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送西施入吳走了三年,在路上私通,竟然還有了孩子

2020-12-11 無白書生

野史記載中的美女西施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的容貌是不是她們之中最漂亮的呢?我認為不是。

西施與王昭君、貂嬋、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把西施列為四大美女之首,我認為這種排列與容貌無關,而是按年代排序,也就是說,把西施列為四大美女之首並不是說西施的容貌比另外三位美女出色,而是她出生的年代早於她們。

西施究竟有多美,我們沒有見過,不過她的美能讓水中的魚忘記了遊動而沉入水底,這就是"沉魚"的由來。"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沉魚"說的就是西施了。那麼"落雁、閉月、羞花"則分別說的是王昭君、貂嬋和楊玉環。

西施本名叫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也就是現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臨浦鎮薴蘿村。大部分史料上說,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這種說法未必是真,因為施姓人家不可能只有夷光一人,同住西村,為何單單只有她才叫西施呢?朋友們看到這個地方或許會說我這不是"抬槓"嗎?其實我也覺得自己的這種疑問有"抬槓 "之嫌,但並不是沒有道理。所以我認為,西施之名定然是後來才叫起的,最起碼要在她助越滅吳之後。

然而,歷史上究竟有沒有西施其人呢?雖然有些史料上把西施的有關身世說得很具體,但大部分都是野史或傳說,正史上幾乎找不到有關西施的任何記載,就連司馬遷的《史記》上對西施也是隻字未提。這樣一位對越國消滅吳國起著重要作用,甚至影響歷史,而且家喻戶曉的女性,司馬遷緣何不把她寫入《史記》?是不是司馬遷也對西施這個人物的真實性持有懷疑態度呢?

有人認為,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管子·小稱》)毛嬙是和西施處於同一時代的美女,相傳是越王勾踐的寵姬。這是西施出現在書面上的最早記錄。然而《管子》的作者是春秋齊國名相管仲,而管仲則是生在在吳越之戰以前幾百年,何以知道西施之名?事實上,一般認為《管子》一書是戰國秦漢時人託偽之作,因為其中所述有很多事情是發生在管仲以後。所以《管子》中有關西施的內容不足為證。

《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了西施,說"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大意是醜陋的女人與美貌的西施,還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從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另外《莊子·天運》中還講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西施病心而顰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

《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云:"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卻沒有對西施的較詳記載。

那麼,西施的故事又是怎樣流傳開來的呢?這要歸功於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這兩部野史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繫起來,把一位平常的鄉村女子卷進了歷史的風雲,成為吳越爭霸中的一種軟武器。

範蠡與西施真的會有愛情嗎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有關西施的文字和文藝作品,大多數都是在《吳越春秋》和《越絕書》的基礎上,經過發酵、醞釀、增飾和再創作而形成的,不過從一些地方志,比如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諸暨薴蘿山,有西浣紗石。"《輿地誌》、《十道志》、《嘉泰會稽志》:"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薴蘿山賣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紗石"等記載上看,西施在歷史上確實出現過。

在當年西施浣紗之處一巨大方石,上鐫"浣紗"二字,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筆。浣紗石現在已進入《中國名勝辭典》條目,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在浣紗石上方,重修了古色古香的浣紗亭,又修建了遊步道和棧橋,還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西施浣紗處"。

西施之美是如何被人發現,又是被誰發現的呢?史籍史料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

有人認為是計然發現的,也有人認為是文種找到的,而流傳最廣、文藝作品中出現最多的,是認為範蠡發現了美女西施。但這種說法也只限於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沒有讓人信服的證據。《吳越春秋》也沒有說明到底是誰發現了西施,只是說:"乃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這裡的相者想必就是會看相的人或者是懂得欣賞美的人。這一發現不僅成就了西施,而且還成就了另一位美女——鄭旦。

然而史料中更找不到關於鄭旦的任何記載,文藝作品中,鄭旦也只是作為西施的一個陪襯人物罷了,更無法追究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鄭旦其人了。這個問題,且留給史學家們探究去吧。

持範蠡發現西施這種觀點的人,大都相信範蠡和西施之間有一段美麗而悲壯的愛情故事。是說範蠡在薴蘿村發現西施的時候,兩個人竟一見鍾情,相互愛慕起來。其實這個故事是經不住推敲的,或許這只是民間的一種美好願望而已。

範蠡出生於公元前536年,勾踐繼越王位後範蠡由文種推薦做了越國的相國時,已經四十多歲了。而西施是在勾踐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越王選中,這時範蠡已經五十多歲。而西施作為一個少女,史籍中雖然沒有沒有對她生卒年月的詳細記載,那時最多也就是十五、六歲的樣子,在當時幾乎可以做範蠡的孫女了,她真的能夠愛上這個半拉老頭嗎?我想是不會的。所以,我無論如何都不能相信範蠡和西施之間的愛情故事。

但是不管怎樣,越國找到了美女西施和鄭旦,他的滅吳計劃可以繼續進行了 。然而越王勾踐寵愛的一位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作為民間一個極普通的賣柴女,她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也就是美貌,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這樣描述:"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我們可以想像,西施在這三年之中,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賣柴、浣紗之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之間,均顯現出體態之美,待人接物也十分得體。然後,越王又對她進行了包裝,為她製作了華麗而適體的宮女裝束,這才進獻給吳王。

那麼,是誰把西施送到越國去的呢?

範蠡和西施在入吳的路上私通,還有了孩子?

這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文種送去的,《越絕傳·越絕內經九術第十四》中寫道:"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文種獻之於吳王。"這種說法在《周朝秘史》第八十三回中也出現過,"又選美女五十人,內有一美女名西施者,乃西海濱漁家之女,……修表令文種帶入東吳奉獻,文種領貢物浮江而至。"

另一種說法則出現於《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中:"乃使相國範蠡進曰:越王勾踐竊有二遺女,越國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謹使臣蠡獻之。大王不以鄙陋寢容,願納以供箕帚之用。" 這兩種說法我們相信哪一個呢?

文藝作品中大多都側重於範蠡送西施入吳的說法,這樣做也許與範蠡與西施之間的愛情故事有關。

《漢唐地理書鈔·吳地記》 還記載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勾踐令範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範蠡潛通,三年始達於吳,遂生一子。"據說是範蠡在送西施入吳途中,兩個人竟然私通,並生下一個兒子。從越國的都城會稽到吳國的都城吳城,距離並不太遠,卻不知為什麼竟然走了三年,慢得簡直像蝸牛一樣了。等到了越國邊境現在浙江嘉興縣南的一個小地方,孩子已經一周歲,能夠叫爹娘並能說些簡單的話了。

因此後人便在那地方修建了一座亭子,並取名為"語兒亭",用來紀念範蠡和西施之間的愛情結晶。這簡直就是純粹的野談了,也只能作為讀史的一種佐料,姑妄聽之罷了。

西施、鄭旦等人到了吳國,"吳王大悅"(《越絕書》),簡直神魂顛倒,欣然接受。伍子胥顯然看出這是越國的陰謀,趕忙進諫:"不可,王勿受!"(《越絕書·越絕內經九術》)

伍子胥說:"臣聽說五色可以令人眼睛不明,五音可以令人耳朵不聰。夏桀被商湯取代而滅亡,商紂周文王取代而滅亡。大王今天如果接受了越國的這些美女,以後必會遭殃。臣還聽說越王勾踐晝夜不停地處理國事,聚集了數萬計的敢死之士,他若不死,他的滅吳的心願一定會達到。而且越王勾踐做事誠信仁義,能聽勸諫,廣進賢士,他若不死,定會成就他的名聲。臣更聽說越王勾踐夏天穿毛裘做的衣裳,冬天披葛布做的衣裳,以磨鍊自己,這個人如果不死,必定會成為我們的死敵。臣聽說賢士是安邦治國之寶也;美女是禍國殃民之害。夏因末喜而亡,殷由妲己而亡,周幽王因褒姒誤國,這些例子,大王不能不以之為鑑啊!"

吳王哪裡能聽得進去,於是接受了西施、鄭旦等美女。

夫差得了西施、鄭旦等越國的美女,其淫逸之心越發不可遏止。據六朝時梁·任昉《述異記》卷上描述,吳王夫差在建好的姑蘇臺上,另外建了一座春宵宮,經常在這裡與西施等宮女徹夜歡飲,為此還造了一個能裝千石(古代重量單位。《漢書律·〈律曆志〉上》:"三十為鈞,四鈞為石")酒的大酒缸。夫差又在宮裡修建了一個水池,取名為天池,天池中又造了一艘青龍舟,青龍舟中設置了很多妓樂,夫差每天在這裡與西施嬉戲。

除此之外,吳王在宮中又修建了兩處淫樂的地方,一處叫海靈館,另一處叫館娃閣,用銅作瓦溝,美玉作欄杆,門戶楹欄,都是用珠寶玉器裝飾來。其華麗之極,不能用文字盡述。夫差從此沉湎於酒色之中,陶醉在靡樂聲裡,終日面對的是嬌媚的笑臉和風情萬種的舞姿,這無疑也加快了他走向滅亡的步伐。

然而吳國的滅亡真的是西施一手造成的嗎?

西施給後人留下的種種疑團

有人把吳國的滅亡歸咎於西施,說她是紅顏禍水,這種觀點未免有失偏頗。有時我們真的不想把"紅顏"與"禍水"聯繫在一起,可是這兩個詞卻偏偏就有了聯繫。這種聯繫自古就有,"紅顏禍水"的說法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屢見不鮮,也有各樣的文字流傳下來。

就古書上有記載的,諸如夏朝喜聽"裂帛"之聲的妹喜,商代製造"炮烙"之刑的妲己,周朝引出"烽火戲諸候"千古笑談,留下"一笑傾國,再笑傾城"無窮思索的褒姒,春秋時期"色媚吳王"以助勾踐復國的西施,唐朝"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使得吳三桂"衝冠一怒"的陳圓圓,等等等等。這些"紅顏",都歷史上頗為有名的,除了西施在後人眼中還有些光彩之外,她們大都在歷史的興衰與王朝更替中承擔了過重的罪名,因而也抹殺了她們所有的"紅顏"色彩,只剩下"禍水"的名聲。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我們知道,任何朝代的興亡都有它的政治原因,而把這種興亡的責任歸咎到一個女子頭上,未免有些言過其實。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這些"紅顏"也有充當了"禍水"的可能,但她們絕不能擔當一個朝代或者一個國家滅亡的主要責任!正如蘇秦在《六國論》中所說:"亡六國者,非秦也,即六國也。亡秦者,亦秦也。"國家的興亡是統治者自己的責任,最起碼要負主要責任。

不過,對於西施,後人大都寄予無限同情和讚譽,說她深明大義,為了越國的前途和利益忍辱負重,捨身入吳,成就了她一世美名。 其實我認為,後人有點太抬舉她了。西施的所謂美名,大多是後來的文藝作品強加給他的,這只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一種嚮往和寄託。我們不難想像,一個美少女,難道她不嚮往那種平靜而自由的生活?不渴望得到屬於自己的愛情嗎?封建勢力之下,西施無法抗拒,所以她的美名是不是也有她的太多無奈呢!

吳國滅亡之後,西施也隨之銷聲匿跡。對於她的結局,眾說不一。有的認為她死了,有的認為她還活著。認為西施在滅吳之後還活著的人,似乎帶著一種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

《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復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麼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範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找到西施,帶著她逃入太湖,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的雲水之中。

這當然是最美好的結局了,同時也是人們最期望的結局。這一結局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最大,也是一些文藝作品最為認同的。

認為西施在滅吳以後死掉的,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西施因愧疚而自縊。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更對不起範蠡,在這種異常矛盾的心理壓抑之下無法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但這種結局往往是出現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不足為信!

第二類就是沉江或沉湖,而大部分都傾向於"沉江"的說法。因為"沉湖"的說法認為是範蠡把西施沉入太湖中去的。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範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於太湖之中了。這種說法未免殘忍,也與範蠡與西施之間的"愛情"之說也是相悖的。

無論"沉湖"還是"沉江",關於西施被"沉"而死的記載,最早是出現在離吳國滅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的《墨子·親士篇》中:"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或湖遇害的。

而把西施沉江或是沉湖的"兇手",除範蠡外,還有吳國人。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吳人之外又有勾踐。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

勾踐之外還有越王后雅魚,據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後宮。越後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也是這種說法。

這才真的叫做"眾說紛紜",用俗語來說就是"各說各有理"。看來,圍繞在西施身上的謎團還真的一時無法解開。無論她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無論她是隨範蠡而去還是被沉江或是沉湖,西施都將成為一朵浪花,淹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

相關焦點

  • 範蠡與西施的浪漫愛情故事
    村中多數姓「施」,因為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人稱「西施」。傳說西施經常與女伴們在浦陽江邊浣紗,她那出水芙蓉般的容顏,被水裡的魚兒看到之後,都大為驚豔而沉入江底,因此人云西施有「沉魚」之美。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越發生了戰爭,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敵對,長年爭戰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了替父親報仇,與越國大戰於夫椒(今江蘇)。
  • 西施秘史:西施帶著肚裡的孩子跳樓身亡隨夫差而去,範蠡阻攔不及
    西施秘史:西施帶著肚裡的孩子跳樓身亡隨夫差而去,範蠡阻攔不及!夫差覺得這一切都是寧妃做的,寧妃百般解釋但是夫差都不肯相信。騫庸醒來瘋了一般大喊「抓鬼」。寧妃看到自己的兒子瘋了讓夫差還自己的兒子,夫差更是心痛,兩個兒子一死一瘋。
  • 陶公島,範蠡西施,再續情緣
    伍子胥勸吳王一舉消滅越國,但是仁慈的夫差,為了避免兩軍繼續血戰,停止進攻,退兵回吳。 勾踐作為人質,被帶至吳國,為吳王夫差餵馬牽馬,甘為僕役。 勾踐忍辱負重三年之久,深藏的野心,不露半點聲色。
  • 古詩中的故事:西施與範蠡的愛情
    第二個階段:吳宮妃因為她的美貌,讓她的命運改變了,從一個鄉野女子進入王宮,有了新的生活,她不再是山野女子,而是作為越國復國工具被送進吳王宮。當然,在她的這個階段中出現了她生命中一個重要的男人——範蠡。從此,範蠡與西施,如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過上了泛舟江湖的幸福生活。而範蠡西施,攜手泛舟江湖,成為西施的最好結局,成為愛情佳話,表現出民間對西施的寬容,讓傳說比史實更溫暖動人——人們寧願相信美麗善良的她,最終和範蠡這樣的英雄一起退隱江湖,有了一個最圓滿的結局。範蠡成就了西施,改變了西施的命運。
  • 歷史小知識:在越王美人計中配合西施捨身入吳的次角人物
    歷史小知識:在越王美人計中配合西施捨身入吳的次角人物文/歷史曉會鄭旦,春秋末越國薴蘿鸕鷀灣人,與西施所住西施村相鄰,為春秋時越國著名美女。鄭旦家境貧困,其父以打柴賣柴為生。鄭旦常聽人說西施村有個西施女,長得極其美麗,無人可比。她雖離西施村不遠,但卻沒有見過西施。一日她腕挎竹籃,飾作採桑之女,入西施村。剛一入村,便迎面碰上一個十分俊秀的美貌少女,兩人驚呆站立,互相敬慕打量。鄭旦想這可能就是遠近聞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想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美女鄭旦。後兩人互敬互問,從此相識。因鄭旦比西施大一歲,故鄭旦為姐,西施為妹,從此二人結為姊妹。
  • 西施範蠡今何在,泛舟太湖有蹤影?
    從遊艇碼頭往前走,過橋,便是西施故裡。過鄭旦亭,進入盤山碑廊,依山勢緩步登高,透過右側壁上有關西施事跡的圖片、詩文陳列,便可知西施由越人吳留下的眾多遺蹟,管窺這位絕代佳人以身赴國難的生平。走下薴蘿山峰,靠近西施殿後側,有「夷光閣」,西施名夷光。
  • 《西施秘史》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美女西施被迫放棄與範蠡的愛情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部由馬景濤,馬德鐘,鄔靖靖,陳浩民,禹童,趙志瑤等聯袂主演的古裝電視劇《西施秘史》;該劇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美女西施被迫放棄與範蠡的愛情,完成越滅吳的復國重任的故事。第29集;夫差聞到了自己很不喜歡的調料,鄭旦勸夫差帶衛姬出去轉轉。
  • 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感動世人?言情小說濾鏡下,也拯救不了愛情謊言
    最功利的愛情——美人計我們或許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個寒風悽冷的深夜,一個如同仙子一般美麗的女子出現在了範蠡的房間之中,她的眼神之中帶著悽楚的哀傷,用一種固執卻有任性的語氣對範蠡說:「帶我走吧,去哪兒都好,只要能和你在一起。」
  • 遊諸暨西施故裡,聽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感受古越大地人文風情
    西施故裡景區是開放式的,不需要買票入內。不過其中西施殿、中國歷代名媛館、範蠡祠、民俗館、鄭氏宗祠是收費景點,若打算入內參觀,建議直接購買聯票。其中西施殿在其他幾個景點的對岸的薴羅山下,需要過浣紗大橋或者浮橋。
  • 對西施有真愛的,不是吳王,不是範蠡,而是越王勾踐
    西施本是窮苦人家出身,被選到宮中後好吃好喝的供著,漸漸長開成了美人。但是,想要獻給吳王,光有美貌是不夠的。於是又請了人專門培訓這批美人們講吳語,形體禮儀還有舞蹈樂器。整整花了三年時間,才把她們培養出來。而西施和鄭旦兩人更是脫穎而出,成為當中的佼佼者。
  • 在同方豪生酒店,遇見西施故事[廿陸]
    傳說西施即將乘船赴吳時,忽聽得江堤上傳來了一聲聲呼喚,只見趕來許多鄉親,還氣喘籲籲地抬來一壇山鄉土酒。西施旁邊一位侍衛官忙上前攔住說:「王宮裡有的是美酒佳餚,何勞大家步行數十裡來送這壇酒呢?」領頭的鄉親忙說:「將軍有所不知,這是我們越人世代釀蒸的秣林燒酒,它用同山一帶田園山坡中的糯蘆稷為料,用湯江巖上的泉水燒制而成,再在地窖中貯藏十八年,等有女兒出嫁之時作為陪嫁之禮,可如今西施姑娘要走了,只好……」說到這裡大家不禁咽噎起來。西施含淚說:「我明白大家的心意了,日後每當我看見這壇美酒,就會想起鄉親們平日對我的教誨。
  • 到當年範蠡攜西施隱居地欣賞蠡園旖旎的湖光山色
    隊中的王總教頭,飽讀經書,推薦去當年範蠡攜西施隱居地欣賞蠡園旖旎的湖光山色。進入蠡園,沒走多遠,一眼就看到西施的雕像和婉沙溪的太湖石山原來,相傳2500多年前,越國大夫範蠡助越勝吳後,他明曉勾踐為人陰險,也深知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於是偕同所愛西施,逃出都城,隱姓埋名,遠離宮廷鬥爭之旋渦,泛舟五湖(即太湖和今日稱蠡湖的五裡湖),逍遙於平山遠水之間;他們隱於民間,親近百姓,過著「耳得風雨而為聲,目遇山水而成色」的清雅生活,不再縈心於世間的恩怨是非。人們為了紀念範蠡,將這裡定名「蠡湖」。
  • 來無錫玩「穿越」,西施莊裡憶範蠡
    相傳在春秋時期,範蠡偕西施泛舟於太湖,遨遊於七十二峰。進入五裡湖後,留戀這裡的秀麗景色,終日泛舟湖上,久久不忍離去,此後,民間就把五裡湖改稱為蠡湖。島上建有紀念範蠡與西施的西施園、陶朱公館、繡樓、春秋戲臺、望越亭等建築。
  • 【名人百科】自由浪漫的政治家和富翁——範蠡
    其洞內景點且與範蠡西施的情愛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每一塊石都有一個精美的故事,每一條小溪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每一個景觀都有一個美妙的典故。「玉寢宮」就是範蠡西施在洞內相愛的寢室,一塊臥石相傳是範蠡西施情愛以後睡的一張石床,旁邊還有一處「西施梳妝檯」。「觀美橋」就是傳說西施在吳亡後被勾踐夫人推入太湖中,誰料西施命大,被荊邑(宜興)一對繆氏漁民夫婦救起,故有「自古漁家出西施『的來歷。
  • 西施和範蠡泛舟五湖的說法,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
    傳說中的範蠡和西施,是先在太湖黿(yuán)頭渚落腳,然後轉移到宜興定居。所以陶朱公和西施輕舟遊五湖的傳說,跟無錫和宜興兩地的淵源最深。宜興的鼎山和蜀山之間有個「蠡墅」,據縣誌記載說是因範蠡「嘗居於此」而得名。它的近旁,還有「西施蕩」和「施蕩橋」,傳說是西施曾經遊蕩之處。宜興城東有一條三十餘裡的運河,據說也是範蠡領導開鑿的,所以稱為「蠡河」。
  • 《西施秘史》中的西施是這樣的!
    《西施秘史》中的西施是這樣的!《西施秘史》是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美女西施被迫放棄與範蠡的愛情,完成越滅吳的復國重任的故事。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下劇中的大咖們。鄔靖靖飾演   西施西施在後宮是一個另類嬪妃。
  • 範蠡與西施果真善終嗎?「泛舟太湖」可能並不是真的
    當時,範蠡是越王勾踐的將軍,幫助勾踐打敗了吳國。而到了勝利的時候,範蠡卻決定辭去所有的榮華富貴,帶著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西施隱姓埋名,泛舟太湖之上,算是落得了平安。而另一個幫助越王勾踐復仇的大臣文種,最後卻落得了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 《越女劍》範蠡和西施的愛情,究竟達到了什麼境界?|阿青輸不冤
    《越女劍》範蠡和西施的愛情,究竟達到了什麼境界?|阿青輸不冤「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當然是他那兩句長詩串起來的14部武俠小說。對於金庸迷來說,可能每一部書都耳熟能詳,細讀多遍了。但金庸先生的作品,一共是15部,還有唯一一部短篇小說《越女劍》。
  • 潛伏西施迷宮,原來西施與範蠡的私密在這座城池裡
    西施與範蠡就在春秋淹城的西施迷宮裡,上演了千年絕唱……春秋時期,吳越對決,越國慘敗。越王勾踐忍辱負重,採納大臣提出的「美人計」伺機反擊。大夫範蠡領命週遊全國,遍訪佳人。2700年後的今天,我走進了春秋淹城的西施迷宮。看到了當年的範蠡邁著春的步伐,去約見西施,面對西施目如秋水,顧盼生姿的沉魚之貌所傾倒。在這裡,人們無不為西施悽美的愛情扼腕嘆息。迷濛幻境裡,人們分明聽到一位跨越千年的美女在向世人發出無端驚問:範蠡哥哥,你還記得二千多年前我們的愛情約定嗎?西施迷宮裡正上演著那撲朔迷離,亦真亦幻的西施和範蠡充滿情仇交錯的愛情故事。
  • 原創|蘇州的山水西施美,人間天堂被誰毀?
    西施井旁有倩影。然而,靈巖山坡之上,至今確還留有「響屟廊」遺蹟。從山西邊往下走不遠,便見一條明顯的痕跡:兩邊小山逶迤,邊緣齊整為河岸,中間是河床。騁目遠望,青翠極處,就應是煙水太湖仙境。遙想當年,太湖之上,淡靄氤氳,白帆飄飄,漁歌互答,夫差牽袂西施,宮女前呼後擁,款步館娃宮,走過響屧廊,漸入採香徑。「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實其喜洋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