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深處的農家
文/費國平
記憶的底片中,家鄉的小村是在桑樹密林深處,穿過桑樹林才有一處處青灰色的院落。家門前都有一棵老桑樹掩映,院門十分簡陋,由薄薄的木板條釘制而成,門上無鎖,通常是四敞八開的,夜間也只是虛掩著。
雖然,老家在一個偏僻的角落裡,但我始終感覺,這天底下最有生氣的地方,因為桑林深處的小院裡、屋簷下有我的記憶。其實老家的小院並不大、屋簷並不高,但那種頭頂屋簷,眼觸籬笆牆的感覺讓人覺得心裡踏實。
跨過老家的小院的門檻,仰頭就見屋簷最高層是瓦片,灰色的瓦片在陽光下發出不刺眼的光亮,最為和諧。麻雀把窩建在屋簷的瓦縫裡,用稻草絮成暖暖的窩,享受著最高處的陽光;燕子把窩搭在屋簷與牆的交界處,抬頭可以看見橙色的陽光。因為孩子們沒有辦法夠到鳥的家,他們可以安心地歡唱。
屋簷的中間層是房梁,烏黑泛黃的木柱上繫著留種子用的玉米棒子、掛著放菜的籃子。在沒有冰箱儲藏食物的那個時代,這樣懸空放著可以防潮溼防蟲蛀,也防老鼠偷吃。
屋簷的最下層是地坪,那些鐵鍁、鋤頭等農具靠牆壁,稻穀堆在牆角的接瓴(竹片編制的製品,長條狀,可以圈成圓柱體,可儲藏糧食)裡。
站在屋裡,透過窗戶是一小片竹籬笆的院子。雞、鴨、貓、狗們奔來跑去,它們像魔術師得箱子一樣鑽進某個幕布,一會兒又不知從哪裡鑽出來,誰知道它們在看不見的地方做了些什麼?
可只要我往屋簷下一站,雞、鴨、貓、狗們就會熱情地圍上前來,仰起頭各自喊著他們最為響亮的口號來向我衝來。我是最享受這樣的熱鬧光景,因為我聽得懂他們的每一句特有的方言,也知道怎樣去激勵它們。手一揚、碗一放,它們就一個個高興地各自散開在小院的每個角落。
夏天,火熱的太陽直射屋簷正上方,而屋簷下確是一片陰涼;冬天,溫和的太陽挪到偏南的位置,陽光雖失去了夏日的熱烈,但屋簷下卻是暖融融的。一年四季,無論乘風涼還是曬太陽,屋簷下都是最好的去處。因為屋簷下有奶奶的鬼神故事,也有爺爺的好漢傳奇。
「要玩就玩夏至日,一天更比一天長;要睡就睡冬至夜,一夜更比一夜長」,隨著陽光在屋簷下進進出出,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又來了。
小院的結構是回字形的,雨水落在屋頂上,從屋簷下流到天井的水渠裡,真是「肥水不落外人田」。春雨綿綿的日子裡,村人們聚攏在一起拉家常,立在簷下的激動地說著「春雨貴如油」的「莊稼經」,眼角的皺紋向上揚起的神態,就知道他們在期盼著春雨中的莊稼,長得越來越好。
廚房的屋簷上落下的雨水正好滋養著簷下的絲瓜秧上,絲瓜秧在雨水的滋潤下,悄悄地沿著牆壁,曲曲折折地爬向屋簷。母親順勢用桑條棒給絲瓜藤搭了個雲梯依在房簷上,經過一個夏天的成長,絲瓜藤爬高了、爬壯了。隨之而來的是開花、結果,那翠綠的葉子,薑黃的花朵將小院打扮的漂漂亮亮。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那些碧綠的長長的絲瓜,吊掛在雲梯的空擋處,把屋簷擠得滿滿當當。絲瓜藤和葉擋住了太陽光線直射,廚房的溫度也涼爽了許多。夏天的主菜就是絲瓜蛋花湯,絲瓜是現摘的藤上鮮,雞蛋是現揀的雞窩熱。一把柴火過後,出鍋是一碗黃綠相間的藝術品。農人的智慧真是無窮的,所有的事物都做到了物盡所用。
小院外是桑林,密密麻麻;小院內是人家,熱熱鬧鬧。坐在小院的門檻上看景聽鳥唱真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簡介】費國平,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教師,桐鄉市作家協會會員。
文章推薦:
微笑新星有一個不一樣的文化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