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執政黨獨特的群眾和組織優勢,造就了一整套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過去一周,「回家」成為朋友圈最火的話題。一部名為《三分鐘》的短視頻,講述春運期間女列車乘務員的故事,一時刷屏。不知不覺,春運開啟已然40年,今年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29.8億人次。這一「人類最大規模周期性人口遷徙」,帶來了龐大的社會治理考題。保證人們順暢出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是無數如視頻中女乘務員一樣的人辛勤付出,他們共同編織成了這個國家的綜合治理網絡。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中國人不僅出行越來越放心,而且居家越來越安心。2017年,我國每10萬人中發生命案0.81起,是全球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51.8%,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比2012年下降43.8%,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上升到95.55%。「平安中國」已經成為一張暖心的國家名片,不少外國政要和境內外專家認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大局穩定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兩大奇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打造安全穩定的局面,並非一時一日之功。處身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疊加的特殊歷史階段,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中國用於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的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卻並不算高,警力配備數字也相對較低。「平安中國」建設跳出了「高投入、高強制、高回報」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中國執政黨獨特的群眾和組織優勢,造就了一整套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改革強警、科技興警是克敵制勝的兩大抓手。前者主要是深化警務改革,從內部挖潛力,跨地域、跨部門、跨警種的合成作戰日漸成常態;後者主要是發展智慧警務,向科技要警力,實現對刑事案件的精準打擊。像北京的「7×24」小時警務工作室、上海的「智能安防社區」等,都是因地制宜的警務工作模式創新。通過內外兼修,面對新型違法犯罪,公安機關始終能夠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態勢。
依法打擊懲治、預防預警預測是社會治理的兩大能力。近日,打擊整治槍枝爆炸物品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開始部署,既有具體的行動部署,也有抵制不良「槍枝文化」的宣傳。從開展各項專項行動,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到「抓早抓小抓苗頭」,防止違法犯罪的擴散蔓延,再到「敵動我知,敵未動我先知」,把各類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近年來,社會治理的關口和重心不斷前移,下好「先手棋」,自可防患於未然,而且有效降低了安全成本。
健全機制、完善法治是讓人民安全感更堅實的兩大保障。電信詐騙一度猖獗,中央及時建立部級聯席會議制度,公安、工信等20餘個部門齊抓共管,廣大群眾積極響應、人人喊打。去年以來破案數、查處違法犯罪人員數同比分別上升55.2%、50.77%,立案數、造成群眾經濟損失同比分別下降6.1%、29.1%,呈現「雙升雙降」態勢。紮緊制度籠子,讓不法分子不能「鑽空子」,提高違法成本,讓犯罪分子不敢「踩紅線」,法治在百姓安居樂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世界變化不停,人潮川流不息」,如今的世界到處都是新機遇,但是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安全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伴隨「平安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們創造和總結的中國經驗,貢獻的中國智慧,一定會讓這個世界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