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後,一個不是節日的節日六月六,都有哪些習俗
六月六,就是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的代稱,在我國的習俗中,這一天也非常重要,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或者在一些地方,也特意將這一天作為節日,更是一個傳統佳節。
六月六,這個節日,在我們漢族中,有洗曬節、洗象日、晾經節、蟲王節、回娘家節、天貺節、禾苗節、半年節、鬼挑瓜節等等。當然在一些少數民族的六月六也是特別的節日, 布依族稱六月六為「小年」。苗族「六月六」 是祭祀祖先的節日,同時也是「六月六山歌節」,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六天。
農曆六月初一是壯族一年一度的六月節,又叫過小年,亦有「六郎節」、「七郎節」的不同稱謂。土家族六月六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但節日傳說截然不同。在國外的巴西也有六月節。六月節早期起源於歐洲天主教國家,因三名天主教聖人聖約翰、聖佩德羅和聖安東尼奧均在六月份誕生,因此這些國家的民眾習慣在每年的六月為他們舉行慶祝活動,後來漸漸的演變為六月節。
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因此,有的地叫「曬衣節」或「曬伏」。
其實,對於我來說,似乎六月六不是什麼節日,但也勝過任何節日,這一天,母親總會把家裡的被子和衣服曬在院子裡,說是能增加熱量,還能增加福氣,這一天曬過的被子和衣服,一年都會有好運氣,而且將會殺死各種細菌和蚊蟲叮咬。這就是幸福的標誌。在我們村裡,我小的時候就見一些老人在六月六這一天專門曬老衣,把給自己準備的去世所穿的老衣要拿出來曬一曬,就是防止衣服被蟲咬。
這就是所謂的「六月六日曬衣物,不怕蟲咬不怕蛀」的習俗了。諸如,「六月六,吃鴨子」,「六月初六,吃雞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就是有吃,有洗,可以看出,六月六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節日。
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民俗也因六月六而生,農曆六月初六,民間就稱為「洗曬節」。對於我們來說,由於農村條件所限,一般人家沒有洗浴設備,更無澡堂,在童年洗浴幾乎是奢望,但大家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當然,信佛者尤其要以潔淨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說起六月裡洗浴,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就在村中穿過的小溪裡,或者村邊上的渭河裡,去洗澡,去遊泳。當時的渭河水太混濁,夏天一般暴雨頻發,渭河水被稠泥攪混了,再加上容易發大水,我們小孩子雖也偷大人在渭河裡洗過幾次澡,但還是有個「怕」字,最後乾脆在小溪裡自己築壩,從小溪外搬來巨石,再用鐵鍁鏟來泥土和綠草,截流了小溪水,圍成一個大大的澇池,我們會脫光了衣服,光著屁股,大熱天在水裡面泡洗個痛快,這也似乎是六月裡夏天吃完中午飯的必修課,大家會不約而同地來到澇池裡泡洗。而且,大家還會打水仗,小孩子在水裡,不僅僅是洗,更是玩個痛快,玩個開心。
一次,我村裡外面幹公事的一家人回老家度假,領來了兩個城裡的孩子,城裡的天更熱,兩個孩子被蚊蠅叮咬,滿身留下了大小傷疤,看我們成天泡在清水池裡,甚是羨慕,可又怕我們不友好,不敢下水,幾個孩子就主動搭訕,希望他倆消除戒備,我們不會對他們不友好的,此時,他倆才羞羞地脫掉衣服,還穿個褲頭下到水裡,不一會兒,大家不知不覺將其的「遮羞布」——褲頭脫了下來,並幫其曬在池外的大石頭上了,他倆也融入到我們山野孩子的樂趣之中。
事實上,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等節氣,氣溫陸續升高,有時可高達40℃左右,完全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因此,大家在六月裡,洗是必須的,曬也是該有的。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
進入伏天,農曆六月初六就是天熱的標誌,而且是分水嶺,因此有「六月六,打個泡子,長塊肉」,意思還是這一天要洗曬,讓人好處多多。
在我的童年裡,六月六雖不是節日卻勝過節日,更像是一個節日,但卻依然是快樂,更是一份趣味,值得人記憶的是童年的六月六的趣事,更是深藏在心底裡的曬和洗。是我們人人去尋找樂趣中的節日,既可以曬曬衣被,還能藉此機會洗浴一些時日,六月六,增添了童趣,更讓六月六多了一份文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