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隨著3月29日武漢經濟年報出爐,2019年中國GDP十強城市終於落定。
相較2018年,城市TOP 10陣容未發生變化,包括上海、北京、重慶、天津四大直轄市,深圳、廣州、武漢、成都和杭州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普通地級市蘇州。
區域分布上,僅北京和天津位於北方,其餘均為南方城市。而從城市群來看,長三角3個,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各2個,武漢則代表長江中遊城市群上榜。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不過,十強城市內部座次再度發生變動:繼2017年被重慶超越滑落至第六位之後,天津排名再度下滑至第十位。此前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天津2018年GDP已被大幅下調近5000億元。
另外,排名第五的重慶GDP已逼近廣州,二者相差不到23億元。此前傳言的「武漢反超成都」則並未實現,兩座城市分別以7.8%、7.4%的增速領跑十強,差距則從前一年近500億元擴大至789.44億元。
十強城市2019年具體表現如何,增長動力來自哪裡?城叔將從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分析一二。
渝穗:此消彼長,差距縮小
相比2018年,去年GDP排名前五的城市座次完全一致,但廣州與重慶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
2018年,廣州與重慶之間的GDP差距還在2500億元左右。到了2019年,這一數據已被大幅縮小至不到23億元。這背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第四次經濟普查將重慶經濟總量大幅提升。
進出口貿易上的此消彼長,是兩地差距縮小的一個縮影。
2018年,廣州進出口總額9810.15億元,增長1.0%,淨出口額1405.01億元;重慶進出口總額4794.37億元,增長15.9%,淨出口額1567.94億元。
到了2019年,在全球貿易環境更為複雜背景下,重慶實現進出口總額5792.78億元,繼續維持兩位數增長(11.0%),淨出口額仍然達到1633.06億元;而廣州進出口總額為9995.81億元,增長1.9%,淨出口額則「退潮」至僅約520億元。
此前,在分析重慶2019年外貿表現時,重慶海關方面提到:這主要得益於重慶經濟運行情況總體穩中有升、穩外貿政策效應持續釋放、重慶開放平臺和開放通道支撐作用增強以及重慶成熟的電子信息產業貢獻突出。
去年8月,連通重慶、成都到北部灣的「陸海新通道」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繼長江沿江通道、中歐國際班列西部通道之後,西部地區第三條「大動脈」。
數據顯示,在產業互補及陸海新通道帶動下,2019年,東協超越歐盟成為重慶第一大外貿合作夥伴。今年前2個月,重慶對東協實現進出口136.7億元,增長2.3%。
當然,在許多人看來,重慶作為直轄市,在級別、人口以及面積上,都比廣州高出許多。因此,單純比較GDP,是不足以說明問題的。
所以,我們不妨再通過2019年兩座城市人均數據來比較一下兩地的發展質量。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可以看出,不論人均GDP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重慶都大約只有廣州的一半。此外,廣州擁有107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5萬億元;而重慶只有54家上市公司,市值不到7000億元。
此前,有不少猜測認為,2020年或2021年,重慶GDP大概率將超越廣州。不過,GDP只是衡量城市發展的一個指標而已。重慶要想真正趕超廣州,仍然有不小的距離。
廣深:投資領跑,基建加速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十強城市中增速最快的是廣深兩座「雙子星」。去年,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8.8%,廣州也達到16.5%。
如今,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爐已有一年多。隨著建設步伐加速,廣東多座城市在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領域掀起新一輪建設熱潮。
今年1月15日,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葛長偉在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透露,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方面,2019年主要推進了大灣區內地九個市之間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2018年底,「深圳市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正式成立。《南方日報》當時在報導中稱,「基金的設立旨在有效發揮好政府投資槓桿作用,提高政府投資效率,進一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
去年,深圳前海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等重點項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8%,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3.6%。今年,深圳全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超過8000億元、增長15%。
再來看廣州。最新發布的廣州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廣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5%,達到五年來最高水平。其中,廣州民間投資從2018年的負增長9.1%轉為正增長,增速更是領先總體增幅,增長達27.8%。
2015-2019年廣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圖表來源:廣州市統計局
投資三大領域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4.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4.8%,工業投資增長9.1%。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高技術產業(製造業)投資比上年下降27.7%,先進位造業投資則下降15.6%。
成都:社零領跑,消費升級
從消費來看,GDP前十城市中,成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最快,達9.9%。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具體而言,成都消費增速主要體現在升級類消費上。中西藥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化妝品類零售額分別增速都在10%以上,可穿戴智能設備、新能源汽車增速超過100%。
從消費業態上來看,網絡零售增長速度較快。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通過網際網路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15.0%,拉動全市限額以上零售額增長2.9個百分點。
如今,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動力。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更早之前的去年10月,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我國要在5年內,建設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繼上海、北京之後,成都也明確將大力發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以「兩店」經濟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成都有非常好的消費文化基礎。」在國研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看來,這樣的「文化基因」,也為成都消費性產業高度集聚、新消費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撐。
數據顯示,2019年落戶成都的首店數量達473家,增速達到136.5%,僅次於上海、北京。其中,全球首店、中國首店57家,同樣僅次於上海和北京。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可以預見的是,如何促進消費回補、釋放消費潛力,將成為各個城市接下來發力的重點。
天津:失速掉隊,混改增收
十強城市中,最「失意」的要數天津。
此前,天津統計局發布說明,把2018年GDP大幅修訂原因歸結為兩點:一是轉變發展理念,淘汰一批落後產業;二是嚴肅查處統計造假,擠出積累的「水分」。
也是因此,其GDP排名從第六位直接掉到第十位。而從2019年GDP增速來看,天津是GDP前十城市中,唯一一個在6%以下的城市,僅為4.8%。
經濟增長放緩,同樣可以從進出口數據上體現出來。
從2014年至2018年天津進出口情況來看,作為重要的進口口岸,天津進口額一直高於出口額,進口額與出口額之比常年維持在1.2-1.5左右區間。
圖表來源:天津市統計局
在過去一年中,天津進口和出口都有相當幅度下滑。全年進出口總額7346.03億元,下降9.1%,其中進口下降11.2%,出口下降5.9%。
不過,略顯意外的是,雖然經濟表現不佳,但天津財政收入卻由連續兩年負增長轉為增長14.4%,在十強城市中排名第一。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數據顯示,2019年,天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10.3億元,完成年初預算121.7%。此前,天津市財政局曾預計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為「降幅收窄至-6%左右」。也就是說,此次公布的數據大幅高於預期。
此前的2017年和2018年,受非稅收入大幅下降拖累,天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兩年分別下降10.4%、8.8%。而仔細研究不難發現,天津財政收入增速由負轉正,正是來源於非稅收入增長——2019年,天津非稅收入776.1億元,增長61.2%。
對此,天津市財政局解釋為:非稅收入增幅較高,主要是我市盤活變現政府資產,全面推進國有企業混改,轉讓部分國有企業政府持有股權,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和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大幅增長。
截至2019年底,天津共13家市管企業完成混改,涉及資產4984億元,涉及職工78730人,共引入社會資本447.50億元,帶動二級及以下混改企業480餘戶。
日前,天津市國資委又推出60個精品國企混改項目,涉及金融服務、醫藥、裝備製造等多個領域,合作方式包括產權轉讓、增資擴股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