天,我和妹妹在稻田旁邊的水溝裡捉小蝌蚪。晚上,稻田裡的蛙聲此起彼伏,非常熱鬧。秋天,沉甸甸的稻穀樂得大家臉上笑開了花。

村前有一個很空曠的荒灘,茫茫無邊,荒灘上泛著一層層白白的泥土,這就是鹽鹼地,地上長滿了海蓬菜。

這些茂盛的海蓬菜成了我們的最愛。


一有空,我們就三五結隊,背上簍子去採集野菜餵養唯一能夠給家裡帶來經濟收入的大肥豬。海灘上有野鴨、白鷺、海鳥等各種鳥類相映成趣,構成了天然的鳥類天堂和一副美麗的畫卷。

空曠的荒灘上,有一個偌大的土堆,這裡成了我們的樂園,挖野菜的空閒,我們就高興的從大土堆的頂端「滋溜」一下,連滾帶爬的滑下來。下來之後,不忘拍拍屁股,心疼一下自己打著補丁的褲子......

還有個地方我至今難忘:北京有個中南海,三亞有個大東海,它就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東南海」。

看,名字夠氣勢的吧?

東南海的大壩的西南,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這裡是小麥,玉米,花生和地瓜的種植地,一年兩季,一刻也不停歇。


父輩們總是見縫插針,整個種植各種農作物,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承載著我們祖祖輩輩無盡的希望。

這裡也有一些好聽的名字:沙窩子、鱉齊子、灘前子.....

整個村莊是以村南為主,這裡一望無邊,綠樹成蔭,河水滿滿,魚蝦成群,渠水潺潺。

村前的三條河流,不忘初心,各負使命,靜靜的流淌,澆灌著兩岸莊稼。

一道河,河面較窄,河水不深但清澈見底,水中,岸邊長滿了高高綠綠的蘆葦和嫩嫩的青草,水裡有魚兒自由自在的遊動,小蝌蚪黑壓壓的一片片,青蛙和蛤蟆「咕呱~咕呱」有節湊的一唱一和,至今我也分不清它們的叫聲。

偶爾還能看見黃鱔在水裡泥土裡僱湧~僱湧的,看的心裡麻麻的。

大膽的男生,會卷好褲腿,從泥土裡揪出幾條。

黃鱔,很滑,一不小心就溜走了。好不容易逮幾條回家給全家人打打牙祭,飽餐一頓,體驗一下饕餮盛宴,也是當時人們很值得引以為傲的。由於我們家全是女生,所以只能望而卻步、望梅止渴。

還有,那令人畏懼的螞蝗,更是讓我們聞風喪膽。記得生產隊有個老人在插秧時不小心被螞蝗叮上,眼看著要鑽進體內,為難之時,生產隊長「該出手時就出手」,拿起鞋子用鞋底猛拍打幾下,螞蝗才被「請了」出來。

據赤腳醫生說,一旦進入血管吸食血液,那後果不堪設想。

再往前走,就看見一道寬寬的橋,這就是二道河。這條河很寬,河水相對也比較深,河的底部還有細細的沙子。

亮晶晶的小石子形狀迥異,用腳像耕地一樣深深耕下去,水頓時會有片刻混濁,等著水清時,水底下會有綠綠的,白白的小貝殼類的東西,我們叫「蜆子」。

拿回家就用水一煮,連肉帶湯,那股鮮勁就別提了~這裡是水性好的孩子和大人們的水上樂園。


南面山下靜靜的躺著一條河……老河。這條河沒有橋,只有一段石板鋪成的路,水多的時候可以沒過膝蓋,石板上,垛上大小不一的石頭,有不願意脫鞋的或匆匆趕路的人,會踩著石頭,提著心,顫顫巍巍的跳過石頭去趕路,也總是有一些時運不濟的人,掉落水中~引得同伴一通嬉笑。還有的一些仗義的老鐵,捲起褲腿,俯下身背起同伴淌水過河,每每這時,背上的那個人總是一臉幸福的樣子。這裡因為是斷橋,人們仿佛離水就近了些,所以一些大閨女小媳婦的都相約來這裡洗衣服,輪著棒槌一下一下狠狠實實的敲打著花花綠綠的被子床單等大的衣物,嘴裡爽朗的談論著東家長西家短,有時還交頭接耳悄悄的耳語幾句,然後哈哈大笑……


女人們洗完衣服還有一個重要而隱秘的任務,就是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清洗一下自己的玉脂。平時女人們總是儘可能的把自己的丰韻的身體藏起來,只有這時才可能偷偷的瞄一下自己的身體,臉上划過一絲羞澀......

最後要說的是我們村的山,她在村莊的最邊端,山的那頭是另一個即墨市的另一個村莊,所以這個山就多了一份神秘。因為看山的人,我們並不認識,會因為我們摘了一個野果被懲罰而提心弔膽。

那時的山,有三座山連在一起,最雄偉壯觀的要屬玉皇山,聽名字您就知道它的厲害了。

這裡松林遼闊,松濤陣陣。樹下有厚厚的松葉和茂密的植被,每當雨過天晴,我們就成了採蘑菇的小姑娘,帶著草帽,拿著鐮刀穿梭在松林間,一會兒功夫,收穫滿滿……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時代在前進,一晃離開家鄉快四十年了,如今今非昔比,村前修起青威高速公路,海灘變成丁字灣度假區,玉皇上建起來滑雪場……老家的那山那水,讓山與水交融,讓靈動與沉穩結合,讓智者與仁者相輔相成。大變也。

萬變不離其心。人在北京,情在膠東,我愛我的家鄉。


(作者簡介:李洪玲,女,高中文化,籍貫山東萊陽,九十年代調往北京西城區,已退休。愛好旅遊,閱讀,學習,先後有很多作品被網絡發表。懷有有一顆遊子之心,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非常眷戀,對兒時的玩伴非常懷念。)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那山 那水 那石屋
    當前位置:首頁 >> 泉映晚霞 2011.06.22 星期三 那山 那水 那石屋   鬱鬱蔥蔥的遠山像一個偉岸的小夥,半山腰處時隱時現的溪水就像小夥披上了白色的哈達
  • 林甸往事ll張智修:那山,那水,那棵樹
    終於將要見到嚮往已久的宗親和故鄉的那山、那水、那棵樹了,內心早已心潮澎湃,情不自已了。我的父親命很苦,在解放前的戰亂年代剛剛幾歲的時候,爺爺、奶奶就相繼去世了。父親先是跟隨我兩個伯父生活,後來又跟隨一位本家的爺爺生活了一段時間。
  • 那山那谷那水
    而今日的那山、那水、那谷歷盡千年萬年之後。 還是那樣叮咚作響,只不過她野性的美,她的嘶吼,她的滄桑已被圈養成人文的修飾,但徜徉其中時所有未經雕琢的,無時無刻不在衝刷著她的熱情。 探其谷、山、水源頭時,她們的幽深、陡峭、平緩在光滑的石壁中延伸,一直消失在清冽山泉的汨汨中,水底青苔的匍匐中,谷頂樹木的交錯掩映中。
  • 詩歌:那山那水那人
    那山那水那人 文/車馳回到久別的故鄉那山,站成了巨人那水,流成了那人的眼淚而我,成了風景那山,擁抱著我>那水,打溼了我的情那人凝視著,昨天的故事在時空隧道,重溫大喊一聲:我回來了笑聲,在那山裡回應那人,還有我的淚和著那水,一起奔騰
  • 那山,那水,那人丨文/古梁
    那山,那水,那人 文/古梁 那山 很遠 那水 很近 那人 不知蹤影 一輩子尋尋覓覓 山還是那座山 水還是那條水 人卻不是那些人 忘了吧 如雲一樣飄走 忘了吧 如水一樣流去 忘了吧 總是烙印一樣 揮之不去 那山那水那人 2020.10.7.夜作者簡介:古梁,
  •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文/雲外客好久沒去夜明村了,突然想去看看。我給退休的老支書發了一條微信:「小波書記,在村裡嗎?下午想去坐坐。」     「好!兩點半我在村裡等你。」老支書乾脆利索。     梅城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永和圩,再往裡走幾公裡就到村口了。
  • 巍巍太行 那山那水那古村
    「走出大山,曾經是村裡年輕人共同想法,沒想到現在家鄉的山變成了人人嚮往的世外桃源。」65歲的張茹先是邯鄲中心醫院的一名退休職工,在她的印象中,老家宅清溝村只有低矮的石屋,狹窄的道路和隨處堆放的垃圾。近幾年,這座有5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重新煥發生機。「路修好了,村裡有花有草,有山有水。」張茹先說:「來武安旅遊的同事都誇我們村子美,以後我也會常回家看看!」
  • 那片山——去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旅遊,山不在高,有水則靈
    (焦作雲臺山)老家那邊有座山。不常在老家住的我,偶爾回去一下,爬山的時候就更少了。山上沒有水,山下遠一些的地方有個大水庫,所以說老家那邊的山沒有水。但有泉,不止在山腳下,村裡面偶爾也會冒泉水,小的時候喝泉水是常有的事,也會經常跟著奶奶去挑水,挑的都是村裡頭不斷冒著泡的泉水。泉不是固定一處的,會出現在村前,也會出現在村後。只要有泉水冒出來,人們就會去挑水。
  • 那山那水那草原
    那山那水那草原拈花一笑我想去遼闊的那拉提草原走一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看花兒在陽光下綻放追逐落日觸摸星星把心事放飛
  • 那山,那水,那人
    我家屋後豎著的,是一座高山;屋前是一片梯田,往前兩百米開外,橫著的,依然是山。屋的左邊,也是山,屋的右邊,還是山。高山小嶺合圍著一片斜坡,我家就是斜坡平坦處畫龍點睛的一筆。只有屋前的小山兩端,才有點小小的缺口,兩條羊腸小道,就從這缺口處艱難地爬出,通向遠方。
  • 當代鄉土作家秋夫‖那山那水那草那狗
    那山那水那草那狗按節令算,現在已是深秋,10月18日我陪老伴漫遊了「植物園」。我的執著果然打動了造物主,在人跡罕至的荒草荊棘中居然找到了我老家的黃筆草、蘆花,荊條花、漆樹,還有點點不畏風霜逆時盛開的小野花。前幾種植物在我故鄉是司空見慣的,且與我有密切的交集,故印象深刻。黃筆草是山裡人苫房子的上好材料,金黃光滑,若工藝純熟,苫出來的屋面能管十年八年不漏雨。我在老家就住這樣的茅屋。
  • 當代鄉土作家秋夫‖那山那水那草那狗
    那山那水那草那狗按節令算,現在已是深秋,10月18日我陪老伴漫遊了「植物園」。我的執著果然打動了造物主,在人跡罕至的荒草荊棘中居然找到了我老家的黃筆草、蘆花,荊條花、漆樹,還有點點不畏風霜逆時盛開的小野花。前幾種植物在我故鄉是司空見慣的,且與我有密切的交集,故印象深刻。黃筆草是山裡人苫房子的上好材料,金黃光滑,若工藝純熟,苫出來的屋面能管十年八年不漏雨。我在老家就住這樣的茅屋。
  • 高三優秀作文:那山,那水,那人
    我在生命的海灘徜徉,拾起一顆顆奇麗麗貝殼,我用一縷記憶的絲線,串起一段永恆的回憶……好想好想,好想回到我的快樂老家去。外婆一生與山作伴,她喜歡這溶溶陽光,淡淡清風,縷縷幽香掩映下的大山,而她的胸懷也如同這山,溫暖、寬厚、撫育了一代代子孫。思想與感情像潺潺的流水,再一次淌過時間與空間的橋,流回到了好與樂一般的童年,把我的心也浸潤在好濃濃的無憂無慮中,腦際中,又浮現出了那幅宜人的畫面。
  • 湘西的那山,那水,那橋
    青翠欲滴的山上被白色的大字點睛了,山仿佛都站起來了,你走它也走,走出好遠還能看到那些標語。小時候總想是那座山在移動嗎?跟著我走嗎?現在才明白原來是貼的那些字、寫的那些標語是寫在山頂上的,所以走很遠還能看到。
  • 臨沂市沂南小九寨溝——那院、那水、那山
    一、那院石崇崮大院裡的石屋、石碾、團瓢、磨盤小路等等,構成了一幅幅留住傳統、承載鄉愁的美麗圖卷。鄉村石碾鄉野藩籬二、那水水繞著山,山依著水;山因山而秀,水因山而美。像是一匹銀色的絲綢溪水蜿蜒至茅草屋前三、那山
  • 那山那水森林營地遊玩攻略
    當風從湖面拂過樹枝,一陣悅耳的鈴聲傳來,那是掛在枝頭的許願鈴在傳遞幸福的聲音        夕陽西下,湖面的薄霧一點點彌散開來,那山那水在燈光的映照中顯得那麼美麗。         那山那水森林營地提供餐飲、住宿、會議、聚會、清吧、垂釣、燒烤、露營、攝影、騎行等服務,享有獨特的東江湖與原始森林資源,將是您與家人康養、度假的首選。
  • 那山那水那古村
    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依河而建的古村地勢低凹,南北走向的文曲河滋潤著世代古樸的村民,天際線處映入眼帘的是神形畢肖的筆架山,器宇軒昂若隱若現的書山。古時古村為火神唱山戲,每年從正月十五開始,一直唱到農曆三月十一。
  • 阿壩州,那山那水那淨土
    茶馬古道將藏羌回漢緊密相連 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資源富集 多元化的阿壩州 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那山
  • 那山,那水,那是我的家鄉
    有人問起我是哪裡人,我告訴他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那裡空氣清新,那裡民風樸素,我的家鄉就是河北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有山有水的「世外桃源」 我的家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山水相間的潘家口水庫,親近大自然的都山,佛家聖地萬塔黃崖(讀nie)…… 潘家口水庫,它是國家「引灤入津」的重要工程,水庫面積72平方公裡,在總容量29.3億立方米,整個水庫怪石林立,山高嶺峻,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
  • 《1980年代的愛情》: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
    因為同樣是霍建起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不僅色調優美,畫面精美,而且在國內外榮獲諸多大獎。因此,文章的標題就借用了這部電影名字的起法,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山,水,人電影中營造出的世界,位於湖北利川,環境優美,風景迤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