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非說到底就是,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情感強加給角色與劇情,而《天氣之子》更像一個不成熟的少年,站在滿是大人的職場裡橫衝直撞。
《天氣之子》作為新海誠新作,大量惡評與大量讚譽賦予這部充滿爭議的動畫電影當中,從流量時代來說,新海誠無疑又是一次「大勝利」,當在大部分人心中,這就只是一部不好看的電影。
至於,正負面評價都是對這個作品的一種看法,首先要提的是不要去做無所謂的爭論,一部作品可能會被埋沒詆毀,但只要是真的好,就絕不可能蒙塵。
這也許就只是個不好看的電影
來看看往期新海誠電影在豆瓣的評分,《你的名字》8.4、《秒速五釐米》8.3、《言葉之庭》8.2,而《天氣之子》呢?
7.1分,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惡意去打差評,而7.1分也不是說這部電影很糟糕,只是說「這部電影不好看」,究其原因去問他們,他們給出的回答也無非是劇情BUG多,搞不懂故事在講述什麼,或者就是乾脆利落的不好看。
筆者也更喜歡這個解釋——就只是不好看,不是畫面配樂聲優不行,也不是劇情不好,單純就是覺得不好看,電影沒能帶給大部分觀眾一個完整的視聽體驗,不是說畫面精緻、配樂完美就要大部分,只是休閒時間去看電影的觀眾去包容劇情的瑕疵。
跳芭蕾的舞者在廣場跳廣場舞
至於,瑕疵在哪?新海誠在做改變,而改變必然會帶來陣痛。
《天氣之子》的套路其實與之前的電影套路無二,只是這次帶了私心的新海誠,想要做出改變,商業化與小眾總要選擇一個。如今的《天氣之子》就像是一個出色的芭蕾舞者,跑到廣場去搭配著鳳凰傳奇的歌聲在翩翩起舞。
假如帶上耳機,不聽音樂還是覺得美感十足,拿下耳機配合著音樂雖然違和,但是還是比普通大媽跳的更好。而不好看的評價,也有是觀眾對於這部作品的期待落空。
假如是商業片就無畏增加如此多的內心戲嗎,將畫面渲染至極就好。
假如是小眾的文青片,就要將故事講的完整,將邏輯上的BUG填好。
言論的風向——過度解讀與過度批評
普通觀眾最怕的是什麼?——看不懂,看不懂覺得邏輯上問題大,就會說不好看,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揣摩作者的意圖。
我們只是吃瓜的人,瓜沒以前吃的甜,我們說他不好吃,這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你偏偏跑出來說,你吃瓜的方式不對,應該用左刀右叉切開西瓜吃才好吃,完了還嘲笑一句你連瓜都不會吃,真是鄉巴佬。
你說這樣誰能忍,當然會引起大部分評論的人爭吵,當然也不乏故意說這瓜巨難吃,惡意評價的人,這類無視就好,因為《天氣之子》目前還算是一流的動畫電影。
結語
簡而言之,《天氣之子》只是沒那麼好看的電影,對於大部分人,不是動漫粉不是新海誠死忠的人來說,這部電影也只是「不好看」,說不上難看也說不上糟糕。
這才是對於一部電影最客觀的評價,不帶有色眼鏡和不強行解讀。因為,當一部電影10個人看了之後6個人說不出好壞,1個說賊難看的人和1個說賊好看吵了起來,另外2個煽風點火熱熱鬧鬧。
回頭一看其餘的6個人看都沒看他們,只是隨手一發朋友圈,《天氣之子》感覺不好看,但是畫面配樂一級棒的。
喜歡的話,希望可以關注一手,實在不行就素質三連一波~ (文|阿歧wai 其他平臺同名 禁止轉載 ,圖片皆來自網絡,侵刪 一個努力又喜歡的動漫的專欄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