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是大理白族傳統的節日繞桑林;因為繞桑林的目的是野合,所以被俗稱為風流會;又非常含蓄的被稱之為祈雨節,需要說明的不是祈求天空下雨,而是祈求男女雲雨之事。
繞桑林起源於大理蒼山花甸壩萬花溪附近的桑林谷;在歷史由於人口發展越來越多,桑林谷已經無法容納,就把繞桑林會址遷到了山腳下的慶洞村。繞桑林會期是三天,分別是慶洞村、喜洲村、慶洞村和海舌上的金河村;慶洞村有兩座古廟,分別是神都和佛都(聖元寺);金河村有一座古廟仙都,因此繞桑林有被稱之為繞三靈;其實這種稱呼不確切,因為白族語喜洲的意思是玄武,加上神佛仙三都應該稱之為繞五靈;五在白族語中有懷孕、生育的意思,也正是繞桑林所要達到的目的。
花甸壩因桑林谷而得名;白族語花的意思不是花,而是生殖器;而桑林谷的形態就是可以容納百人的女性生殖器,被雅稱大水碗;在歷史上,洱海的水位很高,古大理人生活在花甸壩就是生活在洱海邊上;為了生育子孫就會到花甸壩旁邊的桑林谷野合;因此花甸壩的意思不能簡單片面的理解為漫山遍野都是花,而是「白族文化的發源地」。
萬花溪的名稱,與桑林谷有直接的關係;古籍記載自古大理無桑樹,也就不是一些人從文字上直接理解的「蒼山上的桑樹林」,而是與殷商時代國王舉行的國家級祭祀活動意思相同;萬花溪的源頭在花甸壩,從桑林谷旁邊流過;白族語萬字的意思與慶相同,意思都是「王」;所以萬花溪的意思是「孕育國王的溪」;這一點與歷史吻合,大理國段氏國王就是生於萬花溪邊上的村莊。
大理的名稱,直接來源於桑林谷;「桑林」一詞在古語中的同義詞就是「大」,也就是「天」;然而繞桑林貼在太陽穴上的的會徽就是「太陽圖案的太陽膏」,簡稱「日」;所以,大理的意思就是「繞桑林貼上太陽膏」;以前本人已經專門寫過一文解釋了「大理的意思是天上的太陽」,這裡就不再細說了。
萬花溪流經山腳下的山丘「紅龜山」,到沙村注入洱海;然而在歷史上萬花溪是在海舌旁邊的金河村注入洱海的,所以仙都不是在沙村而是在金河村;金字的意思是祭祀,洱海有個古稱就是洱河;所以金河村的金河是祭洱海;又因為海舌是由洱海裡的螺獅殼堆積而成,像是插入洱海裡的烏龜頭;而紅龜山又是因為形態像個烏龜背而得名。
海舌的龜頭形態與紅龜山的龜背形態,正好是「玄武」;玄武翻譯成白族語就是「喜洲」;也正是因為紅龜山的龜背形態,所以紅龜山被人們認為是好風水,就成了著名的墳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把人葬在烏龜的肚子裡,不就是變成了龜蛋了,希望再轉世成為千歲之人,也就是王!」還有,紅龜山之所以叫紅龜山,是因為古大理人理解的死亡是喜事,所以用了個「紅」字,是對轉世投胎變成好命美好的期待和祝願。
螺獅在白族語中,被稱之為「慶」,也就是漢語「王」;慶洞村這個名稱裡的「洞」,意思是「家」;然而慶洞村恰巧位於紅龜山的南側,那麼這個「王者之家的慶洞,表達的就是海舌這個龜頭就是從紅龜山伸出去的龜頭」;所以繞桑林的三天時間,安排的場所分別是龜背旁邊、龜脖子旁邊、龜頭旁邊,這才是「三靈」,真正所指的是「洛書」、又名叫「龜書」,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而不是指人們理解的「神佛仙三都」,但是聖元寺這個名稱中的聖元,指的就是「烏龜」也可以說是「洛書寺」。在紅龜山上,歷史上還有一個研究文化的「察獅寺」;這個獅,就是指螺獅;這座研究王者之道的察獅寺,也早已變成了紅龜山上的塵埃。
古代白族人繞桑林,主要做三件事:一是祭天;二是野合;三是參悟洛書。
洛書包含著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脈絡,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大理的這座紅龜山,一直流傳著上古伏羲的故事。
古人根據洛書和性,衍生出了《八卦》、《易學》等等,承載著民族智慧的文化;所以說「正是繞桑林造就了白族,培育出了歷史上被譽為東方猶太人種的滇商,讓喜洲曾經成為了持續數百年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如今的繞桑林,山腳下綿延數裡都是小商販賣垃圾處理商品的;在整個會場逛了兩圈,只見到一個少婦的腦殼上貼著太陽膏,還在不停的擺著姿勢用手機玩自拍;估計她也是隨便亂貼的,可能並不知道貼太陽會徽的意思是「我是來借種的」!
繞桑林的對歌場,本來應該是青春少婦的舞臺;卻見到的只是一群老年人在那裡打情罵俏、無病呻吟!都已經蕭條成這樣的繞桑林,還有人在收對歌場的門票,這智商完全與猶太人不搭噶,正是在說明歷史上的大理猶太人已經消失了;與大理隨處可見的牌坊相吻合,牌坊就是向世人展示曾經的輝煌,今日的衰敗;與喜洲的社會地位變化相吻合,退出了我國西南四省和南亞幾國經濟中心的地位;究其原因,就是繞桑林的變遷所導致民族智商衰退的結果!
雖然現在已經與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還是用本人多年以前寫的一首詩《繞桑林》來結尾,追憶文化的變遷:
蒼山騰霧接穹蒼,長袖拂雲舒捲長!
古老山村添詭秘,今時野景破天荒!
萬人齊聚雲祈雨,花曲高歌勾玉郎!
柳黛纖腰意在挑,桃腮媚韻情飛揚!
無為廚子朱飛龍
寫於繞桑林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