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2020年6月25日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佳節如約而至
包粽子、掛菖蒲、佩香囊……
一起來看南寧市民的打開方式!
6月24日,西鄉塘區明秀南社區舉行了「同包連心粽 共創文明城」主題活動,社區居民齊聚一堂,包粽子、品美食、做香囊,還一同參與社區勞動,在傳統佳節裡傳遞鄰裡文明和睦新風,營造人人參與創城的濃厚氛圍。
當天上午,明秀南社區居民穿著民族服飾,為包粽子忙碌著,有的下糯米、有的裹粽葉,巧手的幫忙綁繩子,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每年端午節,社區都會組織居民在一起包粽子,通過這些活動將傳統文化傳承下來,也增進了鄰裡友誼,讓社區更和諧。」 (記者 楊盛)
6月25日,翡翠園一期網球場上熱鬧非凡,由平嶺社區居委會聯合翡翠園一期小區業主委員會、南寧軌道地產物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舉辦的「粽葉飄香話端午」活動火熱進行。小區居民通過包粽子活動,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和內涵,既增強了小區凝聚力,也促進了鄰裡和諧。活動現場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社區居民呂阿姨一邊展示她的「戰果」,一邊樂呵呵地說:「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社區、業主委員會和物業舉辦這樣的活動,讓大家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氛圍,希望社區以後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 (記者 莫嵐遠)
青秀區建政街道聯合轄區愛心企業到茅橋社區孤寡老人丁允榮家中開展端午節慰問活動,給老人帶去節日的問候,宣傳創城工作。
老人說:「天氣好的時候,我經常到外邊走走,道路變寬了,也很整潔乾淨。社區和街道的同志也經常來看我,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生活在南寧很幸福,很開心!」 (記者 李靜 通訊員 楊莉)
每年端午到來之際,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南華村家家戶戶都用蘇木、灰水做涼粽。蘇木是一種中藥材,味甘性平,具有行血化瘀功效。村民用苦楝木、青蒿、驅蚊木等植物燒成灰後做成梘水浸泡糯米和蘇木,包粽子時將一根小蘇木放入糯米中間,煮熟後蘇木芯會將四周糯米染成絳紅色並逐漸擴散變淡,看起來豔麗而富有美感,吃起來軟糯爽口。
製作涼粽所用的原材料均來自大自然,切開粽子,一抹殷紅橫穿於金黃透亮、黏稠有度的糯米中間,仿佛遊子那顆魂縈夢牽的思鄉之心。盛夏時節,這個寄託著濃濃鄉情的色香味俱全的涼粽便伴著一家老小歡度端午。(通訊員 滕 忠)
6月23日上午,東葛路社區黨委在端午節前開展「粽情端午,先鋒同行,和諧鄰裡」志願服務活動,活動開始前先進行創城知識宣傳。通過開展包粽子送溫暖活動,讓社區困難黨員和弱勢群體共同感受社區大家庭和諧的氛圍,並在活動的過程中收穫溫暖與快樂,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員與居民群眾之間的聯繫,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記者 李靜)
為了豐富居民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6月23日下午,新竹社區在一樓議事廳舉辦了一場以「包出濃濃端午味」為主題的包粽子比賽活動。包粽子大賽的消息通過志願者群和居民業主群發布後得到了熱烈響應,大家踴躍報名。
參賽者獲得的獎品就是在規定時間內所包的粽子,包的粽子在結束比賽後可以自己帶回家!社區通過組織這樣的活動,使居民群眾和志願者們感受到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同時將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傳遞給身邊的朋友和家人。(通訊員 馬宏欣)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6月25日端午節,許多」老南寧「在這個傳統節日裡都有著一些難以忘懷的記憶。除了吃涼粽,賽龍舟,而每逢端午節前後,南寧市民便從菜市場買來艾蒿、菖蒲等中草藥,或是回家懸掛,或是熬水洗澡,這是廣西端午常見的特色習俗之一。
「今天3元一把,這個味道就是香!」一位阿姨向記者展示自己買的艾蒿。(記者 宋延康)
端午節當天,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將「文化遺產周周學」活動帶到南寧市新夢之島百貨的活動現場,與廣大市民朋友共慶端午。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小桂花」志願者在現場為廣大市民介紹廣西歷史悠久的龍舟競渡習俗。現場還有創意龍舟、端午立體拼貼畫、香囊DIY等豐富的端午趣味手工活動吸引眾多市民,先後有50多組家庭參與了手工活動,共享傳統文化之美。 (記者 宋延康)
端午節當天,南寧孔廟舉辦點雄黃、射五毒、纏五彩繩、製作香囊、投壺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市民在體驗中加深了對傳統佳節的了解。 (記者 賴有光)
端午正值仲夏
晴日碧樹,萬物生長
世間充滿了勃勃生機與力量
節日之後,更要抖擻精神
勇敢踏上新的旅途
【來源:南寧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