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和《國家寶藏》都點燃了大家對秦國歷史文化的極大興趣。
你知道嗎?除了秦鹹陽、漢長安,西安附近還有第三座秦漢都城,那就是位於閻良區的櫟陽城!
考古人員在櫟陽城又有了大發現!
12月19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了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文中提到考古人員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12月19日到20日,秦漢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閻良舉辦。這次研討會上透露: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秦人的建築文明從櫟陽城開始。
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
2018年到2020年,考古人員對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與三號建築相連的十號建築。通過發掘,考古人員確定在六號建筑北側的東西向牆基在三號古城中具有重要的區劃意義,目前發掘確定的一系大型建築,都集中分布在這個牆基之南,而在其北側則建築十分「稀疏」。
「公」字瓦當,這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文字瓦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
負責櫟陽城考古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表示,這是多年來少有的戰國中期列國都城核心建築的最重要的考古清理工作,也是迄今為止第一次較完整對該時期「後宮」區域進行整體揭露。劉瑞說:「這次機緣巧合對『後宮』區域進行了發掘,這是在整個秦漢考古裡面做得比較少的。發掘中發現了很多和生活設施有關的,像壁爐、浴室,包括集中的灶等。通過這些,我們發現秦人的建築文明是從這裡開始的,像巨型筒瓦、雲紋瓦當,包括給大家展示的有『公』字的(瓦當),所以以文字作為裝飾的這種風格也是從櫟陽開始的。這是我們原來不知道的。像南側的地下室,包括壁爐這些建築風格也是從這裡開始的,因為再往前在雍城暫時還沒有發現。我們希望以後可以把秦人的歷史推的更早。」
「櫟陽」陶文進一步明確了秦漢櫟陽城遺址的性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
從考古清理看,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的建築規模大,等級高,與文獻中秦人在櫟陽城中不斷進行的制度性改變的記載相近。而在櫟陽城遺址考古中發現的建築材料、建築平面、建築布局都深刻影響著之後的秦鹹陽城、漢長安城的相關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研究員表示,從現有資料看,傳統上學界所講的「漢承秦制」,無論是從政治制度,還是從建築文明上,都始於櫟陽,更是很多深刻影響到今天制度的直接源頭。「這個地方,恰恰是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到這裡後開始進行改革,中國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正是那時候改變的,意義相當大!它一系列的細化的東西只有通過考古發掘才能把它說清楚!」
壁爐遺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是秦孝公商鞅變法時秦國的都城,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考古發掘出的建築材料(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
1980年到1981年,在劉慶柱、李毓芳帶領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發掘隊對櫟陽城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勘探與發掘。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考古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對櫟陽城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先後確定了一號、二號、三號等三座古城。並在三號古城中勘探發現、試掘確定了多座大型宮殿建築,判斷其時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前期,正是秦漢櫟陽城所在地。
浴室遺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