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施沉湖多年後 白頭的東施常來溪邊浣紗
(蘇州端午紀念伍子胥作為中國端午習俗之一,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夫椒戰敗後,範蠡奉命尋找美女,在薴蘿山下,與清麗秀雅的浣紗女一見鍾情,浣紗女扯下一縷浣紗,從此便訂了白首之約。那浣紗女名為施夷光,住在村子西邊,故人稱之為西施。
-
西施和範蠡泛舟五湖的說法,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
相傳範蠡輔佐勾踐,終使「吳為血沼」,功成之後,急流勇退,掛冠潛行,載西施泛遊五湖,所謂五湖,也就是太湖。這個歷史傳說自然是家喻戶曉。傳說中的範蠡和西施,是先在太湖黿(yuán)頭渚落腳,然後轉移到宜興定居。所以陶朱公和西施輕舟遊五湖的傳說,跟無錫和宜興兩地的淵源最深。宜興的鼎山和蜀山之間有個「蠡墅」,據縣誌記載說是因範蠡「嘗居於此」而得名。它的近旁,還有「西施蕩」和「施蕩橋」,傳說是西施曾經遊蕩之處。宜興城東有一條三十餘裡的運河,據說也是範蠡領導開鑿的,所以稱為「蠡河」。
-
四大美人之首:西施?西施!西施~
嘿,知道古代四大美人不(),別說我沒告訴你呀~ 西施,貂蟬,楊貴妃 和王昭君。今天嘞,就跟你們嘮嘮這美人之首——西施啦!!其實,人家西施本名喚為施夷光,是一個小漁村的「浣紗女」,後人喜歡喊人家西子,折中折中就叫西施啦。
-
西施範蠡今何在,泛舟太湖有蹤影?
出西施殿,便見江岸立一飛詹亭閣,稱浣紗亭,亦謂西施亭。沿遊步道而下到江邊,矗著一塊古樸蒼褐的巨型方石,上鐫"浣紗石"。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赫然在目。 鸕鷀灣漁村探秘「浣紗雙姝」過橋又回到進來的區域,信步鸕鷀灣古漁村。
-
範蠡與西施的浪漫愛情故事
村中多數姓「施」,因為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人稱「西施」。傳說西施經常與女伴們在浦陽江邊浣紗,她那出水芙蓉般的容顏,被水裡的魚兒看到之後,都大為驚豔而沉入江底,因此人云西施有「沉魚」之美。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越發生了戰爭,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敵對,長年爭戰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了替父親報仇,與越國大戰於夫椒(今江蘇)。
-
名歸範蠡五湖上,國破西施一笑中:西施本是心甘情願的愛情受害者
西施是為人們所熟知的,與楊玉環,貂蟬,王昭君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自古紅顏多薄命,楊玉環被賜死在馬嵬坡下,貂蟬投江,王昭君背井離鄉,遠赴匈奴,西施在完成幫助越王勾踐復國的任務之後,自縊而死。西施出生在一個農戶家庭,父親是一名樵夫,母親是浣紗女,一家三口人,雖然過得清貧,卻也幸福自得。後來西施的母親去世之後,西施繼承了母親的職業,成了一名浣紗女。相傳她來到河邊浣紗,水裡的魚兒見到她的面容,都羞愧得沉到水底。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顯示了她的貌美。
-
遊諸暨西施故裡,聽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感受古越大地人文風情
西施,太有名氣了,要知道她可是我們中國古代大名鼎鼎的「四大美女」之一呢,到了諸暨,就一定要去西施故裡看看,它是諸暨唯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條清澈蜿蜒的浣紗江靜靜地流淌著,河堤上有幾組銅像,有關浣紗的。傳說二千四百多年前的美女西施就是在這條河裡跟她母親一起洗衣,如今這河水依然是那樣的清澈,河的兩岸仍然有許多人在這裡浣紗。
-
古詩中的故事:西施與範蠡的愛情
範蠡,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時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是越國能夠復國的功臣,如果不是她走遍越國,在古薴蘿村找到浣紗女西施,並且將她訓練成紅粉炸彈,將她送給夫差,那麼,吳國還不容易被滅掉,越國的復國大計也不容易實現。
-
來無錫玩「穿越」,西施莊裡憶範蠡
相傳在春秋時期,範蠡偕西施泛舟於太湖,遨遊於七十二峰。進入五裡湖後,留戀這裡的秀麗景色,終日泛舟湖上,久久不忍離去,此後,民間就把五裡湖改稱為蠡湖。唐代溫庭筠寫過兩句:「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是想學範蠡功成身退的清寂風度,和忘卻機心之志。如此美景,怎能錯過。
-
歌詠美人西施十首古詩:誰為西施鳴不平?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人所說的「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中「沉魚」一詞,就是形容西施的美貌。為什麼西施的美貌叫「沉魚」?是因為西施在「浣紗」時,其美豔的容顏讓魚兒自行慚穢,沉到水底了。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浣紗篇贈陸上人》一詩中,寫西施的美貌是:越女顏如花。除了美貌,美人西施的故事也充滿了文化韻味。比如,沉魚落雁、西施浣紗、西子捧心、東施效顰等成語,均與西施有關。
-
梁辰魚:西施的千古知音
一我與梁辰魚及《浣紗記》結緣,正緣於西施。當時諸暨、蕭山西施之爭復起,為早有定論的諸暨西施故裡蒙上陰霾。本著對歷史負責讓史實說話的態度,我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學者,從典籍史乘到文學著作,從國史方志到族譜私記,對西施有關資料作了一次爬梳剔抉,其中就有《浣紗記》。《浣紗記》分別在第二出、第十七出、第二十二出、第二十三出、第三十齣、第三十四出等處,出現了薴蘿山、浣沙溪、若耶(溪)、薴蘿東村、(薴蘿)南村、薴蘿北村、(薴蘿)西村、西施、東施等諸暨元素。
-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詩仙李白筆下的西施,長這樣
(《西施》) 越溪指越國薴蘿山下的浣紗溪,又名浣江、浣浦、浣渚;薴蘿山又名羅山、紵蘿山,在今諸暨城南,南北朝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西施世稱「浣紗女」,李白另有「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的詩句。館娃宮在蘇州的姑蘇山上,清王琦引經據典作註:「《吳地記》:(伍子)胥葬亭二裡有館娃宮,吳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
-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詩仙李白筆下的西施,長這樣
(《西施》)越溪指越國薴蘿山下的浣紗溪,又名浣江、浣浦、浣渚;薴蘿山又名羅山、紵蘿山,在今諸暨城南,南北朝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西施世稱「浣紗女」,李白另有「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的詩句。館娃宮在蘇州的姑蘇山上,清王琦引經據典作註:「《吳地記》:(伍子)胥葬亭二裡有館娃宮,吳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
-
每個朝代都有記載,西施、鄭旦就是諸暨的!
江側有浣紗石,相傳為西施浣紗處。」(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989年版)86.《辭海》:「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薴羅(今浙江諸暨南)人。由越王句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見《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明梁辰魚據此故事編為傳奇《浣紗記》。」(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989年版)87.
-
美人到底有多美 各版西施大PK
歷史上的西施祖籍浙江,而現代影視和繪畫作品中,西施常被描繪成典型南方姑娘清新婉約的氣質。 她們也演過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越國諸暨薴蘿村人。曾是浣紗女後被越王勾踐獻與吳王夫差為妃。十年後勾踐滅了吳國,西施下落不明。有人說她被越王沉入洞庭湖底,也有人說西施與愛人範蠡泛舟五湖``````金庸在小說《越女劍》中極形象生動地刻畫了西施之美,至今,西子捧心仍是絕俗容顏的代名詞!
-
說到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我想大家都應該並不陌生
西施,原名施夷光,可為什麼人們要把它叫做西施呢?原來春秋末年時期西施是出生於略過三星羅村羅村分為河西村,西施住在西村,所以人們把他稱作西施,也有後人把她尊稱為西子,不知大家是否了解關於西施的身世.他的父親是賣柴的,她的母親以浣紗為主,她的家境非常的貧窮,西施也常常幫助父母在溪邊浣紗,所以又被稱作浣紗女。
-
諸暨非遺之西施傳說
中央電視臺曾拍攝播放過諸暨「水燈節」盛況。麥草扇相傳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範蠡為尋訪賢人,來到諸暨城南薴蘿山下,在浣紗江邊巧遇浣紗的西施,兩人一見如故,一談傾心。爾後在江邊同心石上,指石為證,對月盟誓,定下了百年之好。無奈範大夫國事在身,不可久留,次日即要返回都城。
-
【家鄉味】西施豆腐
不算漫長的等待之後,服務員端著盤子送上了開宴的第一道菜——西施豆腐。厚實寬大的白瓷碗盛得滿滿當當,雪白的豆腐,金黃的湯汁,加上一抹翠綠的小蔥作點綴。隨著碗裡的熱氣在空中升騰,餐桌上香氣四溢。「西施豆腐來了,開飯嘍。」大家你一勺我一勺,白瓷碗很快便見了底。高朋滿座,觥籌交錯,珍饈美饌,但最能抓住賓客的味蕾的,還是這一碗西施豆腐。
-
西施故裡,諸暨,你值得來
諸暨,位於浙江省中部偏北,會稽山脈與龍門山脈之間,是中國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故鄉,在春秋時期是越國的首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有不少的旅遊景點,前段時間特地前往一遊,我們前往的景點是:五洩景區和西施故裡景區有位偉人曾今說過,諸暨是個出名人的地方,有美女西施和畫家王冕。
-
西施是哪裡人,古代四大美女之西施的故鄉在何方
西施----美的化身和代名字,自古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美句,可見世人對其評價之高。那麼她的故鄉在哪裡呢?施夷光世居諸暨臨浦薴蘿山下薴蘿村(今浙江諸暨臨浦薴蘿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至今蕭山臨浦仍然保留了施家渡和薴蘿兩個自然村落,施姓後裔生活在浣紗溪畔。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