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和範蠡泛舟五湖的說法,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

2021-02-13 魚羊史記

每晚八點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歷史奇談

相傳範蠡輔佐勾踐,終使「吳為血沼」,功成之後,急流勇退,掛冠潛行,載西施泛遊五湖,所謂五湖,也就是太湖。這個歷史傳說自然是家喻戶曉。

傳說中的範蠡和西施,是先在太湖黿(yuán)頭渚落腳,然後轉移到宜興定居。所以陶朱公和西施輕舟遊五湖的傳說,跟無錫和宜興兩地的淵源最深。宜興的鼎山和蜀山之間有個「蠡墅」,據縣誌記載說是因範蠡「嘗居於此」而得名。它的近旁,還有「西施蕩」和「施蕩橋」,傳說是西施曾經遊蕩之處。宜興城東有一條三十餘裡的運河,據說也是範蠡領導開鑿的,所以稱為「蠡河」。傳說範蠡到宜興後畢生盡力於制陶事業,並因而致富,遂將自己的姓氏也改為「陶」,稱為「陶朱公」。宜興的陶瓷工人,一直把範蠡當作制陶業的創始人,奉為祖師爺,把他的塑像供奉在廟宇裡,尊為「造缸先師」、「致富先師」等等。每逢九月初九重陽節,還舉行盛會來紀念他。

實際上民間文藝範疇的許多歷史傳說,跟真實的歷史之間,是有很大距離的。範蠡後來別稱陶朱公,並不是由於在宜興制陶致富。更不可能是與西施定居在陶都宜興,而且經常共同出沒於太湖之上。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平吳之後,範蠡就立即「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返。」他「浮海出齊」,當時的齊國大部分都屬現在的山東。浮海即航海,並不是遊太湖。範蠡從海上飄然遠航到齊國之後,念念不忘故國政治生活中的險象,特地寫信託人送給大夫文種,勸他也要趕快尋機解脫,信中有這樣的警句:「飛鳥盡,良虧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接信後,謹如所教,趕緊裝病不上班,但為時已晚,勾踐開始下手逼迫他自盡了。大夫文種是個文官,「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可見範蠡如果不是見機而作跑得快,可能還要死在文種之前呢。而吳國既亡,太湖地區也就屬越,近在臥榻之旁,勾踐探手可求,是不會容範蠡逍遙自在地在太湖攜美定居的。

(圖)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範蠡》二篇,今佚。

至於說範蠡由於在宜興創建陶業,作了「造缸先師」,才被稱作陶朱公,這與事實相去更遠。中國的制陶工藝確鑿可考的是創始於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有的專家學者甚至認為宜興鼎蜀鎮窯場是世界炻器的發源地。而範蠡在吳亡後乘舟出走,距今不過2400多年,如果說他是「造缸先師」,那未免就把真正陶業工人的創造性勞動大大貶低了。

所以,陶朱公的「陶」,牽扯不上陶瓷的陶。《勾踐世家》中說:「範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範蠡……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於陶。」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又說「範蠡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候四通,貨物所交易也。」可見陶朱公之陶,是地名。而《史記》裡反覆說到的「陶為天下之中」,這在東周列國時期,「天下之中」自然也是指山東定陶,而不會是江南產陶的宜興。

那麼,西施最後的歸宿在哪裡呢?

吳亡後,範蠡不可能在「長頸鳥喙」 的勾踐身旁安居度日,所以他只好到齊國化名經商去了。那麼西施呢?

歷代一些文學家和文藝家,把美女西施說得天花亂墜。尤其是她的歸宿,很多作品裡都說成是被範蠡用扁舟載去,雙雙邀遊五湖,真是充滿了浪漫色彩。其實,浣紗出身的弱女子西施,不過是政治鬥爭中的一具犧牲品,一個可憐的美女,是一個冤沉水底的悲劇人物。但是,也可以說,她是一個勇於犧牲自我的愛國者。

西施出身貧窮,經過越國一番精心培訓之後,把她作為一個重要核武器獻給了越國的敵人吳王夫差。那時吳國十分強盛,越國是個剛戰敗的孱弱國家。西施在吳王夫差身邊,因美麗備受寵愛,連重臣伍子胥都奈何她不得。按理說,當時一個貧窮女子所嚮往的富貴榮華,她都已經「至於此極」。如果她僅僅貪圖個人的享受,至少就應該力求保持現狀才好,還可以把她的父母親友統統接到吳宮,以免後顧之憂。但她沒有這樣做,卻利用這種地位,在政治上與越國君臣密切配合,對吳國展開掏心戰術,為自己在吳宮的這種優越地位自掘墳墓,終於迫使吳國政權徹底傾覆。至於吳越之爭中雙方的是非善惡問題,我們置之勿論,但僅就助越亡吳這一點來說,西施難道不是用她的青春美貌作犧牲,為故國朝野作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嗎?吳國終於亡了,吳國的統治階級或許有理由把西施碎屍萬段,但是,把她作為武器安插到吳國來的越國君臣呢?為她勝利完成了既定任務應該如何評價呢?

事實上,吳亡之後,內心虛弱的越國的統治者,卻又把西施看作是「紅顏禍水」,認為留下來對他們也不利,於是把她沉到江中淹死了。這情形,正如範蠡在給文種的信中,對越王勾踐所作的分析一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她的死,當時的範蠡是否也是勾踐身邊的決策者之一不得而知,範蠡是在西施被「沉於江」之前還是之後浮海出走的,因為手頭缺乏這方面的史料,不敢妄議。

墨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他的治學態度是相當嚴謹的。他比範蠡、西施雖然年輕了許多,但他是生於吳亡之前,所以和範蠡、西施基本上是同時代人。據《墨子》記載說,西施是因為長的美,在吳王以後終於被丟下水去淹死了。(「西施之沉,極美也。」)這個記載應該比後來的一切稗官野史或民間傳說更為可信,更為權威。其後,《吳越春秋》和明朝人楊慎的有關文章,也都記載著吳亡之後,西施就被丟到江裡,「以報子胥之忠」 云云。西施在歷史真實中的悲劇結束,看來是無可懷疑的了。

徐蘊生在一首五言絕句中說:「國破心己碎,家亡豈惜身,吳宮獻歌舞,不是為偷生。」這是對西施被拋棄江中的輓歌了!

作者:趙汗青,魚羊秘史籤約作者。

特此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絡,為影視劇作品《西施秘史》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範蠡與西施的浪漫愛情故事
    範蠡與西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根本沒交叉的人,卻因為亂世而走到一起,他們之間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範蠡是春秋戰國之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商人,被譽為商人的鼻祖,一代商聖。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代浙江人。
  • 範蠡與西施果真善終嗎?「泛舟太湖」可能並不是真的
    當時,範蠡是越王勾踐的將軍,幫助勾踐打敗了吳國。而到了勝利的時候,範蠡卻決定辭去所有的榮華富貴,帶著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西施隱姓埋名,泛舟太湖之上,算是落得了平安。而另一個幫助越王勾踐復仇的大臣文種,最後卻落得了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 西施浣紗,西施泛舟五湖之一
    泛舟五湖美嬌容,湖光水色映女神。浣紗曲韻薴蘿夢,只唱範郞苦意人。秋末初冬之際,我來到美麗的胭脂湖,一路上的風景,讓人目不暇接。西施泛舟五湖之一,胭脂樣的湖,赤紅色的山。湖岸線與青山碧水相輝映,美麗的傳說,醉美了人間。
  • 對西施有真愛的,不是吳王,不是範蠡,而是越王勾踐
    她們後宮那麼多美女,想要活下去,活得好,就必須要得到吳王的寵愛,否則在後宮就很難有好日子過。那麼很多人說的她和範蠡是情侶,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一個心裏面有其他男人的女人,又怎麼能做到天天向別的男人示好還不露破綻?況且能夠有那樣成績的吳王夫差也不是個傻子,怎麼可能有那麼好糊弄的?西施先天條件好,又會跳舞,得到了吳王的寵愛。
  • 西施範蠡今何在,泛舟太湖有蹤影?
    上層供奉著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範蠡。過鄭旦亭,進入盤山碑廊,依山勢緩步登高,透過右側壁上有關西施事跡的圖片、詩文陳列,便可知西施由越人吳留下的眾多遺蹟,管窺這位絕代佳人以身赴國難的生平。範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範蠡全身銅像外,其餘均採取民間傳統的貼金彩繪相結合的形式。
  • 來無錫玩「穿越」,西施莊裡憶範蠡
    相傳在春秋時期,範蠡偕西施泛舟於太湖,遨遊於七十二峰。進入五裡湖後,留戀這裡的秀麗景色,終日泛舟湖上,久久不忍離去,此後,民間就把五裡湖改稱為蠡湖。 在無錫人的眼裡,範蠡簡直是個人生贏家呀!唐代溫庭筠寫過兩句:「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是想學範蠡功成身退的清寂風度,和忘卻機心之志。
  • 名歸範蠡五湖上,國破西施一笑中:西施本是心甘情願的愛情受害者
    西施是為人們所熟知的,與楊玉環,貂蟬,王昭君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自古紅顏多薄命,楊玉環被賜死在馬嵬坡下,貂蟬投江,王昭君背井離鄉,遠赴匈奴,西施在完成幫助越王勾踐復國的任務之後,自縊而死。西施出生在一個農戶家庭,父親是一名樵夫,母親是浣紗女,一家三口人,雖然過得清貧,卻也幸福自得。後來西施的母親去世之後,西施繼承了母親的職業,成了一名浣紗女。相傳她來到河邊浣紗,水裡的魚兒見到她的面容,都羞愧得沉到水底。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顯示了她的貌美。
  • 古詩中的故事:西施與範蠡的愛情
    當然,在她的這個階段中出現了她生命中一個重要的男人——範蠡。範蠡,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時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是越國能夠復國的功臣,如果不是她走遍越國,在古薴蘿村找到浣紗女西施,並且將她訓練成紅粉炸彈,將她送給夫差,那麼,吳國還不容易被滅掉,越國的復國大計也不容易實現。
  • 範蠡送西施入吳走了三年,在路上私通,竟然還有了孩子
    西施之美是如何被人發現,又是被誰發現的呢?史籍史料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有人認為是計然發現的,也有人認為是文種找到的,而流傳最廣、文藝作品中出現最多的,是認為範蠡發現了美女西施。但這種說法也只限於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沒有讓人信服的證據。
  • 這裡是範蠡攜西施泛舟之地,也是太湖伸入陸地的內湖
    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範蠡偕美人西施泛舟於此,湖因人而得名,園因湖而得名。想蠡園因範蠡西施而傳,卻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可是誰又曾管是否真的是朱陶公的住處真有西施的身影留戀處,風景宜人,美人傳說,變足以讓人流連忘返了。要是說蠡園是因為範蠡而出名的話,我們除了因為美人的緣故更多的就是因為滿園的桃花而紛至沓來。
  • 《越女劍》範蠡和西施的愛情,究竟達到了什麼境界?|阿青輸不冤
    《越女劍》範蠡和西施的愛情,究竟達到了什麼境界?|阿青輸不冤「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當然是他那兩句長詩串起來的14部武俠小說。對於金庸迷來說,可能每一部書都耳熟能詳,細讀多遍了。但金庸先生的作品,一共是15部,還有唯一一部短篇小說《越女劍》。
  • 到當年範蠡攜西施隱居地欣賞蠡園旖旎的湖光山色
    隊中的王總教頭,飽讀經書,推薦去當年範蠡攜西施隱居地欣賞蠡園旖旎的湖光山色。進入蠡園,沒走多遠,一眼就看到西施的雕像和婉沙溪的太湖石山,醒目屹立,奪人眼球,「蠡園」名稱的由來立刻引起了我們的濃厚興趣。原來,相傳2500多年前,越國大夫範蠡助越勝吳後,他明曉勾踐為人陰險,也深知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於是偕同所愛西施,逃出都城,隱姓埋名,遠離宮廷鬥爭之旋渦,泛舟五湖(即太湖和今日稱蠡湖的五裡湖),逍遙於平山遠水之間;他們隱於民間,親近百姓,過著「耳得風雨而為聲,目遇山水而成色」的清雅生活,不再縈心於世間的恩怨是非。人們為了紀念範蠡,將這裡定名「蠡湖」。
  • 西施迷戀這裡的風光,範蠡在此經商,什麼風景讓二人如此著迷
    小船上一位老者,一位美女,他們就是範蠡和西施。範蠡功成後急流勇退,「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悄悄帶著西施遊歷名山大川而去。範蠡忘不掉南陽老家的山水故人,從越國一路泛舟西進,過黃河而入洛河,到洛寧一帶。西施看到洛水從峽谷出來後,匯聚成湖,碧波蕩漾,倒影著兩岸的青山,也倒影著岸邊嫋嫋炊煙和在湖邊浣紗的女子,與自己美麗的故鄉十分相似,久久不願離去。
  • 陶公島,範蠡西施,再續情緣
    尋找美女的重要而美好的差事,勾踐託付給了範蠡。 範蠡受命來到句無薴蘿村,即現在的紹興諸暨市薴蘿村,發現了美女施夷光,目睹西施美色,範蠡大驚失色,驚為仙人! 薴蘿有東西兩村,施夷光居西村,人稱西施,天生麗質,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美。
  • 功成名就,與西施泛舟西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生贏家
    功成名就,坐擁億萬家產,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是我們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中國古代就有這麼一個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集功成名就於一身,卻又急流勇退,下海經商成為巨富,最後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泛舟西湖,享受幸福生活……那麼,他是誰呢?小編告訴你,他就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商聖——範蠡。
  • 煙雨夜讀|他人不見扁舟意,卻笑輕生泛五湖
    文 | 煙雨客「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這是越國功臣範蠡的寫照。能夠功成名就之際,選擇泛舟五湖,遊歷天下,後世能夠比肩者寥寥無幾。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南陽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範蠡》二篇,今佚。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範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
  • 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感動世人?言情小說濾鏡下,也拯救不了愛情謊言
    她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美貌的女子,在文人的筆尖,在民間的傳說之中,她活成世人難以想像的傾國傾城,她叫西施,有「沉魚」之稱的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兩國甘心拋相印,五湖浪跡泛扁舟。鑄金故主空摹象,鳳舉鴻冥不可留。」從越王勾踐最為重視的謀士到富甲天下的商業理論家,角色轉換的過於快,但不管怎樣,他都註定成為一個傳奇。他叫範蠡,被後人奉為文財神。
  • 西施沉湖多年後 白頭的東施常來溪邊浣紗
    女子名西施,男子名範蠡。這是後人對英雄美人的無限祝福,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且不去論它們的真假,先讓我們來聽一聽,兩千多年前,西施,這個有著四大美人之首稱號的傾城佳人,她的故事,是如何的讓人輾轉反側,魂牽夢縈。
  • 遊諸暨西施故裡,聽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感受古越大地人文風情
    一條清澈蜿蜒的浣紗江靜靜地流淌著,河堤上有幾組銅像,有關浣紗的。傳說二千四百多年前的美女西施就是在這條河裡跟她母親一起洗衣,如今這河水依然是那樣的清澈,河的兩岸仍然有許多人在這裡浣紗。大門東西邊間匾書有「宗風永漾」和「德布春光」。階沿正間柱上書「一脈真傳曰忠曰義,兩門正路惟讀惟耕」。
  • 西施秘史:西施帶著肚裡的孩子跳樓身亡隨夫差而去,範蠡阻攔不及
    西施秘史:西施帶著肚裡的孩子跳樓身亡隨夫差而去,範蠡阻攔不及!夫差覺得這一切都是寧妃做的,寧妃百般解釋但是夫差都不肯相信。騫庸醒來瘋了一般大喊「抓鬼」。寧妃看到自己的兒子瘋了讓夫差還自己的兒子,夫差更是心痛,兩個兒子一死一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