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合江退捕漁民:從「水上漂」到「腳踏實地」

2020-12-11 法制現場

「老師,再教下嫁接,咋個劈接、咋個插皮……」在退捕漁民技能培訓(果樹嫁接)專班上,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退捕漁民封紅軍說道,「我家栽了十多畝桂圓、荔枝,專業老師講的是有道理。」31名退捕漁民學員認真聽著,現場有問有答氣氛活躍。

合江縣退捕漁民專班培訓(果樹嫁接)

合江位於四川南緣的川渝黔結合部,境內水域遼闊、漁業資源豐富,有長江水道54公裡,其餘大小河流77條,屬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國家一、二級保護水生生物達氏鱘、胭脂魚等為代表的魚類130餘種。按照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要求,合江水生生物保護區於2019年11月完成禁捕退捕工作,2020年1月1日起開展為期十年的全面禁漁。

上岸後如何生活,是漁民們及社會各界最關心的。長江禁捕退捕以來,合江縣結合實際,落實技能培訓、送「崗」上門、專場招聘、社會保障等相關措施,推進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確保「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此次技能培訓就是合江縣抓長江大保護,促進退捕漁民上岸轉崗就業創業舉措之一。

技能培訓助力「上岸」

11月6日,合江縣退捕漁民第二期職業技能培訓正式結業,50多名退捕漁民順利通過結業考試。

漁民轉產技能專班培訓

不少漁民年齡偏大、生存技能相對單一,轉產就業並非易事。為幫助「上岸」漁民儘快找到新出路,合江縣實施退捕漁民專項職業技能培訓行動,組織16歲以上有技能培訓意願的退捕漁民,免費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並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對未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退捕漁民,根據意願進行為期2天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讓漁民家庭至少有一人能掌握一門實用技能,並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合江縣大橋鎮長江村50多歲的退捕漁民鄭賢春通過培訓掌握了種植技術,完成了由「水上漂」到「創業者」的轉變。長江流域全面禁捕以後,鄭賢春夫婦就「洗腳上岸」,得到了政府補貼並用於經營「小島農家樂」,還成立了「合江縣江心島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周邊漁民及農戶發展蔬菜產業。

截至11月15日,合江縣已開展退捕漁民職業技能培訓110人次。有著30多年長江捕魚經歷的退捕漁民王正明,他說,退捕後參加免費的技能培訓,吃住都是政府安排的,對他經營餐館很有用,他還在合江縣望龍鎮承包了100畝魚塘發展「漁產業」。

送「崗」上門就業有路

「看了好幾家企業,挑選了一個自己適合的。」合江縣臨港街道張石壩村退捕漁民趙洪在合江縣工業園區三木集團招聘現場找到了工作。

趙洪參加的是今年十月合江縣「2020年園區企業專場招聘會」,現場設立了「退捕漁民招聘專區」,通過現場招聘、政策宣講等方式,為退捕漁民介紹就業崗位,宣傳最新的就業、創業政策。合江縣就業部門帶著退捕漁民直奔招聘現場求職,有17人達成就業意向,涉及維修工、電子電工、營銷員、文員等多個崗位。

退捕漁民招聘專區

在招聘會現場,合江縣人社局負責同志表示,轉產就業關係到退捕漁民生存發展,接下來,將持續「送政策、送培訓、送崗位」,既要讓他們退得出,更要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找到滿意的工作。

進行就業崗位介紹、舉辦專場招聘會、提供創業擔保貸款、產業發展示範補助、就業和創業補助……合江縣積極開展退捕魚民「一對一」結對就業幫扶,至少提供2次以上政策宣傳、2次以上就業指導、1次以上就業創業培訓和3次以上就業崗位介紹,直至幫助他們順利轉產轉業。

合江縣符陽街道退捕漁民何建波在政府部門幫扶下,成為大橋鎮派出所的一名協警,告別漁船上「漂泊」生活。「剛退捕時還是很擔心,沒了生活來源咋個辦,但是政府政策好,讓我很快有了新工作,現在上班挺好的,能照顧老人小孩,不用風吹日曬。」何建波說道。

政策保障後顧無憂

在符陽街道,退捕漁民李慶餘和楊小蓮夫婦告別了曾經漁船上的日曬雨淋,成為江上維護禁捕的生力軍,從「捕魚者」轉變「護漁人」。

「國家實施這個政策,我們能理解。我今年51歲了,不捕魚了,不好找工作得。但我們兩口子退捕後,採集魚苗供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搞研究,今年這項收入近4萬元,還可保護長江。」李慶餘說道,「現在我們不擔心了,政府給了我們過渡期生活補助,還給了我們養老保險補貼,沒得後顧之憂了。」

在長江禁捕退捕中,合江縣242名漁民實現全部退捕「上岸」後,當地政府給予退捕漁民過渡期一次性生活補貼每人0.5萬元,並將退捕漁民信息錄入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實名制動態幫扶信息系統,做到應登盡登、不落一人,對「上岸」漁民全面落實就業和社保政策。

截至11月19日,合江縣內長江段退捕漁民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77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165人,政府按照政策規定給予養老保險補助。

對於一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的就業困難退捕漁民,合江縣通過提高社保水平、發放過渡性補貼、開發公益性崗位等,織牢織密兜底保障網。

「有了公益性崗位,每個月就有收入,有了社保,也不擔心以後生活沒得保障。如今,我們『腳踏實地』,相當於『從新』生活。」合江縣石龍鎮權家祠村56歲的退捕漁民龐國平說道。

來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來源:四川人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江蘇漁民退捕轉產見聞:告別"水上漂" 打魚變護魚
    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昔日捕魚者,今朝護魚人。長江禁捕退捕以來,江蘇在嚴格落實禁捕要求的同時,多渠道推進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積極幫扶職業漁民「轉業」,推動「生計漁業」向「生態漁業」轉變、「打魚」向「打工」轉變。  上岸:告別「水上漂」 漁民住新居  記者近期來到宿遷市泗洪縣龍集鎮尚嘴漁港看到,船隻拆解工作正有序進行。龍集鎮黨委副書記許昌軍介紹,該鎮收繳了823條捕撈船、156條住家船,全部分類處置。
  • 再見,「水上漂」!枝江百裡洲村漁民安心搞種養
    告別「水上漂」 安心搞種養6月29日,長江枝江段百裡洲長江與松滋河分枝處,夏汛奔流,昔日數條漁船聚集在洄水沱捕魚的場景一去不復返。「從去年5月開始,我們村13個漁民就陸續上岸轉產了。」
  • 改變「船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退捕漁民」上岸了
    隨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施常年禁捕,近兩年,重慶漁民陸續「退捕上岸」。漁民「上岸」,改變的不僅是生活和工作方式,還有幾代人的傳承和習慣。「退捕漁民」上岸後,如何更好地轉產就業?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12月22日從重慶合川區獲悉,通過技術培訓、創業培支持,截止目前,全區退捕漁民中勞動年齡段內有就業意願的874人已全部實現轉產就業,轉產就業安置率達100%。退捕上岸後的「新人生」「船到哪裡,家就在哪裡。」
  • 重慶萬州:漁民退捕上岸迎新生
    在此基礎上,重慶市出臺了長江流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了漁民退捕上岸的具體路徑:2019年12月31日前,重慶市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完成漁民退捕;今年12月31日前,重慶市境內除保護區外的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完成漁民退捕,所有漁民結束長江捕魚的日子。
  • 「五心行動」讓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
    江北區華新街「家家老火鍋」老闆譚方成正忙著為顧客服務  水上漂了20多年的漁民譚方成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上岸重新創業。創業之初,他放出豪言:「我年輕,能吃苦。在奔向小康路上,譚方成慢慢從被幫助對象轉變為幫助更多人的退捕漁民。  據了解,隨著退捕漁民轉產安置「五心行動」即將進入收官階段,全市建檔立卡退捕漁民10489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不等不靠自主創業奔小康  「重慶本地人都來吃的火鍋,特別棒,物美價廉。」「菜品很新鮮,分量足,老闆很熱情,來吃的主要是回頭客。」
  •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就業開啟新生活
    原標題: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就業開啟新生活   (通訊員&nbsp何少志&nbsp尹俊和&nbsp吳冬梅)近年來,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牢固樹立和踐行
  • 退捕漁民轉產安置,有力度也要有溫度
    如何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不僅要有「抓鐵有痕」的力度,還要有用心用情做好漁民轉產安置工作的溫度。  長江禁漁要實現穩得住,就要堅決防止漁民有朝一日「重返江湖」;要實現能致富,就不能留下「因禁致貧」的後遺症。也就是說,要確保廣大漁民在告別「水上漂」的日子後,真正實現就業上有門、致富上有路、生活上無憂。
  • 南通崇川: 告別「水上漂」 守護「母親河」
    增殖放流護生態。社區組織上岸退捕漁民開展「增殖放流護生態助力長江大保護」生態放流主題活動,退捕漁民們共同將一尾尾魚苗緩緩放入長江,讓它們回到「母親河」的懷抱,整個活動共同放生了五萬餘尾鰱魚、鱅魚、白條、草魚等魚苗,目的在於增殖和養護日趨衰退的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促進生物多樣性、改善和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 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劉鐵毛:告別「水上漂」 轉業種 「稻蝦」
    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劉鐵毛:告別「水上漂」 轉業種 「稻蝦」2020-12-24 13:4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南縣人民政府        瀏覽量: 424 次退捕上岸後,他們一家告別了「水上漂」的日子,轉業流轉了300餘畝農田精心種養「稻蝦」,開啟了新生活。
  •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四項行動」幫扶退捕漁民上岸就業
    他們是原來的長江退捕漁民上岸後成為定員、定時、定地段,負責小區衛生清掃的保潔員。退捕漁民陳某高興地說:「感謝人社部門的多方協調和幫扶指導,讓我們上岸可就業。」退捕漁民華麗「轉身」變保潔員,這是泰興市開展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四項行動」的成功縮影。就業創業提升行動。加強「崗位供給清單」和「就業需求清單」精準匹配,按照就近就地、人崗相適、雙向選擇的原則,對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提供分類幫扶。
  • 泰州靖江:359戶退捕漁民「洗腳」上岸喬遷新居
    靖江市4579名漁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全部退捕上岸。經過政府協調安置,最近,359戶漁民陸續開始喬遷新居,徹底告別船上之家。上午,記者來到靖江市斜橋鎮興阜小區,退捕漁民周建國的新家就在這裡:145平米的屋內寬敞明亮,各種家具置辦得一應俱全。老周告訴記者,現在居住環境很好,生活也很方便,出門走幾分鐘就到超市了。
  • 江油市全力做好長江退捕漁民社會保障
    為切實加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江油市按照「應保盡保、不落一人,上岸就業有出路、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全力做好退捕漁民社會保障,確保轉產轉業安置到位。精準建檔,摸清底數。實行「一船一檔、以船定人」管理,對退捕漁船和漁民進行精準識別,健全社會保障信息檔案,摸清幫扶需求,明確幫扶措施。全市共有退捕漁民9人(其中1人在退捕前死亡,1人已法定年齡享受退休待遇),在勞動年齡內共7人,其中5人自主創業、2人靈活就業。強化安置,保障生活。切實維護退捕漁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將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按規定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
  • 道縣| 「四個到位」助力退捕漁民安心「上岸」
    日前,湖南省道縣退捕漁民吳中青高興地說。為做好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和社會保障工作,道縣人社部門多措並舉落實退捕漁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確保漁民退得出、有保障,穩得住、有發展。信息摸底到位。立足全縣退捕漁民基礎信息,及時開展退捕漁民就業狀況摸底調查,全面了解退捕漁民的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社保兜底基本情況,把57名退捕漁民的就業需求、培訓需求、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基本情況及時錄入信息系統,為做好此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業幫扶到位。
  • 枝江176名退捕漁民告別「江上漂」
    農村新報訊(通訊員易家新、徐陳進) 「過去水上漂,出沒風波裡,望天收。現在家中坐,遮風又避雨,收入穩。」8月26日,湖北省枝江市百裡洲鎮阮家橋村四組漁民蔡紅英說起棄船上岸後的生活,臉上樂開了花。蔡紅英一家此前靠在長江上捕魚為生,長江十年禁漁令實施後,他們在枝江市農業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幫扶與指導下,棄船上岸、流轉七畝多魚塘,轉身成為「養殖漁民」。「魚的習性我們熟,又有政府幫扶,棄船不棄漁,正是好出路。」蔡紅英介紹,今年,她家魚塘至少可產出7500公斤魚,純收入5萬元很輕鬆。蔡紅英家的變化,只是枝江市實施長江禁捕後轉產安置、締造漁民新生活的一個縮影。
  • 澧縣退捕漁民全部參加養老保險
    澧縣在大力推進退捕禁捕工作的同時,全面落實養老保險政府補助政策,到目前止,共有326名退捕漁民在人社、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幫助下參加了養老保險,實現了「老有所養」。家住如東鎮梅家港社區的退捕漁民周天平夫婦,上岸後經營一家商店銷售飼養魚。
  • 貴州遵義市深入推進長江流域漁民退捕轉產
    遵義市深入推進長江流域漁民退捕轉產 一是全面摸清底數,精準建檔立卡。對全市退捕漁船和漁民相關信息進行全面核查,認真摸清退捕漁民家庭人口、生活狀況、轉產去向需求等,健全完善退捕漁船和漁民信息檔案,實行「一船一檔、以船定人」精準管理,確保不漏一人,不落一戶,為落實補償資金和後續幫扶提供依據。
  • 漁民戴恩月有了新營生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鄒娜妮 通訊員 陳衛華12月15日一大早,戴恩月像往常一樣,騎著小三輪到鎮上農貿市場賣菜。上午10時許,50公斤蔬菜銷售一空,進帳300多元。「與『水上漂』相比,還是岸上的產業靠得住、更長久。」從「退捕漁民」轉身「實體老闆」,戴恩月算了筆帳:17個蔬菜大棚,100餘畝時令蔬菜,3個月銷售額達17萬餘元。「為了讓退捕漁民順利轉崗就業,我們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各鄉鎮、村黨員幹部對退捕漁民開展『一對一』幫扶。」
  • 江津543名漁民退捕上岸過上新生活
    江津區在全市率先完成了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津段)漁民退捕轉產工作,目前,543名漁民均退捕上岸過上新生活,其中,還有漁民成為護漁志願巡護員,在當天的活動中獲得表彰。為了做好漁民退捕轉產工作,江津區提前開展了漁民退捕轉產工作,於2018年底完成了長江幹流543名漁民的退捕轉產,按照政策規定,轉產漁民參加了城鄉醫療保險及養老保險,全面落實了安置政策,除21名60周歲以上男性和54名55周歲以上女性外,其餘468人通過從事農業生產、外出打工、自主創業、公益崗位、轉型護漁等方式,全部實現退捕上岸,開始了新的生活。
  • 湖口:漁民退捕「洗腳上岸」愛心企業助力就業(組圖)
    8月25日,湖口縣在洋港溼地公園活動廣場舉行2020年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縣工商聯、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公共人才就業服務局、縣農業農村局聯合組織了九江小蜜蜂家政、太子歲服飾、中紅普林醫療製品、強榮國際大酒店、置地遠大建築、容匯鋰業、天賜高新材料、力山環保、中星醫藥、藍天玻璃、富達實業等11家會員民營企業參與現場招聘。
  • 四川瀘州合江到貴州赤水將有兩條赤水河公路,合江至九支公路改建
    合江至九支改建公路,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瀝青混凝土路面,全長36.9公裡,路基寬度10米,時速為40km/h。該公路途徑的真龍鎮、先市鎮、九支鎮等場鎮段的路基寬度按照16米標準,充分考慮了途經鄉鎮的城鎮化發展。原來的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至九支鎮公路,不僅是合江縣西南部鄉鎮的交通主幹線,也是合江縣到貴州省遵義赤水市的川黔交通主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