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白讀詩 |《望天門山》

2021-01-09 澎湃新聞
曉白讀詩 |《望天門山》

2020-12-27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3]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抬頭望」、「向遠處望」,詩人用到這個「望」字,說明他寫的是高處、遠處的景色。天門山是由長江兩岸的兩座大山組成的,東岸的叫東梁山,位於安徽省當塗縣境內;西岸的叫西梁山,位於安徽省和縣境內。兩座山隔江相對,看起來好像一扇大門,「天門山」這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詩意生活態度

讀完李白這首《望天門山》,我們好像親眼見到了天門山雄偉壯觀的景色,有波濤洶湧的長江,有高聳巍峨的大山,有充滿漩渦的急流,還有陽光下平靜遼闊的水面。這些美麗的景色,你都感受到了嗎?

美麗的景色 你感受到了嗎?

留言:

(雙灤區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標題:《曉白讀詩 |《望天門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曉白讀詩 · 《流星》
    曉白讀詩 · 《流星》 2020-09-27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白的詩:望天門山
    《望天門山》原文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賞析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係,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
  • 【品讀】李白|《望天門山》
    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鬱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
  • 《望天門山》
    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鬱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
  • 望天門山
    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 望天門山的詩意
    《望天門山》作者:李白原文: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 《望天門山》一詩的譯文、賞析
    《望天門山》寫於詩仙李白從巴蜀乘船赴江東的旅途中,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將自己的廣闊胸懷寓於遼闊的自然山水之中,抒發了詩人的豪放不羈的精神。《望天門山》的全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少俠李白出山記-《望天門山》
    這首《望天門山》可以說是青年時期李白最有生活情趣的一首詩了,比之中晚期少了些許出塵的仙氣,更多了一份人間煙火氣!天門山在今天的安徽省當塗縣西南長江兩岸,東為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西為西梁山(又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那麼天門山的景色又如何呢?我們先來讀一遍這首《望天門山》讀完之後再來仔細體會一下。
  • 望天門山詩句意思 望天門山詩意是什麼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賞析  《望天門山》是一首寫景詩,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詩的一、二句寫了江水穿過天門山的壯麗景象,給人豐富的聯想。
  • 教師資格證面試技巧:《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在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古詩文教學是一個考查的重點,這首詩歌是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遊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流而東,看到天門山的景色寫下的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天真浪漫,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像力。
  • 李白《望天門山》詩中的美景:天門煙浪
    「天門煙浪」天門山雄踞蕪湖市北郊長江畔,因李白《望天門山》一詩而天下聞名。天門山系『夾江對峙』的東梁山、西梁山之並稱。天門二山中以東梁山最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瀉千裡的長江折轉北去,形成『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李白《望天門山》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 《望天門山》帶給你的不僅是一首詩,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01詩詞背後的故事同年夏天,李白乘舟抵達了天門山,被天門山獨特的地理形態所震撼,於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03詩詞深度賞析1.詩題理解:標題中的「望」字,結合全詩意境,此時的李白距離天門山應該還有一段距離
  • 一個豪放不羈的靈魂遊歷天門山時揮筆之作——李白的望天門山所感
    望天門山 [唐]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一個豪放不羈的靈魂遊歷天門山時的揮筆之作——李白的望天門山所感唐開元十三年間,李白第一次從巴蜀出發,乘船去往江東時,經過了當塗,行至天門山時,第一次見到天門山時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有感而發,寫成了本首詩。
  • 經典古詩詞 誦讀伴成長——《望天門山》
    齊河縣直機關第一幼兒園大三班宸宸小朋友朗誦的古詩《望天門山》望天門山
  • 簡單賞析李白《望天門山》
    《望天門山》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注釋】天門山:在安徽當塗縣西南二十裡,東曰博望山,西曰梁山。二山夾江對,好像天門一般,故名。楚江:安徽古屬楚國,此指流經這裡的長江。
  • 曉白讀詩|《望洞庭》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就拿這首《望洞庭》來說,詩人把洞庭湖比喻成未打磨的鏡子,把君山比喻成放在銀盤裡的青螺。雖然我們沒有見過洞庭湖和君山,但是提到鏡子和田螺,大家都很熟悉,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使用比喻句的好處。
  • 拜讀李白的《望天門山》有感
    天門山,是指安徽當塗與和縣之間的東、西梁山,梁山夾山對峙, 長江在此迂迴,恰像一座天然門戶。李白舟行天門,江山美景觸發他的詩興,隨興揮筆,寫下這首七絕,一首傳誦至今的佳作,一首對祖國江山的讚美之歌。
  • 【悅讀】唐·李白《望天門山》賞析及同步練習
    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鬱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當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歲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初次經過天門山所作。詩的前兩句即從「江」與「山」的關係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衝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湧的江流。
  • 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天門山在哪裡?
    李白的這首《望天門山》,可以說家喻戶曉。 李白為何要寫這首詩?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從西蜀坐船去江東,在船上看到楚江岸邊天門山的雄偉,故有此作。 李白去江東要坐船從楚江東下,楚江是哪條河?其實就是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