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那山那水
文/李洪玲
在雲貴高原旅遊,飽覽了七彩雲南秀美的山川,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麗江古鎮,徘徊在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此刻,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山那水,那莊那疃,那人那事--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萊陽丁字灣畔的一個叫西蒲的山村裡。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西蒲雖然比不了如今高大上的上海浦西,但是也是一個橋橋相連,渠水繚繞,水渠彎彎曲曲,水流潺潺,很長很長,像一顆珍珠項鍊一樣,串起了東蒲、南蒲、山後、嶺南頭、黃格莊、賢友、呂家灘等二十多個村莊,然後與萊陽母親河--五龍河在入海口「對接」,奔流到丁字灣再不復回。
一些個小的支流,細水長流,流進了一塊塊稻田,也流進我的心田。
一梗梗細細的田埂,整齊的把一望無際的田野,分割成了一塊塊方方正正的田地,遠遠望去,縱橫交錯,整齊劃一,不難看出我們祖祖輩輩勤勞聰明,對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站在壩上,往東南眺望,稻田的盡頭,微風拂面,遠遠就聞到一股水稻的清香。白天,我和妹妹在稻田旁邊的水溝裡捉小蝌蚪。晚上,稻田裡的蛙聲此起彼伏,非常熱鬧。秋天,沉甸甸的稻穀樂得大家臉上笑開了花。
村前有一個很空曠的荒灘,茫茫無邊,荒灘上泛著一層層白白的泥土,這就是鹽鹼地,地上長滿了海蓬菜。
這些茂盛的海蓬菜成了我們的最愛。
一有空,我們就三五結隊,背上簍子去採集野菜餵養唯一能夠給家裡帶來經濟收入的大肥豬。海灘上有野鴨、白鷺、海鳥等各種鳥類相映成趣,構成了天然的鳥類天堂和一副美麗的畫卷。
空曠的荒灘上,有一個偌大的土堆,這裡成了我們的樂園,挖野菜的空閒,我們就高興的從大土堆的頂端「滋溜」一下,連滾帶爬的滑下來。下來之後,不忘拍拍屁股,心疼一下自己打著補丁的褲子......
還有個地方我至今難忘:北京有個中南海,三亞有個大東海,它就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東南海」。
看,名字夠氣勢的吧?
東南海的大壩的西南,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這裡是小麥,玉米,花生和地瓜的種植地,一年兩季,一刻也不停歇。
父輩們總是見縫插針,整個種植各種農作物,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承載著我們祖祖輩輩無盡的希望。
這裡也有一些好聽的名字:沙窩子、鱉齊子、灘前子.....
整個村莊是以村南為主,這裡一望無邊,綠樹成蔭,河水滿滿,魚蝦成群,渠水潺潺。
村前的三條河流,不忘初心,各負使命,靜靜的流淌,澆灌著兩岸莊稼。
一道河,河面較窄,河水不深但清澈見底,水中,岸邊長滿了高高綠綠的蘆葦和嫩嫩的青草,水裡有魚兒自由自在的遊動,小蝌蚪黑壓壓的一片片,青蛙和蛤蟆「咕呱~咕呱」有節湊的一唱一和,至今我也分不清它們的叫聲。
偶爾還能看見黃鱔在水裡泥土裡僱湧~僱湧的,看的心裡麻麻的。
大膽的男生,會卷好褲腿,從泥土裡揪出幾條。
黃鱔,很滑,一不小心就溜走了。好不容易逮幾條回家給全家人打打牙祭,飽餐一頓,體驗一下饕餮盛宴,也是當時人們很值得引以為傲的。由於我們家全是女生,所以只能望而卻步、望梅止渴。
還有,那令人畏懼的螞蝗,更是讓我們聞風喪膽。記得生產隊有個老人在插秧時不小心被螞蝗叮上,眼看著要鑽進體內,為難之時,生產隊長「該出手時就出手」,拿起鞋子用鞋底猛拍打幾下,螞蝗才被「請了」出來。
據赤腳醫生說,一旦進入血管吸食血液,那後果不堪設想。
再往前走,就看見一道寬寬的橋,這就是二道河。這條河很寬,河水相對也比較深,河的底部還有細細的沙子。
亮晶晶的小石子形狀迥異,用腳像耕地一樣深深耕下去,水頓時會有片刻混濁,等著水清時,水底下會有綠綠的,白白的小貝殼類的東西,我們叫「蜆子」。
拿回家就用水一煮,連肉帶湯,那股鮮勁就別提了~這裡是水性好的孩子和大人們的水上樂園。
南面山下靜靜的躺著一條河……老河。這條河沒有橋,只有一段石板鋪成的路,水多的時候可以沒過膝蓋,石板上,垛上大小不一的石頭,有不願意脫鞋的或匆匆趕路的人,會踩著石頭,提著心,顫顫巍巍的跳過石頭去趕路,也總是有一些時運不濟的人,掉落水中~引得同伴一通嬉笑。還有的一些仗義的老鐵,捲起褲腿,俯下身背起同伴淌水過河,每每這時,背上的那個人總是一臉幸福的樣子。這裡因為是斷橋,人們仿佛離水就近了些,所以一些大閨女小媳婦的都相約來這裡洗衣服,輪著棒槌一下一下狠狠實實的敲打著花花綠綠的被子床單等大的衣物,嘴裡爽朗的談論著東家長西家短,有時還交頭接耳悄悄的耳語幾句,然後哈哈大笑……
女人們洗完衣服還有一個重要而隱秘的任務,就是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清洗一下自己的玉脂。平時女人們總是儘可能的把自己的丰韻的身體藏起來,只有這時才可能偷偷的瞄一下自己的身體,臉上划過一絲羞澀......
最後要說的是我們村的山,她在村莊的最邊端,山的那頭是另一個即墨市的另一個村莊,所以這個山就多了一份神秘。因為看山的人,我們並不認識,會因為我們摘了一個野果被懲罰而提心弔膽。
那時的山,有三座山連在一起,最雄偉壯觀的要屬玉皇山,聽名字您就知道它的厲害了。
這裡松林遼闊,松濤陣陣。樹下有厚厚的松葉和茂密的植被,每當雨過天晴,我們就成了採蘑菇的小姑娘,帶著草帽,拿著鐮刀穿梭在松林間,一會兒功夫,收穫滿滿……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時代在前進,一晃離開家鄉快四十年了,如今今非昔比,村前修起青威高速公路,海灘變成丁字灣度假區,玉皇上建起來滑雪場……老家的那山那水,讓山與水交融,讓靈動與沉穩結合,讓智者與仁者相輔相成。大變也。
萬變不離其心。人在北京,情在膠東,我愛我的家鄉。
(作者簡介:李洪玲,女,高中文化,籍貫山東萊陽,九十年代調往北京西城區,已退休。愛好旅遊,閱讀,學習,先後有很多作品被網絡發表。懷有有一顆遊子之心,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非常眷戀,對兒時的玩伴非常懷念。)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