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悠悠的青弋江逆流而上,在一片水面開闊、河流成九十度轉彎的地方,有一排臨河而建、頗具徽風古韻的樓宇屋舍,這裡就是繞江而生,依江而建的西河古鎮。
據當地縣誌記載,這座古鎮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洪武年間開始在這裡挑圩築堤,從此百姓遷徙至此,漸成小集鎮,因其坐落於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
西河古鎮是青弋江中下遊重要的水運碼頭,明中期開始便是蕪宣一帶徽商的集散地,至今仍保留著晚清的徽派風貌。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充滿原生態的寧靜、祥和。
剛進古鎮,便看見旱橋上「西河古鎮」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踱步上橋,方石階梯,木柵花窗赫然眼前,黛色的瓦,整齊有序地排列著,鋪陳出別致的頂花。潮溼清涼的青條石,從街頭連到巷尾,從今日連到往昔,細細看去,竟從南到北,隨行就勢形成了「之」字型。
從古鎮牌樓開始,分上下街,上街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徐會蘭巷、江東巷、中街內側有芮家巷,均為老街橫連,通往沈公圩內,也可通向沿河水運埠頭,整座古鎮顯得古樸。
上街頭沿河一側皆見臨水高牆,多為麻石壘砌,拔地數丈,「江南吊腳樓」的美譽由此而來。外河沿岸青石小道,人可以通行。每年汛期水位上漲,會一直淹到吊腳樓,如今還能看見道道水痕。
南北走向的西河老街曲折蜿蜒,兩旁店鋪門面飛簷對峙,這裡是很多電視劇和電影的拍攝取景地:《米市春秋》、《關關雎鳩》、《我的博士老公》等等,就拍攝於此。
行走在古鎮老街上,徽派風格的古民居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對世人述說著曾經的故事。老街原有古民居多為二層小樓,從街道踏著青石臺階拾級而下,才可步入室內,依稀可見的老家什歷經時間的洗禮已不再搶眼。
老宅子從外面看樸實低調,裡面卻格局精巧,簷下的木雕、門前的石刻、屋內的陳設,難掩當年的富庶繁華。下雨時,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便是「四水歸堂」,寓意四方之財源源不斷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而高低錯落的馬頭牆則叫做「五嶽朝天」,象徵著吉祥富貴。
街旁的每一座老宅裡,幾乎都是書畫、古董的展覽室,演繹、傳承著歷史與文化。
蜿蜒曲折的青石古道,樸實自然的迴廊窗欞,見證過幾多塵世情緣,又牽掛過幾多愛戀悲歡?「嘗得天恩味,卻忘城市喧」,建築大師梁思成書寫的楹聯就懸掛於西河古鎮老街的一棟舊宅門邊,是否大師當年與林徽因遊歷於此留下的墨寶尚不得而知……
下街頭還有一處「新四軍第三支隊在西河紀念館」。新四軍三支隊五團曾在西河深入開展民運工作。新四軍曾在距此地不遠的紅楊樹和灣沚同日軍展開激烈戰鬥。
老街的南頭為「王家大屋」,門樓四柱落地,兩個飛簷翹角,斜面接正屋屋頂。進屋正堂同樣帶有天井採光,正堂後面還有一進。整個大屋分樓上、樓下,共有十多間房屋。
不論是藍天白雲,還是細雨濛濛,行走在青磚灰瓦的巷子中都會被歷史的文化氣息感染。漫步其間,感受清新自然,古風古韻的味道。
月上西河,樹影婆娑……河岸枕水人家窗簷上的紅燈籠漸漸亮起,月朦朧鳥朦朧,螢火照夜空,燈朦朧人朦朧,猶如在夢中。
魂牽夢縈裡難得一見的風景,
茫茫人海中一見如故的朋友,
清歡小字間如詩如畫的深情,
我是愛好旅遊與寫作的峻帥,
與您一起分享旅行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